
為主動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主席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在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更加科學的管理體制,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務實合作。因此,金融支持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要素。對金融機構來說,打造國際化的跨境服務網絡,並具有為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客戶群體提供一站式的全球金融服務的能力至關重要。未來金融機構需要發揮融資中介的功能,將國內具有龐大資本需求的優質市場主體與國際上有意參與中國市場的投資資本進行有效對接,用金融力量為雙循環的順暢運轉提供“潤滑劑”和“助推器”。預計香港將成為未來中資企業境外融資的最重要市場,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也為香港金融機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京東、網易等內地互聯網企業赴港二次上市過程中,在港中資金融機構發揮了中資企業和國際投資者的連接橋樑作用(圖:中新社)
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要求擴大國內需求和完善國內產業鏈,建立國內大循環主體,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將繼續加快全面開放,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現中國與世界雙贏。因此,加快新發展格局對統籌協調國際國內金融資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金融機構可發揮融資中介的功能,將國內具有龐大資本需求的優質市場主體與國際上有意參與中國市場的投資資本進行有效對接,用金融力量為雙循環的順暢運轉提供“潤滑劑”和“助推器”。預計香港將成為未來中資企業境外融資的最重要市場,這同時也為香港金融機構提供了多方面發展機遇。內地企業境外融資需求將顯著上升,香港金融機構可發揮中資企業和國際投資者的連接橋樑作用未來面對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要求,內地企業資本支出、創新投入和海外併購將大幅增加,對境外融資需求將顯著上升。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內地企業一方面需要加快創新升級,提升產品服務質量和品牌影響力,更好滿足內地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國際化,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完善供應鏈布局,提高產業鏈地位。上述發展趨勢將帶來巨大的境內、境外融資需求。隨著中美貿易衝突加劇,中資企業在美國融資環境顯著惡化,如何統籌境內外資本市場資源,保持寬裕的融資渠道是企業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預計香港將成為未來中資企業境外融資的最重要市場。香港市場的投資者以國際投資者為主,國際投資者在2018年港股代理交易中佔比42%,港幣實行准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在港股上市可以吸引國際資本、實現准美元融資和提升全球品牌影響力。港交所近年來通過修改上市規則,不斷增強對中國內地企業吸引力,IPO融資規模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年居全球各大股票交易所之首。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全球貨幣寬鬆史無前例,中資企業可以利用國際市場流動性充裕之機降低財務成本。香港作為中資企業美元債最大市場,將在中資企業境外融資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這方面,在港中資金融機構已經具備相當的服務能力。去年9月,中銀國際在與世界一流投行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迄今全球最大的IPO——沙特阿美上市項目的聯席賬簿管理人,就體現了國際市場對中銀國際作為民族投行的國際服務能力的高度認可,這也成為中國金融機構深度參與全球化進程,成功調度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優勢資源的一個具體佐證。近期在京東、網易等內地互聯網企業赴港二次上市過程中,在港中資金融機構也發揮了中資企業和國際投資者的連接橋樑作用。
內地企業購置海外優質資源面臨新機遇,可提供全方位、全球化、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的香港金融機構也迎來新機遇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仍需要加強國際經貿投資和技術合作,為國內發展打造相對穩定的外部供應環境。當前內地企業面臨開展對外投融資、購置海外優質資源的新機遇。世界經濟正處於衰退期,海外優質資產的議價空間上升。儘管當前國際政治環境存在較大變數,但挑戰與機遇並存,內地企業仍可積極挖掘友善的海外合作環境,適當補充海外優質資源,實現國際國內資源的有機結合。開展海外併購面臨的不確定性較高,除了需要考慮對方市場的監管約束和投資限制,中間還涉及繁瑣的盡職調查工作,標的資產價值估量和大規模的融資安排等,存在較大變數和較多風險,需要專業的跨境投融資服務來保駕護航。對於金融機構而言,相對完善的海外業務布局、專業的跨境運作團隊和豐富的海外資源對接渠道是向企業提供跨境金融服務,撮合境內外交易資源的必備要求。從這個角度講,能夠為境內外客戶提供全方位、全球化、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方案的香港金融機構迎來了新機遇。香港金融機構可協助內地企業發掘和購置優質海外資產,充分利用海外資本市場的低融資成本優勢向企業提供一攬子的融資方案。面對新形勢下內地糧食、能源等跨境大宗商品採購需求,香港金融機構應加快構建和提高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業務競爭力

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頻繁波動,加大企業跨境採購風險,香港金融機構要加快構建並穩步提高在國際大宗商 品市場上的業務競爭力,為保障中國大宗商品穩定和安全的供應保駕護航。圖為4月3日,山東港口青島港礦石碼頭,貨輪在卸載進口鐵礦石(圖:俞方平/視覺中國)
保持生產消費活動的平穩運行和安全供應需要金融服務的支持。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年對糧食、能源等基礎資源的需求巨大,其中部分資源受自然稟賦的約束高度依賴海外市場供應。當前世界經濟和新冠肺炎疫情走勢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頻繁波動,加大企業跨境商品採購風險。大宗商品往往具有金融屬性,利用金融產品進行價格對沖是防範風險的常規手段。當前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主要集中在海外市場並以美元定價,國內大宗商品市場仍在持續建設中。未來,一方面需要完善國內大宗商品市場建設,開發更多的相關金融產品,滿足多元化的大宗商品投資和交易需求;另一方面仍需要繼續利用專業金融機構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的操作經驗,保持供應鏈穩定。這首先需要金融機構能夠廣泛接入各類國際大宗商品交易所市場,包括取得交易所會員資格和構建多時區服務網絡,其次需要金融機構具有專業的國際商品交易和產品開發團隊,最後需要相對強大的資本實力,為多元化的大宗商品業務提供支持。為把握上述機遇,香港金融機構要加快構建並穩步提高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上的業務競爭力。中銀國際是首家取得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全球最大商品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全球最大金屬交易所)和洲際交易所(ICE,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集團之一)等國際主要商品交易所清算會員資格的中國金融機構,未來我們將繼續為中國大宗商品的國際化建設添磚加瓦,為保障中國大宗商品穩定和安全的供應保駕護航。協助中國企業打造綠色的“走出去”國際形象,綠色金融產品將為香港金融帶來業務新空間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同時連通境內與境外的獨特優勢。圖為1月13及14日,亞洲金融論壇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超過3,0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財金官員、商界翹楚及投資者出席(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生態環境保護與堅守社會責任對全球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過去五年,國際綠色金融發展較快,中國是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綠色金融市場。綠色金融業務也已經成為各家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布局重點,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投融資業務發展迅速。但當前中國的綠色債券大多限於國內發行,尚未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市場的海量資源,主要限制因素在於和國際綠色金融標準銜接不暢。在最近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將支持香港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這其中的一個重要考量就是發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同時連通境內與境外的獨特優勢,因此未來綠色金融產品的發行、交易、認證、評估等環節也將為香港金融帶來業務新空間。內地金融市場進一步擴大開放,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擴大香港金融企業市場空間
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意味著中國將繼續加快全面開放,金融市場開放是一個重要方面。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聯合公告近期正式發布,不僅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進一步深化,更對擴大內地金融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促進境內外金融資源有序流動具有重要意義,將為進一步拓寬內地和國際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渠道提供探索經驗。在跨境理財通之前,內地和國際投資者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為重要平台,通過“滬深港通”“債券通”和基金互認參與對方金融市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後,區域內居民個人參與對方資管市場的渠道更加便捷,可供選擇的資管產品也將更加豐富。以跨境理財通為重要契機,將有助於完善粵港澳三方在開戶、清算、監管協同和糾紛處理等領域的合作安排,優化三地金融互聯互通基礎設施,便利三地金融業務往來,進而為後續擴大其它金融領域的合作提供路徑參考。跨境理財通的資金匯劃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資金兌換環節在離岸市場完成,將有助於擴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豐富海外投資者可選擇的人民幣投資標的,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進程。跨境理財通的運行以商業銀行為主要渠道。跨境理財通需要三地投資者同時擁有境內和境外的銀行賬戶,具有跨境零售服務優勢和三地金融產品與業務協同經驗的國際化商業銀行將脫穎而出。同時,新增的理財產品投資需求將帶動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各類資本市場機構的業務發展。雙方金融機構要想抓住跨境理財通帶來的新增長點,就需要加快相關業務部署,提高產品開發和管理能力,完善配套的金融基礎設施,熟悉對方市場的投資偏好和交易語言。其中,預計能夠熟悉三地金融市場交易和監管規則,充分配置跨境金融服務和銷售網絡,並了解三地投資者差異化需求的金融機構能夠更好地抓住跨境理財通帶來的歷史機遇,香港金融機構具有一定的優勢。香港金融機構應積極把握跨境理財通帶來的業務新機遇,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好的參與對方市場的投資渠道,從而拓寬自身市場空間。總之,國內國際雙循環將為跨境金融服務帶來發展新機遇,跨境金融也將為雙循環順暢運轉提供“潤滑劑”和“助推器”,能夠深度挖掘境內外客戶群體需求,擁有全球綜合服務能力的跨境金融平台的競爭優勢將有望進一步凸顯。香港金融機構可借助在國內國際雙資本市場積累的豐富經驗、業務基礎和資源優勢,為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也從中贏得自身的大發展。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1月號
編輯:李博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