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新中國創建的輝煌偉業,當年參與這項工程的軍民多達數十萬人,巨大成功背後是他們每一個人的無私奉獻和奮勇拼搏。60多年歲月崢嶸,23位“兩彈一星”元勛的不世之功被載入史冊,傳唱至今。而眾多為國鑄盾的軍人、工人、農民、基層科研工作者等“無名英雄”們幾十年奮戰在戈壁大漠,以身許國、歷經生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李傳森就是這些“無名英雄”中的一員,他們的事績雖已漸漸湮沒在歷史洪流中,但同樣綻放出“兩彈一星”精神的耀眼光華。
文 | 北京 魏新玲 邵永靈
駕機穿越蘑菇雲的李傳森
李傳森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鮮為人知的是,爆炸後有6名空軍機組人員駕機穿越蘑菇雲取樣。當年取樣的飛機如今靜靜停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而作為取樣飛機副駕駛的李傳森卻保守了這個秘密40多年。
原子彈爆炸後,地面有幾十種手段收集樣品,但只有派飛機直接進入蘑菇雲取樣,才能獲得評價和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資料。蘑菇雲空中人工取樣在我國是第一次,在國外也沒有先例,危險性極大。它要求機組人員既要有敢闖火海、不懼核輻射的獻身精神,又要有高超的駕駛技術。業務素質和政治素質都很過硬的李傳森被挑選擔任副駕駛員,他和戰友們駕機3次穿越蘑菇雲,採集到了非常珍貴的核爆數據。
研究顯示,原子彈爆炸後30分鐘、在蘑菇雲形成的7,000米高空是空中取樣的最好時機。蘑菇雲沒完全形成時取樣,氣浪渦流和強大的衝擊會損壞飛機,甚至威脅到人的生命;蘑菇雲開始擴散時取樣,會達不到需要收集的劑量。
穿越蘑菇雲頭一天,機組6人將黨費交齊,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機長郭洪禮代表機組宣誓:“只要飛機螺旋槳在轉,人還有一口氣,就要堅決完成任務!”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歷史性的時刻到了!只見一道強光閃過,地面升騰起一個大火球,漸漸地火球與冲起的塵柱連為一體翻滾直上,形成了極為壯觀的蘑菇雲。李傳森和戰友們按照既定時間迎著灰白的閃光和熱浪徑直接近翻騰的蘑菇雲。強大的氣浪渦流沖擊著飛機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駕駛非常吃力。機長和李傳森極力保持著飛機的平穩,選準穿越角度切入雲中。周圍的一切都模糊了,大家眼中是黑中泛紅的濃煙,身上是巨浪般的撞擊。穿越蘑菇雲的時間只有5秒鐘,飛出雲層後,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可就在這時候,機艙監測的防化兵大聲報告:“儀器上的紅燈未亮,收集劑量不夠。”劑量不夠說明沒完成任務,當時大家光想著完成任務,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機長和李傳森交換了一下眼色,將飛機壓了坡度後左轉,迅速做好第二次沖鋒的準備。在7,000米高空上,6名機組人員前後3次飛越蘑菇雲,機身完全暴露於白灰色的放射性塵埃中。完成取樣任務後,飛機安全降落在吐魯番機場。機組成員走下飛機,立即脫下防毒面罩和衣物進行沖洗消毒。整個飛機污染嚴重,化學部隊一測,儀器一下子就頂滿格!
第二天,全體機組人員被送往醫院檢查療養,住進醫院後李傳森等6人開始掉頭髮。10多天后機組人員的頭髮就掉光了,吃了3個月的藥,後來長出來的頭髮全都是白的。
飛機穿越蘑菇雲捕捉到的放射塵埃成為中國核武研究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使科技人員得以正確評估首次核試驗成果,並為以後核試驗積累可靠的數據,李傳森所在機組因此榮獲“集體一等功”。
此後漫長歲月裡,蘑菇雲改變了李傳森的身體和家庭,卻不能改變他的意志和忠心。李傳森患上血管瘤及股骨頭壞死等病症,先後6次住進醫院接受開刀手術。由於原子彈爆炸任務的特殊性,李傳森始終沒讓家裡人知道。直到本世紀初國家解密後,李傳森才拿出深藏40多年的一等功證書,妻子、女兒才知道當年新聞裡穿越蘑菇雲的英雄飛行員是自己的丈夫、父親。
(作者分別係火箭軍某部助理研究員、研究員)
本文摘錄於《紫荊》雜誌2020年11月號
編輯:哈元源、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