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大街小巷的日常巡邏,還是遊行示威現場嚴正執法,在這個喧嘩都市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香港警察的身影。他們守護香港,服務市民,肩負著打擊犯罪和保護市民生命及財產安全的重要責任。2019年6月起,香港社會出現劇烈動盪,因“修例”引發的政治風波逐步演變為非法暴力活動。面對前所未有的暴力破壞,香港警察始終衝在第一線依法履職,在止暴制亂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安全風險。在警察隊伍裡,有這樣一群特殊的身影:他們來自懲教處、海關、入境處等其他紀律部隊,佩戴“特務警察SC”肩章,背心和盾牌上印有所在紀律部隊的名字,與常規警察一起,臨危受命,不畏風險,勇敢前行,為守護香港這個家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力。
如果仔細留意的話,在一些高風險的區域或是某些戰略地點,同樣都是身穿軍綠色的防暴裝,有些執法人員的服飾和警隊一般防暴警察略有區別:他們的左前臂都佩戴著寫有“特務警察SC”的肩章;他們身穿的黑色戰術背心、手持的盾牌上,縫有或印有“懲教處”“海關”“入境處”等其他紀律部隊的名字。這支特殊的隊伍就是獲得特區政府委任、來自不同紀律部隊、自願馳援警隊止暴制亂工作的特別任務警察,通常簡稱為特務警察。說起特務警察,無論名稱或是形象都頗為神秘,而且乍聽“特務”兩字,還可能會聯想到從事秘密情治和諜報工作的特工。實際上,香港特務警察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當時的港英政府為穩定香港本地治安,再加上自身兵力調配的緣故,於是委派了港僑自衛團主席陸靄雲籌設特別警察隊,並招募了一批素質優良的平民擔任特務警察。1941年10月,特別警察入伍執勤,主要職責是配合警隊做好民眾疏散工作,特別是承擔防空洞的秩序維護以及糧食運輸等任務。兩個月後日本侵佔香港,特別警察隊因而解散。2019年6月發生的“修例風波”持續數月之久,社會嚴重撕裂、警民對立,警隊人員一方面忠於職守在一線執法,一方面也面臨著被瘋狂攻擊抹黑的巨大壓力。為了增援警隊人手及執法力量,2019年11月14日,警務處首次引用《公安條例》從其他紀律部隊招募人員出任特務警察,首批委任約100名懲教署人員,其後又有來自海關和入境處的多名人員組成第二批特務警察走馬上任,特務警察總規模不斷擴大。在執法權力方面,根據《公安條例》規定,特務警察需要遵守警務處處長向其作出的所有命令;而獲委任為特務警察的人士所具備的職責、權力、保障及豁免權都和警務人員相同。在裝備方面,特務警察與警隊防暴警察則差異不大:“標配”是身著防暴裝和黑色戰術背心,頭戴防暴頭盔,手持盾牌;並隨身攜帶標準防暴槍、警棍、索帶、胡椒噴霧和對講機等裝備。在專業背景方面,海關的特務警察曾接受過槍械訓練,入境處的特務警察主要協助警方處理後勤工作,來自懲教署的特務警察也是一支久經訓練、擁有豐富監獄平亂經驗的專業隊伍。在香港社會動盪之際,他們迎難而上,分擔警察同袍的壓力。
特務警察的服飾和警隊一般防暴警察略有區別。圖為來自不同紀律部隊的特務警察(圖:《警聲》雜誌)
被稱為“聯盟軍”也不單單是人員方面的組合,還包括相關的聯合防暴訓練。特務警察隊成立後,海關部門提供了使用槍械等武器的強化訓練,警務處在機動部隊總部也安排了相應的防暴訓練,懲教處提供了人群管制訓練,這樣的聯合培訓讓特務警察能更好地掌握相關專業技巧,從容應對前線防暴工作的需要。然而,特務警察的委任工作是在特殊背景、非常時期下進行的,港區國安法落地生效後,非法暴力示威活動減少,香港整體秩序明顯恢復好轉,特務警察的總人數未來會否因應社會治安的變化而變化?會持續運作到何時?今年10月,香港保安局在接受媒體查詢時回應:“警隊會按社會公共安全情況和風險及行動需要,委任特別任務警察;特別任務警察在有行動需要時會被安排執勤工作。至於執勤人數及時數,都屬於行動細節,不會公開。”實際上,面對港區國安法的強大震懾力,黑暴勢力仍然一直在危險邊緣瘋狂試探。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和中秋假期期間,有示威者在網上發起“月夕行動”,聲稱要“重振去年聲勢”。10月1日當天,在銅鑼灣、中聯辦大樓附近,警方都派出大量警力布防,包括制服背部印有“海關”字樣的特務警察也參與了巡邏和駐守。顯而易見,無論是警隊人員還是特務警察,他們每一刻都肩負著維護社會安寧的重任,以實際行動守護香港,捍衛國家安全。原本工作繁忙的他們自願加入特務警察的源動力是什麼?現時工作和本職部門工作有何異同?特務警察和警隊人員之間如何分工配合?這群在普通市民眼中莊嚴神秘的執法者,對自己平日生活有何理解與感悟?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有機會走近三位來自香港海關部門的特務警察,傾聽他們的心聲。Madam溫在海關內從事刑事調查工作。當她走進採訪室解下頭盔的時候,我們都略感意外,因為眼前這位身材纖細、白皙秀氣、柔聲細語的女性,正是一支有著近30名同事編制的特務警察小組組長。在加入海關之前,Madam溫效力警隊約10年時間,曾任職機動部隊和快速應變部隊,也做過調查、尋人的工作。任職總關員的梁Sir加入海關已有幾十年,負責刑事調查相關工作,為人熱心直爽。高級關員李Sir則從事邊境口岸執法工作,日常負責在碼頭做貨物檢查巡邏。三位同事崗位不同、職責不同,但不約而同的,他們都是在去年11月部門首度宣布招募特務警察時,第一時間站出來加入。當被問到源動力是什麼,三位同事也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詞,就是“使命感”。
三位來自香港海關部門的特務警察Madam溫、梁Sir和李Sir曾經身為一名警員的Madam溫在調查與前線這兩方面工作上富有經驗,也處理過世貿會議期間韓國農民來港示威的緊急任務,但她坦言從來沒見過香港去年遭遇的撕裂境況,每天看新聞都覺得痛心,不斷問自己香港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互相傷害?因而希望能盡自己一份力,親身參與前線工作。李Sir則說,最令他接受不了的是從電視上看到有人濫用私刑,大家都是人,有血有肉有思想,既然有這樣的機會,作為一名執法者就有責任站出來守護香港。作為首批海關特務警察召集人之一的梁Sir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說打出生40多年來,沒見過香港社會這麼亂,每天都很不開心。突然聽說招募特務警察的消息,部門急需人手,自己二話不說馬上就報了名,又打電話通知周圍的同事,結果兩個多小時已經有超過一百人自願加入。“大家一條心,而不是各掃門前雪、只是警察兄弟的事。大家都願意出來幫忙,不計回報的,支持部門,支持政府,希望社會儘快恢復安寧。”目前海關特務警察有來自刑事調查科,亦有來自邊境口岸執法的人員。Madam溫介紹說,特務警察工作職責主要分為四大範疇:第一是在特區政府機構或是較大機會受到衝擊的地方駐守,譬如政府總部、禮賓府、中聯辦、駐港國安公署、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等機構附近巡邏、維持治安;第二,特務警察協助政府執行政策,比如當下的抗疫措施,到不同的警區參與執行“防疫限聚令”等;第三,在大型活動或特別日子期間,特務警察全天候協助警方執行防暴、處理突發事件等工作;第四,在大型拘捕行動後,協助成立臨時拘留中心。
社會是屬於我們大家的,如果作為紀律部隊一份子都沉默不出聲、不理會,那就太說不過去了。圖為本文作者(左)與文中一位受訪的特務警察交談剛開始執勤時,海關特務警察主要是搭檔警隊人員一起執行任務,由警務部門分配大家去不同的地區做防衛工作。梁Sir回憶到,記得剛加入海關特務警察隊的時候,正值黑暴肆虐,沒人能估量執行任務時的危險程度。面對種種未知,只能憑著使命感和20多年來受過的專業訓練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隨著整個風波的暴力程度逐漸減弱,政府總部、禮賓府附近的執法崗位由海關特務警察獨立完成。梁Sir說,海關執法人員本身的培訓也包括了槍械訓練,另外也有使用胡椒噴霧、警棍等武器的訓練,遇到突發事件可以馬上處理。“始終有槍械的話,還是能夠站得再前一些”。此外,海關日常工作除了處理貨物之外,也經常與人打交道,比如在拘捕疑犯後如何處理對方的情緒工作:他們在想什麼?會不會有傷害自己的行為?從而加以防備。在這方面,Madam溫還透露,巡邏時候也可利用對“人”的敏銳觸覺來阻止罪案發生,善用自己的老本行經驗,配合警方工作就更為得心應手。說到“人”,特務警察工作的範疇之一,是在大型拘捕行動後,協助成立臨時拘留中心。李Sir今年曾被派駐到香港仔警署當值,負責在臨時拘留中心看管疑犯。當時有一百多名涉嫌參與非法示威人士被拘捕,當中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被捕,更有不少年輕人。他們被捕後情緒激動,甚至驚恐到大聲嚎哭。李Sir說,這是因為部分示威者被網上刻意抹黑執法人員的錯誤資訊所誤導,例如有謠言說被捕人士在拘留期間會被虐打、強奸等。見到這樣的情況,李Sir認為有責任發揮特務警察的專業精神和同理心來釋除這些人的疑慮,於是向他們解釋整個被捕的程序以及應有的權利。最令他難忘的是,當中一位年約20歲出頭的青年在保釋釋放後,竟然回頭對他說了一句“多謝”,這令李Sir非常地感慨,“縱然身份不同,甚至被視為敵對,但只要克盡己任、釋出善意,這些年輕人原來是能夠感受到的。誤會可以避免,裂縫也可以修補。”說到這裡,李Sir頓了頓,又補充道,當時社會很撕裂,作為紀律部隊的一份子,更應該挺身而出,為社會出一份力。“社會是屬於我們大家的,如果作為紀律部隊一份子都沉默不出聲、不理會,那就太說不過去了。”目前香港總共有7支正規紀律部隊,分別是警務處、懲教署、海關、消防處、入境事務處、政府飛行服務隊以及廉政公署,都是香港公務員架構中受到特別紀律約束的部門。日常他們在不同崗位上服務市民,在有需要時就團結一致,互相支持,目的都想為守護香港這個家盡一份力。梁Sir說,在剛與警隊人員合作執勤時,無論認不認識的警察,見到自己的第一句話就是:“多謝你們肯出來,多謝你們無私的付出。”因為大家都知道,在這樣一個時刻出來是冒著受傷的風險,這些示威者並不是普通的示威者,他們會扔汽油彈,會扔腐蝕性液體,警隊同袍中有超過一百人因此受到傷害。曾經身為警察的Madam溫說,穿上執法人員制服,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受到這些人的針對,但他們不介意,也不介意危險性,需要做的就是上下一心與警察合作,共同止暴制亂。穿上執法人員制服,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受到示威者和暴徒的針對,但特務警察並不介意危險性,而是與警察合作,共同止暴制亂。圖為警察在執法過程中遭到暴徒襲擊英勇負傷(圖:香港警察Facebook 賬號) 在加入特務警察後,Madam溫也有機會見到了警隊的舊同事,“他們見到我以後非常開心,說你居然回來支持我們。我就和他們說,當然啦,我們一直都是一條戰線上的,從來沒分開過。他們非常的感動。”在談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執法行動時,Madam溫用聯同警方“打了一場三天三夜的硬仗”來形容。今年5月27日,立法會對《國歌條例草案》進行二讀辯論,當時有示威者煽動發起所謂“黎明行動”,聲稱要圍堵立法會,企圖像去年6月反對“逃犯條例”草案那樣,用所謂“大三罷”(罷工、罷市、罷課)的方式來阻止《國歌條例草案》通過。加之全國人大常委會6月20日就港區國安法進行審議,情報顯示有人想借機製造騷亂搞破壞。警方對此高度戒備,派出包括特務警察在內的3,500多名警員在各地強力部署。由於政府總部和立法會是可能被襲擊的高危地,Madam溫所在的小組被派往該地進行全天候、全副武裝駐守。她回憶說,當時天氣非常熱,每個人身上的裝備有幾十磅,身上無時無刻不被汗水浸透。雖然平時私下男同事會樂於幫助女同事拎著裝備,但執行任務時不分男女,大家一起披甲上陣。而且她是帶隊的隊長,一定是走在最前面,與各位同事並肩作戰。雖然整整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但是大家鬥志高昂,不間斷地輪班工作,保護住這麼重要的場所,最後國歌法得以順利通過。最令大家欣慰和感激的就是港區國安法在6月30日正式刊憲並及時生效,著實為前線同事打了一支強心針。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社會氣氛明顯平靜了很多,騷亂暴動大大減少,市民得以有了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經濟民生也慢慢復甦,這些對執法工作都有很大的支持。今年的國慶、中秋假期,海關特務警察隊被派到中聯辦、駐港國安公署一帶布防駐守,隊員全副武裝,在特定的戰略位置站崗,進行高姿態巡邏,一連串部署成效立竿見影。相比去年亂象,今年香港市面氣氛相對祥和,市民也免於恐慌,就算在疫情之下也能與家人慶祝節日,享受天倫之樂。雖然有的隊員需要連續工作40小時,但他們說回家見到家人和小朋友能平安度過一個愉快的假期,再辛苦也值得。然而,與受抹黑和謠言所累的警隊同袍經歷相似,本來低調執法的特務警察也受到了輿論壓力,在前線執法時更遭到示威者和暴徒的針對、刁難和謾罵,隊員被起底事件時有發生。在被問到是否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受到威脅時,三位隊員都表示,保護自己與家人的方法唯有多重封鎖社交網絡,儘量減少個人信息的外泄。朋友雖然少了,但做的事正確,因而義無反顧。對於起底的問題,隊員們表示,海關部門和警察部門之間已經建立了良好機制,遇到起底的情況可以馬上向有關平台反映,得到妥善處理。再加上當時已經有禁止起底的相關法例,也涵蓋到了特務警察,因此他們並不是特別擔心。海關特務警察隊在剛開始執勤時,反對派小動作很多,騷擾不斷。有的市民不敢過來說話,但是會走過來舉起大拇指,給他們加油。梁Sir說,市民的鼓勵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安慰,是他們作為特務警察的源動力,也是做到今時今日都一年了還堅持謹守崗位的原因。在他們駐守的地點,還會不時收到市民寄送的感謝卡和小禮物。梁Sir回憶說,曾經有一對夫婦帶著兩個可愛的小朋友特意走到他們站崗的位置,一語不發,做出給他們打氣的動作,那一刻勝過千言萬語。出任特務警察的工作也得到了海關內部的支持。三位隊員說,關長等管理層不定期但頻密地對他們進行探訪,到工作基地甚至特務警察的工作場所現身相挺。當然,最令他們感到欣慰的還是來自家人的無私支持。Madam溫說,在報名加入海關特務警察之前和家人商量過,他們也都知道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家人覺得在這麼艱難的時刻能為社會挺身而出,都為她感到驕傲。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說希望可以透過參與維持治安的工作,讓孩子們明白香港是我們的家,無論在多麼危難的時刻,都要站出來,盡一份力;無論有多忙,都要挺身而出,維護法治。所以擔任特務警察,就是最好的身教。“我可以與小朋友分享一些工作的情況,他們覺得很刺激,很有英雄感,也更加尊敬我。作為海關特務警察,我是覺得自豪的。”Madam溫笑著說。訪談結束後,記者漫步在添馬公園,這裡也是三位海關特務警察執勤的場所之一。傍晚時分的空氣裡洋溢著青草的清香,三兩人群躺在大草坪上憩息,不時傳來歡聲笑語,小朋友踩著滑板車擦身而過。維港兩岸華燈初上,港灣海浪聲起,平和又充滿幸福感。面對此情此景,飽受一年多社會動盪之苦的市民明白,香港經歷了一次嚴峻的考驗,如今的這份安寧實則來之不易。藍白相間的水馬背後,在不同的露天場所,是常規警察與特務警察默默付出、保家護國的身影;他們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香港作為世界最安全城市之一美譽背後的無名英雄。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1月號
編輯:趙珊、哈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