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子倫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11月25日發布的《2020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下稱「計劃」)。計劃將鼓勵企業在大灣區城市開設2,000個職位,協助港青到區內發展,政府將會提供一定的資助,讓參與計劃的香港青年獲得接近香港的工資。這項計劃有助拉近陸港之間的工資差距,解決了這個一直以來難以處理的硬傷,相信計劃對不少青年來說有著一定的吸引力。可是,筆者認為仍有三個潛在問題需要考慮,以確保計劃長遠推行。
首先,今次計劃所提供的職位涵蓋範圍廣泛,但有關職位能否讓青年持續發展是一個重大疑問。對青年來說,他們考慮是否到內地發展時必會盤算即時收入及未來發展(收入)。計劃解決了即時收入的問題,可是計劃完結後港青的工資便會回歸市場正常水平。倘若計劃只提供一些沒有技術要求的職位,這些工作市場價值不高,青年長遠看不到晉升機會,計劃前後的工資反差必會給青年帶來不滿情緒,屆時他們回流香港將會對後輩提出負面想法,令計劃日後難以繼續推行。因此,計劃提供的職位必須有著一定的發展潛力,而非一些無需技術的簡單工作。
其次,青年在內地缺乏生活圈子,亦不了解內地的職場文化,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因此生活配套必須做好。這裡提及的生活配套除了住屋問題外,筆者認為必須提供一個由香港政府委託非牟利組織營運的官方對口單位,以解答剛到內地的香港青年的各項疑難問題。有關單位可以組織一些聯誼活動,加強內地港青的凝聚力,讓他們互相支持,適應內地生活。此外,有關單位亦可以提供一些免費培訓課程及輔導計劃,協助青年了解內地工作文化及其發展路向,避免他們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因覺得徬徨無助而輕言放棄。
最後,計劃要提供具市場價值的工作,因此必須以公平的挑選機制找出勝任的香港青年。計劃涉及了政府補貼,而香港青年對職位的需求量肯定遠高於職位的供應量,筆者預估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以挑選機制的公平性大做文章。筆者認為特區政府可以提供官方網上平台,讓有興趣的青年報名。另外,亦可以與非牟利青年社團及香港的大學合作,提供一些名額讓它們推薦合適青年。而評審方面,應交由提供職位的企業負責,特區政府則充當企業與青年之間的溝通橋樑,負責收集申請者資料及發放通知等,避免別有用心的人胡亂抹黑之餘,亦可確保職位與申請人的能力匹配。
無可否認,今次的計劃為推動青年到內地就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只要在計劃執行上注意細節及提供合適的配套服務,相信計劃必定會取得成功,有效吸引香港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委員會主任
編輯: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