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吳一劍

近日不時看到自殺的新聞,不清楚與當前的逆境是否有關。2020年對世界、對中國、對香港、對我們個人,都是充滿挑戰的一年。雖然人生難免面對逆境,但每個人面對逆境都有不一樣的心態,到底怎樣才算是比較可取的心態?我想,“活著”吧!
《活著》是內地作家餘華1993年出版的一本小說,張藝謀1994年將小說搬上銀幕,同名電影由葛優和鞏俐主演,小說也因此廣為人知,但筆者個人認為電影沒有小說好看。
活著就是對現實的反抗
《活著》是關於徐福貴一生的故事。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不斷地經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這樣多苦多難的人生,活著有意義嗎?人生不可能每個人都一帆風順的,上天總會給予人不停的磨難。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人,也不代表一輩子都有錢。就算一輩子有錢的人,也逃不脫病痛。無論大喜,抑或大悲,只有活著,才能感知世上的一切,才有機會去細品人間甘甜,才能去遍嘗人間疾苦。
當所有的苦難落在徐福貴的頭上,他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積極向上,選擇一人一牛,孤苦伶仃活在世上,獨嘗世態炎涼。前路淒苦,為什麼還要活著?人生暗淡,為什麼還要熬著剩下來的每一天呢?為什麼還要苟延殘喘地活在這個令你身心俱疲的世界上呢?面對磨難,有的人一死了之,有的人放任自流。結束了生命,一切就再沒有可能,沒有希望,誠如作者餘華所說:“活著的意義就是活著”,只要活著就還有希望,還有改變的機會。
同樣是面對逆境,很多人選擇奮發向上,愛拚才會贏!因為生命無價。因為只有活著,才能享受成功後的一切,才能創造有意義的人生。香港的獅子山精神不是說過:“捱得、苦得,唔死總會出頭”。活著就是一種苦難,人生大抵如此。但人一定要先有經歷才會有經驗。人無論身處多苦的環境下,都要將快樂無限放大。
近日香港爆發第四波新冠肺炎疫情,公共衞生、經濟環境甚至人際關係都備受挑戰,但這又何嘗不是上天給予的一場渡劫呢?但只要我們發揚獅子山精神,守望相助,不屈不撓,堅定頑強的拚搏,戰勝疫情,肯定就能看到歷經劫波之後的光明。
很多人會問活著是為什麼?這本書告訴大家,活著就是活著,儘管認為不如意的生活如人間煉獄,但活著就代表有改變的機會,我們要努力的活,頑強的活,好好的活,幸福地活,活著,就是一種成功!
若您今天感到生活的不如意,想起這本書,想想徐福貴,謹與大家共勉!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就是敢言計劃成員
編輯:嚴駿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