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新中國創建的輝煌偉業,當年參與這項工程的軍民多達數十萬人,巨大成功背後是他們每一個人的無私奉獻和奮勇拼搏。60多年歲月崢嶸,23位“兩彈一星”元勛的不世之功被載入史冊,傳唱至今。而眾多為國鑄盾的軍人、工人、農民、基層科研工作者等“無名英雄”們幾十年奮戰在戈壁大漠,以身許國、歷經生死,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李傳森就是這些“無名英雄”中的一員,他們的事績雖已漸漸湮沒在歷史洪流中,但同樣綻放出“兩彈一星”精神的耀眼光華。
從1960年發射第一枚導彈到1963年,我國已經進行數枚導彈的試驗發射,都是由國防科委發射團在國內專家協作下組織實施。當時國際形勢需要正處於初創時期的戰略導彈部隊早日掌握發射技能,以應付突發事件。1963年,戰略導彈部隊自組建以來第一次進行實彈發射訓練。
擔任發射任務的官兵中有一名普通的戰士,普通得就像戈壁灘上的一粒砂石,很少有人知曉;但他又很特別,因為他用生命和熱血催生綻放出火箭兵獻身導彈事業的理想之花和意志之光。
原子彈被運往鐵塔
他叫趙倉庫,一名普通的導彈起豎號手。1963年深秋,他所在的某導彈營開赴西北某試驗基地,執行導彈訓練發射任務。從河北入伍的趙倉庫身高一米八,個子大、力氣大、飯量也大,戰友們都叫他“趙三大”。由於國家遭受自然災害,部隊生活十分艱苦,原本一頓飯能吃8個饅頭的趙倉庫,為了讓別的戰友多吃一點,每頓只吃1個饅頭,常常餓著肚子進行訓練。由於嚴重營養不良,身體急劇消瘦,他患上了嚴重的肝炎。11月3日,一切準備就緒的導彈進入發射前倒計時,抱病的趙倉庫凝聚所有精力和體力,按照指揮員口令準確無誤操作裝備。雖然此刻西北大漠寒風凜冽,但他因為劇烈疼痛,額頭布滿豆大的汗珠!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趙倉庫操縱導彈緩緩豎立,導彈順利完成發射程序。當戰友們為點火成功歡呼雀躍、流淚擁抱時,趙倉庫卻昏死在發射陣地上!戰友們驚呆了,在將他抬上救護車時,意外發現他的腹部裹著一塊早被衣服磨得光滑發亮的T型鐵板,鐵板周圍的皮膚和肌肉早已被磨得血肉模糊,襯衣上浸染著一縷縷血痕。原來趙倉庫為能參加導彈發射任務,親手將神劍托舉到藍天,長期隱瞞了病情,每天用鐵板壓著肝區止痛堅持訓練。聶榮臻元帥得知此事,專門派人把趙倉庫接到北京的301醫院治療,可是入院僅兩天,趙倉庫就被肝癌奪去了生命。為了導彈騰飛,這位可歌可泣的戰士獻出22歲的年輕生命。臨終前,他吃力地對身邊戰友說,能親手把咱們自己的導彈送上天,我這條命值了!請轉告我爹娘,兒子沒有給他們丟臉!
寧可捨棄生命也要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這就是戰略導彈部隊早期的戰士,是我國最早一批火箭兵的典型。其實,戰疾病、頂嚴寒、頑強戰鬥的又何止趙倉庫一個。當時隨便問一個戰士:“你準備怎樣打這一仗?”他一定會這樣回答:“寧掉10斤肉,寧脫一層皮,也要把導彈送上天。”大家都知道,他們發射的不是一枚普通的導彈,而是我國衝破困難、頂住壓力自力更生製造的首批地地導彈,它的成功發射,顯示了我國獨立自主發展尖端武器的決心、勇氣與實力。
核試驗場區的營帳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追溯歷史,了解歷史,可以更好地直面挑戰、創造未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來自超級大國的核威脅與核訛詐迫使我國研發“兩彈一星”,數十萬軍民用平凡創造不凡,鑄就了一個時代的恢弘,生動詮釋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和擔當。今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面對西方大國的技術封鎖和頻繁貿易戰,我們要繼續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不麻木、不畏懼、有擔當、有追求,螢火燃炬,聚沙成塔,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力量!
(作者分別係火箭軍某部助理研究員、研究員)
本文摘錄於《紫荊》雜誌2020年11月號
編輯:趙珊、哈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