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2020年施政報告。回首即將過去的2020年,香港經歷了多重考驗,亦在危機中萌發著新機。近日,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創會主席、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在京接受了本刊記者採訪。他表示,去年以來,在“黑暴”事件、中美貿易摩擦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香港社會經濟遭受重創。幸好中央及時出手、撥亂反正,香港國安法的出台猶如一枚“定海神針”,迅速扭轉了香港局勢。而在“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尤其是中央明確打造對內對外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形勢下,香港彰顯了“一國兩制”的巨大優勢,因此他對香港未來充滿信心。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國安法是香港社會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記者:近兩年來,香港經濟受“黑暴”、疫情和中美關係的影響,可謂處在風口浪尖之上。您如何看待當前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
蔡冠深:香港的經濟社會遭遇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變局,在這個大變局裡面,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三個因素。
第一是去年發生的“黑暴”事件對香港社會的衝擊非常大,衝擊了香港的法治、經濟等方方面面的信心,香港社會的價值觀等受到很大的影響。那些亂港分子的暴力行徑在香港歷史上是鮮有發生的。這種暴行對香港這個法治社會來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做夢都不曾想到香港會發生這樣的惡劣事件,可以說這是非常可怕的情況。
第二是今年起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當然這是一個全球性事件,但是疫情對香港這個全外向型的經濟城市影響更大。因為香港的發展除了吸引外資外,更重要的是吸引遊客,可現在與其它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是雙向封關,這種情況下,香港的航空公司面臨裁員、減薪,酒店入住率直線下降……餐飲業、旅遊業、會展業,凡是跟外面遊客進出相關的行業,全產業鏈都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經營困難。
第三是中美經貿摩擦的衝擊。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也是一個獨立的關稅區。但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也是內地最大的投資來源地,所以中美貿易摩擦之下,香港成了一些人用來鉗制中國發展的前沿,因此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比如關稅限制、我們在內地工廠生產的產品貼上“中國製造”的標簽後將面臨的出口限制等問題。
在這個大環境下,我們看到今年6月至8月香港的失業率達到了6.1%,今年第三季度香港的GDP按年下跌3.4%。整個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嚴峻形勢。
今年7月至9月,香港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失業率升至11.7%(圖:中新社)
眾所周知,香港基本法第23條立法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完成,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亟待完善,相關工作也嚴重“缺位”,以至於回歸以來一些“反中亂港”勢力、外部政治勢力乃至“港獨”勢力在香港頻頻活動,並最終釀成了去年大規模的“黑暴”和社會動亂,嚴重損害了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極大地破壞了香港的繁榮穩定。幸虧中央及時出手,制定和實施了國安法。雖然少部分人對國安法有不同聲音,可我們要看效果。效果就是:國安法的頒布,成為香港由亂到治的分水嶺,成為香港長治久安的“定海神針”。
國安法出台後,香港社會迅速發生了轉變。那些縱火、暴力行為都慢慢消失,香港社會可以說基本穩定了,市民的安全有了保障。此外,香港工商界對國安法普遍都是非常贊成的,信心也在慢慢恢復。對外商來說,去年香港發生“黑暴”事件的時候,他們都擔心在香港的財產以至人身安全,但國安法出台後,他們的焦慮擔心沒有了,對香港重拾信心。
香港是內地經濟雙向發展不可替代的平台
記者:根據目前情況,您對香港未來的經濟走勢有什麼預判?
蔡冠深:首先我們無可否認,香港經濟近幾年來確實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可是香港的優勢也是得天獨厚的,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有強大的祖國在背後支撑,我們擁有一個人口龐大的市場。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是中國內地經濟“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發展不可替代的一個優質平台。
中央已多次聲明,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所以我們對“一國兩制”充滿信心。“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既是北京又是上海,也可以是倫敦和紐約,也就是說內外兩方面的優勢我們都兼備。尤其是國家最近決心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香港作為這個雙循環戰略樞紐的地位將更加突顯,所以,我非常看好香港未來的發展。
習近平主席講過的一句話,我印象很深——“既要把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地建設好,也要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建設好”。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變,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也不變,所以這兩種制度之下內地與港澳會長期優勢互補,携手對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行最好的協調配置,這對中華振興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香港要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這樣一個大的國家發展戰略。圖為香港新華集團與大灣區城市肇慶的肇慶新區管委會簽署港肇合作示範區項目投資框架協議,左五為蔡冠深
回歸到香港本地經濟形勢,我們可以參照一些數據:今年香港的IPO融資總額依然是全球第一位,流入香港的資金源源不斷,這正是國際社會對頒布國安法後的香港仍然保有信心的表現。再看港元指數,如果大家對香港沒信心的話,肯定是買美元跑掉了,港元指數肯定會掉下去,但現在基本穩定在7.8左右,所以我說香港穩不穩先看金融。這些數據足以說明香港的金融體系是健全的,也由此可以看出,外商和外資對香港是有信心的。
第二個能够對香港經濟未來作預判的領域是房地產市場。現在有很少一部分人對香港的未來有顧慮、想移民,對此我的看法是香港是自由社會,你想來,歡迎;想移民,也無所謂。由於疫情的關係,香港經濟出現了下滑,所以香港房地產市場的增長也會下調。可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仍有很多購買力很強的房地產買家,也有許多在香港排隊買房的人,所以香港市民對房地產還是有剛性需求。有人賣房移民,馬上就有人接手。
所以可以看到,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問題不大,因為金融和房地產市場基本上都是穩定的。
記者:作為香港工商界的代表人物,在您看來,香港工商界目前對香港的發展前景持什麼態度?
蔡冠深:據我了解,香港本地工商界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基本上都恢復過來了。當然疫情的打擊是無法避免的,譬如說餐廳不能開門、限聚令導致生意額不足等等。但這不是信心問題,是疫情打擊下產生的問題。只要我們沉著應對,逐步學習內地的先進做法,並在國家支持下運用疫苗等科學手段,疫情終將會過去。
至於外商,雖然逆全球化風潮嚴峻,“去中國化”也依然是一些外國政府的對華政策,但是我們更要看在港外資企業真正的行動是什麽。我看到的是,很多外商不光沒有走,反而正在努力經營或加大投資。我最近接觸比較多的是日本的企業家,他們都說全球的經濟體在疫情之下能保持正增長的只有中國,因此他們看好中國的市場前景,認為能够繼續在中國贏利。要知道在“內循環”機制的推動下,中國爆發的內需總量是不得了的。中國國內的購買力這麽強,這些外商不來中國投資還能去哪裡呢?所以他們還是要在中國、在中國香港投資。
香港是聯結內外“雙循環”之間的一個“關鍵點”
記者:剛才您也談到香港第三季度本地生產總值較去年同期實質下跌3.4%,跌幅較前兩個季度雖有收縮,但特區政府強調經濟形勢仍然令人憂心。您認為香港經濟要怎樣才能從疫情中復甦?
蔡冠深:疫情衝擊之下,我們看到,第一,中國是唯一一個實現了GDP正增長的經濟體,也就是說我們這個龐大的市場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第二,面對疫情,我們國家政策調整得很快,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那麽,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剛好站在了雙循環的連接點上——在“內循環”裡,香港同北京、上海、深圳一樣是中國的一部分;在“外循環”裡,香港又是跟紐約、倫敦比肩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光講“內循環”是不行的,沒有“外循環”就沒有活水。而香港就是盤活這池“活水”的一個關鍵點,香港是“8”字“雙循環”之間的那個連接點。香港背靠祖國又面向世界,是一個重要的樞紐。香港理應發揮“超級聯繫人”的優勢,為促進我國經濟雙循環發展再作貢獻。
記者:具體來看,香港參與國家雙循環發展有哪些著力點?
蔡冠深:首先,香港應當進一步加強深港合作。今年紀念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時候,很多人提出深圳將來會不會取代香港啊?我認為不會。第一,深圳到今天取得的成就,沒有香港是辦不到的。香港一直是深圳最大的投資來源地和最大的支撑者,深圳的成功與香港密不可分。第二,深圳和香港本來也不存在惡性競爭的問題,應該是互相合作的關係。
實際上,深港合作是好比“華爾街加硅谷”這樣的一種模式。國家對深圳的定位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香港就類似華爾街。當然香港的科研力量也很強,可是在香港能落地的產業有限制;深圳的金融資源比不過香港,但是在產業落地方面有優勢。所以不要老說誰替代誰,這兩座城市各有各的強項,我們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強強聯合。
其次,香港要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這樣一個大的國家發展戰略。大灣區是“9+2”城市群,香港、澳門、深圳、廣州這4個大灣區中心城市中,香港還有一個引領的作用在那裡。國家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構想之一,正是以與世界全面接軌的700萬人帶動7,000萬人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時也帶動整個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
我們回首一下,內地改革開放前40年,香港跟廣東珠三角共同打造了世界工廠的一部分。那個時候是粗放型的投資,製造業一哄而上,沒有考慮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等長遠問題。40年後,我們國家的產業要轉型升級了,這意味著更高層次的規範化,對現代化服務業的需求更加殷切。這樣一來,香港的法律、會計、顧問、建築等一系列的專業服務、現代服務,都可以進一步投入大灣區。
大灣區開放了我們國家7,000萬人規模的這樣一個最富裕的市場,為香港創造新的巨大商機。
另一方面,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對香港來說也非常重要。“一帶一路”建設基本上就是內地企業要“走出去”,香港在改革開放過去40年裡是內地最大的投資來源地,同時內地接近60%的資金也是通過香港“走出去”的,所以我認為香港的地位沒有變,將來也一樣。
11月1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東盟十國以及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領導人與會。會議結束後,李克強與各國領導人共同出席並見證RCEP 簽字儀式,商務部部長鍾山代表中國在協定上簽字(圖:新華社)
舉一個實在的例子,2018年商務部和我們香港中華總商會一起推動成立了“內地——香港‘一帶一路’工商專業委員會”。為什麽內地和香港要在“一帶一路”工商專業領域加強合作呢?我們知道,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很多、成功的不少,可他們走過的彎路和遇到困難的也不少,而與世界各地都有廣泛經貿聯繫、熟悉海外法規和投資環境正是香港的強項。因此,香港的工商界跟內地的央企、國企一起結合“走出去”,也是香港一個巨大的發展前景和機遇。
RCEP對中國有好處等於對香港有好處
記者:我們了解到,多年來您一直致力於推動香港與東盟地區的深度合作,也曾努力助推香港加入RCEP。11月15日,在歷經8年談判後,RCEP終於成功簽署。您有什麼感受?您怎麼評價RCEP未來對香港的助益?
蔡冠深:通過多年的爭取,香港已經成功加入了“東盟10+1+1自貿區”協定。我們還一直在努力推動香港加入RCEP,原本希望可以形成“東盟10+5+1”式的RCEP框架。遺憾是的,由於各方認為RCEP十五國的簽署更有迫切性,香港的加入只好先緩一下,最終簽訂的是“10+5”的協定模式。但無論如何,我認為RCEP的簽署對中國絕對有好處,對中國有好處也就等於對香港有好處。
現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潜力的自由貿易區就是RCEP了。RCEP框架以亞洲國家為主,中日韓加上東盟10國,另外兩個國家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從區位版圖可以看到,香港正處在RCEP的地理中心。雖然香港沒有直接加入RCEP,但因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香港又是自由港,所以RCEP的簽署對中國好、對其它14國好,對我們香港也好。
大家知道,過去我們強調世界經濟一體化,鼓勵打破貿易壁壘。但現在在新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美國採取的是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其他一些國家也紛紛效仿,導致原來美國要主導簽署的TPP最終也不了了之。
因此,在我看來,RCEP可以說是目前在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國際背景下的一個難得的新突破。這個突破給了中國非常大的好處,一是RCEP自貿圈裡面最大的經濟體是中國,二是這15國裡目前在疫情之下唯一有GDP正增長的也是中國。而中國外循環的節點正是香港,香港在其中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溝通中外的作用。所以,我對RCEP始終都是看好的,一直都是支持的。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