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政府早在8月已開始為《2020年施政報告》進行諮詢,聽取市民建議,集思廣益,並原定於10月14日公布,但特首林鄭月娥在原定日期前幾天突然宣布延期,令市民感到莫名其妙。之後她率領多位局長北上,拜訪中央、廣東省、深圳市等政府要員。適逢《國家十四五規劃》剛出台,當中「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未來5年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筆者曾預測,特首之行是向內地政府推銷香港所長,並爭取香港與廣州、深圳及澳門「四大中心城市」協同合作,攜手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創中心。
大灣區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重點,香港作為其中重點城市之一,必須抓緊機遇,特別是在創新及科技產業領域。
創科園當「二房東」 為港企引路
果然不出筆者所料,本周三(25日)新鮮出爐的《施政報告》,在促進香港與大灣區融合的政策上落墨不少,包括多項與創新及科技產業發展息息相關之建議。
香港政府一直銳意發展落馬洲河套區,計劃開設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據悉,河套區總樓面面積高達120萬平方米,約是香港科學園的3倍,區內將聚焦發展6個優先科研領域:醫療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械人、新材料、微電子及金融科技。政府預計首批發展的3座樓宇及設施建造工程,最快6年內完工。但「創科不留人」,為紓緩這問題,《施政報告》建議「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福田科創園區的部分地方,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先落戶深圳科創園區」(見第54段)。
筆者認為「打鐵要趁熱」,透過這政策,香港機構和企業可以盡早在大灣區推銷其創科產品,開展商機。事實上,深圳市近年曾推出多項面向香港創科企業及人才的優惠計劃,可是「大門開了,小門還未開」,使有意申請者摸不着頭腦。是次政策委任香港科技園公司當「二房東」的角色,可以為香港創科機構及企業引路,更可以主動推薦香港科學園內的公司進駐,達至「一區兩園」的無縫連接效果,有利公司拓展大灣區市場。
人才是推動創科的重要資源,因此香港要發展成為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骨幹城市,無疑是需要大量人才的。因此,《施政報告》針對性地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見第55段),預撥20億港元支持計劃,為期5年。過去一年由於中美貿戰,歐美多國對中國科技人才都有所避忌,多國政府更不惜對華人工作或學生簽證之申請諸多刁難,令不少傑出人才被拒諸門外,可說是無用武之地。有見及此,筆者認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來得合時,可吸引全球傑出創科學人(包括曾被拒簽證的華人學者)來港發展,有助增強香港創新及科技團隊的能力。
吸全球傑出創科學人 增強港團隊
另外,《施政報告》亦提出,政府會資助在香港和大灣區內其他城市有業務的企業,鼓勵它們創造400個科技職位,以提升青年就業機會(見第56段)。這政策要求受惠的青年在18個月內必須有一半時間在大灣區工作,讓他們親身體驗大灣區創科工作環境,從中發掘發展機遇。有傳媒報道指,不少香港年輕人對內地的認識膚淺,抗拒到大灣區工作,因此筆者認為,《施政報告》中所建議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可派用場。
人才赴灣區 港為他人作嫁衣裳?
大灣區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重點,香港作為其中重點城市之一,必須抓緊這機遇,特別是在創新及科技產業領域。《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方便香港企業及人才到大灣區發展的建議,有傳媒擔心一旦落實,受惠者可能一去不返,香港便會為他人作嫁衣裳,大大吃虧。
筆者認為他們是杞人憂天,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個充滿活力的國際城市,居於香港的人經常出出入入,不少港人在外國逗留多年後,選擇回港定居,也有不少港人在香港居住多年後選擇移民外地,筆者亦曾在歐洲居住過16年,才回港發展。
因此,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後決定留低,正常不已;同樣地,大灣區傑出創科學人留在香港也不足為奇。總而言之,只要香港欣欣向榮,社會及經濟持續發展,盡管香港人口結構有轉變,大家也毋須太介懷。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編輯:潘麗麗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