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煒光
林鄭特首剛宣讀她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報告」),開宗明義便說:「如何令香港早日走出困局、令市民恢復信心,是這份《施政報告》的首要目的。」要走出困局,除了香港自身努力,中央的助力不可或缺,而中央劍及履及,說到做到。
中央惠港政策涵蓋 7 個方面:
1)簡化通關,釋放土地
2)一河兩岸,一區兩園
3)納入標的,擴大互通
4)港車北上,改善生活
5)入股機場,擴展版圖
6)放寬藥物,港人寬心
7)協助防疫,恢復通關
缺乏土地是香港最重要的深層次問題。林太在報告中說:「房屋是香港眾多問題的癥結:它既是市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生活條件,也是達至『安居樂業』民心所向的基礎。」從這個角度看,便更明白落馬州口岸釋放超過20 公頃土地的重要性,而這 20 公頃土地和中央支持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大有關係。筆者理解,現時港人在西九高鐡站內的「一地兩檢」還只是個開始,最佳做法是借用橫琴口岸的「三道閘門」方式,只需數秒便可以由澳門進出珠海橫琴。 若皇崗與及羅湖口岸日後能採用「珠(海)澳(門)方式」,對港人融入大灣區會大有幫助。
有了這個簡化出入境程序,這便可以為善用河套的科技園區提供重要基礎,日後的「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便有機會實現。 這對香港借助內地(主要是深圳)科技人才大有幫助,香港的科技人才也可以居住深圳,不用承受香港高昂的物價和樓價。
擴大金融「互聯互通」方面,報告說:中央「同意加快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標的。」這將有助增加香港股票市場的廣度,及有助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的發展。 這也是少數「不以兩地人員往來為前提」的惠港政策。
「港車北上」是對港人生活素質改善的重要一步。香港只有1,100 平公里,實在太細,太壓抑。若港車能北上,除非中央另有安排,理論上是可以馳騁全國960 萬平方公里。 這舉措肯定是中央對香港的優惠,因為只有「港車北上」,但沒有「北車南下」,或部分南下。 這又是中央「愛錫」香港的表現。港人若不珍惜,筆者只能說:「幸福不是必然的」,「誰會記得,當你還擁有」。
入股珠海機場是中央對港的另一優惠。有了珠海這成功經驗,香港便有可能擴展至內地其他有發展潛力而現時規模尚算細小的機場,前景無可估量。同樣港人不應認為這是「必然的」,因為內地有能力入股珠海機場及捕捉其他機場商業契機的,大有人在,欠的是中央是否同意。
林太說:「近期將出台的有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作研究用途.....」 其中藥物和醫療儀器,對港人在大灣區退休或生活是很有幫助的。因為港人在內地生活難免生病。長者更隨時有慢性病,容許港資內地醫療機構可以使用港註冊藥物,令港人更安心在內地(相信主要是大灣區)退休。這有助改善港人退休素質,不一定要待在香港。
林太在記者會上說:「要融入大灣區,便必須要恢復兩地人員往來。」她在報告中也說:「中央支持並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採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必要措施,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況下,通過「健康碼」互認,逐步有序恢復粵港人員往來,並支持香港確保新冠肺炎病毒疫苗供應,在有需要時,預留一定數量的內地研發或生產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
林太在記者會上說「力爭『清零』」,但筆者細聽她的闡述,其實只是「等疫苗」。至於「疫苗」能否在短時間內出現,筆者和一眾港人只能拭目以待。至於「健康碼」互認,關鍵在「互」字,港府的和內地的,能否「互認」?以特區政府抗疫往績及部分港人經常出現「抗疫疲勞」,筆者為內地各城市尤其深圳捏一把汗。
總的來說,香港「疫情可控」是落實中央惠港政策之本,然而林太仍然不願模仿(注意:不是照搬)內地經驗,堅決斬斷傳播鏈。在這情況下,中央的惠港政策,難以全面落實。香港可能又一次「辜負」中央美意。這或許是香港必須自救的部分,而這部分不是用「等疫苗」的方式便可以解決的。曾有論者說:「香港和澳門的分別是因為『特首不同』」,這或許是的論;否則如何解釋同樣是「一國兩制」,同樣是「自由慣了」的澳門能做到「疫情可控」並贏得內地城市信任,而香港不能?走筆至此,我為我的家而悲!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前新聞統籌專員、公關顧問
編輯:嚴駿
來源: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