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18日,美國前副總統、民主黨人喬·拜登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舉行的集會上發表演說(圖:新華社)
拜登在參議院任職36年,擔任奧巴馬總統的副總統8年,從政經驗豐富。據美國媒體稱,拜登競選期間組建的人才庫有2,000多人,分為20個工作組,在內外政策準備上做了扎實的工作。與特朗普讓自己的團隊充滿局外人的做法不同,拜登準備用尊重政府職能、在相關領域有數十年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填充政府崗位。這主要包括四類人——長期追隨拜登的“嫡系”親信、奧巴馬政府時期的高官和企業家、民主黨建制派裡的外交人才骨幹以及一部分反對特朗普的職業外交家和共和黨人。可以預期,拜登將更加依靠團隊,更加重視共識,特朗普時期那種總統外交言行和政府政策相互脫節的現象可能會減少,美國對外政策會更加理性、穩定、可預測。
最大的變化在於,拜登及其團隊願意與中國開展嚴肅的戰略對話,進行合作,以便從中獲利。2020年4月,100多位美國前政要和學者發表聲明,在將新冠肺炎疫情歸咎於中國的同時,稱“美國不能把這次全球危機交給中國處理”,“中美應合作對抗疫情”。當時,拜登團隊的國務卿熱門人選安東尼.布林肯、蘇珊.賴斯、國防部長人選米歇爾.弗盧努瓦等人均簽署了這份聲明。8月公布的民主黨新綱領也寫明,為防止“中美競爭使全球穩定陷入風險”,“美國將尋求與中國在氣候變化、防擴散等存在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合作。”拜登還在多個場合談及,美國將“與盟友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一同推進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這些合作議題若能落地,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穩定之錨。
美國奉行對華“戰略競爭”的路線已確立,這既是特朗普執政遺產,也是美國兩黨共識,繼任者難以推翻。特朗普執政後的各項政策主張充滿爭議,但他確立對華競爭路線卻贏得普遍認同,被美國媒體譽為“第一個敢對中國示強的美國總統”。國會兩黨惡鬥不止,處處叫板,卻能以少有的跨黨派一致,順利通過十數項反華議案,用法律手段鞏固了對華政策措施。在美國政府、保守派媒體和自媒體的洗腦攻勢下,美國對華民意迅速惡化。2020年7月30日皮尤民調顯示,高達73%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比僅僅三個月之前高出7個百分點,比三年前同期高26個百分點。這進一步約束了繼任者政策轉圜的空間。
此外,從現在到拜登上台並非“真空期”,美國大選爭議仍存,中美關係仍有可能成為美國黨爭的“附帶損傷”。從普選票數量看,特朗普和拜登分別得到了有投票資格選民中一半的支持,成為史上總統大選中得票最多的落敗者和勝選者。這既反映出美國社會分裂、政治極化因大選而更加惡化;同時也折射出,在美國疫情以每日新增10萬例、死亡總人數超過25萬的背景下,“特朗普主義”依然強勁,說明美國國內反全球化的社會基礎依然強大。特朗普除了對選舉結果發起法律挑戰,仍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來鞏固執政成果,打壓民主黨,並框定下一屆政府的政策走向。特別是反華鷹派人物盤踞在特朗普政府中高層,他們尋求綁架新政府對華政策,以此積累自身的政治資本,繼續在國內權力結構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可能加大對“中國議題”的政治操弄。11月17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在明知行動時間已不夠用的情況下,發布《中國挑戰的方方面面》報告,提出美國處理對華關係要完成的十大任務,就是意在給特朗普政府塗脂抹粉,並給繼任者劃定軌道。
拜登承諾要癒合美國的分裂,他上任後的四個優先事項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復甦、種族平等和氣候變化,外交方向上當務之急可能是修復聯盟關係、重返國際議程、重建美國聲譽、恢復盟友對美國的信心,對華政策短期內不大可能成為他的優先。這就使得中美關係相對於前一個時期的急速下跌而言,可能存在一個時間上的“喘息期”。如果中美能夠圍繞抗疫、經濟復甦、氣候變化等開展務實合作,可能還會帶來雙邊關係轉圜的新空間。
2019年5月22日,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參加畢業典禮時拍照(圖:中新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當地時間5月18日,美國前副總統、民主黨人喬·拜登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舉行的集會上發表演說(圖:新華社)
拜登在參議院任職36年,擔任奧巴馬總統的副總統8年,從政經驗豐富。據美國媒體稱,拜登競選期間組建的人才庫有2,000多人,分為20個工作組,在內外政策準備上做了扎實的工作。與特朗普讓自己的團隊充滿局外人的做法不同,拜登準備用尊重政府職能、在相關領域有數十年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填充政府崗位。這主要包括四類人——長期追隨拜登的“嫡系”親信、奧巴馬政府時期的高官和企業家、民主黨建制派裡的外交人才骨幹以及一部分反對特朗普的職業外交家和共和黨人。可以預期,拜登將更加依靠團隊,更加重視共識,特朗普時期那種總統外交言行和政府政策相互脫節的現象可能會減少,美國對外政策會更加理性、穩定、可預測。
最大的變化在於,拜登及其團隊願意與中國開展嚴肅的戰略對話,進行合作,以便從中獲利。2020年4月,100多位美國前政要和學者發表聲明,在將新冠肺炎疫情歸咎於中國的同時,稱“美國不能把這次全球危機交給中國處理”,“中美應合作對抗疫情”。當時,拜登團隊的國務卿熱門人選安東尼.布林肯、蘇珊.賴斯、國防部長人選米歇爾.弗盧努瓦等人均簽署了這份聲明。8月公布的民主黨新綱領也寫明,為防止“中美競爭使全球穩定陷入風險”,“美國將尋求與中國在氣候變化、防擴散等存在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合作。”拜登還在多個場合談及,美國將“與盟友及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一同推進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這些合作議題若能落地,可能成為中美關係穩定之錨。
美國奉行對華“戰略競爭”的路線已確立,這既是特朗普執政遺產,也是美國兩黨共識,繼任者難以推翻。特朗普執政後的各項政策主張充滿爭議,但他確立對華競爭路線卻贏得普遍認同,被美國媒體譽為“第一個敢對中國示強的美國總統”。國會兩黨惡鬥不止,處處叫板,卻能以少有的跨黨派一致,順利通過十數項反華議案,用法律手段鞏固了對華政策措施。在美國政府、保守派媒體和自媒體的洗腦攻勢下,美國對華民意迅速惡化。2020年7月30日皮尤民調顯示,高達73%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比僅僅三個月之前高出7個百分點,比三年前同期高26個百分點。這進一步約束了繼任者政策轉圜的空間。
此外,從現在到拜登上台並非“真空期”,美國大選爭議仍存,中美關係仍有可能成為美國黨爭的“附帶損傷”。從普選票數量看,特朗普和拜登分別得到了有投票資格選民中一半的支持,成為史上總統大選中得票最多的落敗者和勝選者。這既反映出美國社會分裂、政治極化因大選而更加惡化;同時也折射出,在美國疫情以每日新增10萬例、死亡總人數超過25萬的背景下,“特朗普主義”依然強勁,說明美國國內反全球化的社會基礎依然強大。特朗普除了對選舉結果發起法律挑戰,仍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來鞏固執政成果,打壓民主黨,並框定下一屆政府的政策走向。特別是反華鷹派人物盤踞在特朗普政府中高層,他們尋求綁架新政府對華政策,以此積累自身的政治資本,繼續在國內權力結構中佔有一席之地,因此可能加大對“中國議題”的政治操弄。11月17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司在明知行動時間已不夠用的情況下,發布《中國挑戰的方方面面》報告,提出美國處理對華關係要完成的十大任務,就是意在給特朗普政府塗脂抹粉,並給繼任者劃定軌道。
拜登承諾要癒合美國的分裂,他上任後的四個優先事項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經濟復甦、種族平等和氣候變化,外交方向上當務之急可能是修復聯盟關係、重返國際議程、重建美國聲譽、恢復盟友對美國的信心,對華政策短期內不大可能成為他的優先。這就使得中美關係相對於前一個時期的急速下跌而言,可能存在一個時間上的“喘息期”。如果中美能夠圍繞抗疫、經濟復甦、氣候變化等開展務實合作,可能還會帶來雙邊關係轉圜的新空間。
2019年5月22日,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參加畢業典禮時拍照(圖: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