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11月25日公布其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以“砥礪前行 重新出發”為題,推動香港重拾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強化防疫抗疫工作,力爭“清零”,讓香港早日走出疫情困局、讓香港重新起動,重回正軌。
文|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張建宗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定下十分明確的工作目標,務求在政治體制上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在經濟發展上著力鞏固和提升香港優勢,多元並進,及在民生建設上繼往開來,力求解決香港眼前和長遠的社會問題。
堅持“一國兩制” 盡顯管治決心
施政報告提出200多項新措施,當中不少都具突破性、開創性和前瞻性,充分表現出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帶領香港重回正軌的決心和承擔。
施政報告以兩個專章“中央全力支持”、“堅持‘一國兩制’”,詳盡闡述中央對“一國兩制”方針堅定不移、對香港特區一貫支持,可以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而香港也可以繼續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及“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行政長官於11月初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訪問北京、廣州和深圳,與中央相關部委和廣東省政府商討支持香港發展的政策措施,獲得非常正面的回應。施政報告引述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於月初的話:“凡是有利於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增進香港同胞切身福祉、有利於促進內地與香港融合發展的事情,中央都會全力支持。”
施政報告以兩個專章詳盡闡述中央對“一國兩制”方針堅定不移、對香港特區一貫支持。圖為在香港中環展示的國旗和區旗(圖:新華社)
行政長官訪京的成果包括七大範疇:
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發展。中央支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落實早前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原則上通過的24項政策措施,近期將出台的有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作研究用途、在港珠澳大橋實施“港車北上”的便利和加快落實“跨境理財通”。
二、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中央支持深化兩地金融互聯互通,逐步擴大“互聯互通”合資格股票範圍,同意加快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標的。
三、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中央支持香港國際機場按市場化原則投資入股珠海機場,參與其運營發展,進一步深化合作,建設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機場群。
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與深圳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實踐“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
五、完善港深陸路口岸建設。中央支持香港深化與深圳合作,優化落馬洲╱皇崗口岸,在位處深圳的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以釋放香港口岸區超過20公頃土地作其他用途,並於稍後進一步共同探討羅湖口岸的優化。在參考了港珠澳大橋“港車北上”的經驗後,研究在港深陸路口岸亦實施“港車北上”政策。
六、港企開拓內地市場。中央支持廣東省聯同香港貿易發展局及有關商會,為港企提供政策諮詢、培訓和企業對接服務,以便港商拓展內銷管道和對接電商平台。
七、防疫抗疫。中央支持並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採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必要措施,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況下,通過“健康碼”互認,逐步有序恢復粵港人員往來,並支持香港確保新冠病毒疫苗供應,在有需要時,預留一定數量的內地研發或生產的疫苗供香港市民使用。
近日,香港新一波疫情一觸即發,現時的頭等大事仍然是抗疫。施政報告指出,我們必須採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措施嚴控疫情,進一步增加防疫措施的精準度,力爭在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達至“清零”,期望可早日符合恢復兩地人員往來的目標。
維護國家安全 香港應有之義
行政長官指出,當前其中一項急切要做的事是對特區的憲制秩序和政治體制正本清源,撥亂反正。《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香港國安法》)為恢復社會穩定帶來顯著效果,鼓吹“港獨”及與外部勢力勾結的情況已漸漸減退,而街頭暴力行為也大幅減少,市民終於可以重新依法享有其基本權利和自由。特區政府將竭盡所能,履職盡責,對《香港國安法》規定的犯罪案件行使管轄權,有效地防範、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
與此同時,要做到全面保障國家安全,特區政府有必要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國家安全概念和守法意識,亦會善用每年的“憲法日”和“國家安全教育日”,進行更具規模的公眾教育工作。我們定必堅定不移地繼續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全面準確地貫徹落實“一國兩制”。
大灣區為主軸 重新起動引擎
持續的疫情對於香港以至全球的打擊都是前所未見,但我們更加要做好全方位的謀劃,轉危為機。施政報告指出,香港應聚焦內地市場的商機,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大灣區發展為切入點,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為香港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
行政長官提到11月初與廣東省及深圳市領導會面,雙方同意大力推動跨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及通關便利化、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服務業合作、教育、人才培訓和青年交流、共建優質生活圈等多項具體合作項目。
施政報告指出,香港應以大灣區發展為切入點,積極成為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圖為深圳灣公路大橋
發展創新科技 吸引顯赫學人
特區政府銳意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與深圳在創科發展上緊密合作,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施政報告建議動用20億港元,推出為期五年的“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吸引更多國際創科人才。
擁有7,000萬人口的大灣區發展潛力十分巨大,能為香港青年人提供事業發展機會。為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特區政府將動用4億多港元,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名額2,000個,部分為創科職位,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此外,特區政府將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作為一站式資訊、宣傳及交流平台,進一步支持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
破格為民措施 培育正確觀念
施政報告亦在房屋及土地供應、教育和青年發展、可持續發展、醫療衞生等範疇提出多項新措施,當中包括不少創新、跳出傳統框框的構思,同時兼顧到香港在短、中、長期的發展。
房屋是市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生活條件,也是達至“安居樂業”民心所向的基礎。特區政府已覓得330公頃土地以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滿足未來十年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政府亦會實施先導計劃資助受疫情嚴重影響的酒店和賓館單位作為過渡房屋用途,並以破格思維同意試行以現金津貼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屋而面對的生活壓力。
施政報告在房屋及土地供應方面提出多項新措施。圖為香港公屋
加強國家意識 促進民族認同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去年發生的社會事件,令不少人再次質疑香港教育的成效,我們不忍見到政治滲入校園,學生捲入政治漩渦,甚至被誤導參與違法及暴力行為,因而負上法律責任,影響一生。
學校應著力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加強學生對國家歷史、中華文化和國情的認識,深化憲法和基本法教育,是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及國家安全意識的基礎工作。而教育局亦會以多元化活動,讓中小學生全方位認識國家發展、憲法和基本法、“一國兩制”的實踐、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尊重和維護國旗和國歌這些國家的象徵,以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以及對國家、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
面對經濟不景,政府明白香港勞工市場正面對巨大壓力,亦十分關心基層市民可能面對的困難。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創造就業,增加再培訓名額,優化社會保障安全網等措施,以紓解民困。
未來一年,特區政府會加倍努力、不遺餘力地嚴控疫情,重振經濟,重整社會秩序。作為一個極具活力和開放的國際大都會,我深信香港必定繼續向前邁進、再創輝煌。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