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何須讓鬚眉。成立於2000年的九龍婦女聯會,經過20年的積澱和打磨,成長為一個成熟且獨具特色的基層婦女團體。聯會創會會長高寶齡女士曾經說過,作為基層婦女團體,一定會:“坐言起行地去維護婦女權益,推動婦女發展,促進性別平等,強化家庭功能,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我們應有的作用。”20年來,聯會身體力行,躬身實踐,向所有支持和信任她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文 | 本刊記者 涂小莉
2016年3月,九龍婦女聯會以“動感香港,活力秧歌”為主題,舉行“千人秧歌破健力士記錄”
談到20年的成長路,上任會長、現任首席顧問鄭臻女士用了作家畢淑敏的一句話來總結:“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爭取男女平等、婦女權益這條路,我們要慢慢走,堅持走下去。”一句話,道盡九龍婦女聯會(以下簡稱“聯會”)一路走來的艱辛和收獲。凝聚了九龍城、深水埗、油尖旺、黃大仙、觀塘五區二十七個基層婦女團體和三個社區服務中心,有35,500多名會員的聯會,最大的財富就是一群相互依靠相互信任的義工姐妹。是什麼讓她們充滿力量支持她們走過20年,並充滿希望繼續前行的呢?正如她們所說,是付出、分享和愛,身邊太多人給自己太多感動,讓自己停不下腳步。這裡的愛,既有愛國愛港的大愛,也有愛家愛己愛人的小愛。
關愛婦女 追求平等權益
改革開放後,香港與內地貿易往來頻繁,使得八九十年代最接地氣的深港貨櫃車司機等香港社會中下層人士風光一時,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家庭問題。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並制定《北京行動綱領》,1996年香港成立平等機會委員會,為香港婦女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與機遇。創會會長高寶齡當時作為區議員接觸了很多基層婦女,她們大多數都是家庭主婦、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來自“影子”家庭。九龍婦女聯會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承載著“維護婦女權益,爭取性別平等”的使命和責任,於2000年5月成立。
聯會從一開始就不走尋常路,創新性地開展性別平等教育。一連舉辦了“齊建平等家庭”研討會、“男女價值觀”中學生辯論大賽、“家是支持非負擔”家庭崗位探究巡回互動劇場等教育活動。在家庭崗位“你有Say”中學生辯論大賽中,年輕學生們以“到底應不應該有男士侍產假”為辯題,深刻討論有關“家庭崗位歧視”的問題,令他們對“家庭崗位”“平等機會”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和認同。一名中二男生在台上說,非常感謝媽媽懷胎十月才有了自己,聽得台下的媽媽們感動流淚。婦女團體跨界舉辦青少年辯論大賽,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也因此引起社會質疑,認為聯會“不安份”。然而,正是因為這份“不安份”,敢想敢做,敢作敢為,才有了“維護婦女權益,爭取性別平等”漫長道路上點滴努力匯聚而成的驕人成就。
在聯會的鼓勵、幫助和支持下,很多基層婦女開始關注社會及參與社區建設,實現自身價值。珠姐姐以前是一個幸福的小師奶,平日生活就是打打麻將歎歎茶。於2016年成立婦女會並加入聯會後,她帶領義工們配合慈善團體“齊惜福”,每天到街市回收蔬果,並在區內派發惜食飯盒,幫助無依老人及有需要人士。不僅積極推動社區內義工服務,珠姐姐自己更是第一年義工時數就達到668小時,成為當之無愧的“金牌義工”。塔拉.莫爾在《她力量(打破性別的固有人設,做淋漓盡致的自己)》中寫道:“你無法成為自己都無法想象的那個人”。如果沒有聯會這個善於並致力於“讀懂‘她力量’,實現‘她價值’”的平台,珠姐姐可能也不會想到能成為今天的自己。在聯會,像珠姐姐這樣平凡而不平庸的師奶有很多,她們貢獻出自己的每一份小愛,成就了一份社會大愛。
關愛家庭構建社會和諧
《孟子》云:“國之本在家。”聯會亦十分重視家庭關係的建設和家庭生活教育的狀況,舉辦了和諧家庭分享會、家庭親子訓練營、家庭教育巡回互動劇場、“開心家庭Ready Go”,以及2012年至今每年一度的“相.信.愛”情滿家園系列活動等,推動重建孝順父母、夫妻相敬和手足情深的家庭觀念。
曾引起極大關注的《家—加倍關愛和諧》全港中學生演講比賽,共有39間學校761份作品入選,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家庭教育活動,也是特區政府所致力推崇的官、商、民合作模式的實踐。當時還是初中生的鄭同學寫道,她的家並不是豪宅大院,但一家四口擠在一起,感覺分外溫馨、親密,一家人每天都要一起吃早餐,這也是她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刻。高中組的譚同學講道,有一年父親節她設計了一張心意卡給爸爸,爸爸表面上顯得很抗拒,但轉過身卻悄悄笑了。她認為,真正的愛,是愛與被愛,需要親子雙方共同付出。
聯會還舉辦環保低碳飲食烹飪比賽,倡導家庭和諧、男女平均分擔家庭責任理念。和媽媽組隊參賽獲冠軍的囝囝是一位中四學生,他自己的拿手好餸是“鴛鴦蛋蒸肉餅”;一對80後夫妻一絲不苟地精心制作連心素蛋餅,場面溫馨甜蜜;一對姐弟參賽牽動了家族9位成員來現場觀戰;一家五口參賽、做義工,齊齊整整一個不少,堅持到最後……廚藝比賽的參與過程令大家明白家務的分擔、對家人關愛的回應,有時就體現在一齊“煮飯仔”,或者“番屋企食飯”。
愛國愛港 促進文化認同
對祖國的文化認同是人心回歸的基礎。經歷了“佔中”、旺角暴亂以及“修例風波”,聯會更加深刻感受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並切實為此付出最大努力。
聯會舉辦的“‘愛’弘揚儒學尋蹤”系列活動,吸引了197間學校、逾73,671人參加。連續三年參加比賽的陳同學,第一年僅拿入圍獎,第二年拿了小學組冠軍,第三年更是帶動為小學生的弟弟一起參賽,並分別獲中學組、小學組冠軍。整個參賽過程他們的媽媽都有陪伴,當看到孩子們拿到冠軍,媽媽的臉上滿是笑容。這個系列活動,大大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中的知曉度和吸引力。
除了在青少年中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聯會也通過大量文康活動影響社區婦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秧歌舞表演,在13年時間裡被打造成一個街知巷聞的優質品牌。2016年3月,聯會以“動感香港,活力秧歌”為主題,舉行“千人秧歌破健力士紀錄”,並獲納入“欣賞香港”活動。有很多婦女從一開始覺得秧歌舞很土,到後來願意和喜歡參與,對團體理念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聯會通過秧歌舞這個活動載體,在基層婦女中發揮了愛國愛港的文化傳播和凝聚作用。
2016年9月24日,“‘愛’弘揚儒學尋蹤”傳統中華文化知識網上競答比賽舉行頒獎禮。圖為中學與小學組冠軍陳氏兄弟及其母親上台頒獎
此外,聯會還組織了“華夏文化尋根 粵港秧歌結緣”“辛亥百年 三八新百年”等參觀考察活动,讓香港婦女更多了解祖國歷史文化和偉大發展成就。為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聯會特意舉辦“巾幗獻芳華”主題論壇,並邀請到時任首席會長鄭明明教授、全國政協委員高佩璇博士、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顏寶鈴女士,分享她們如何把握改革開放良機,率先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內地投資興業,見證了香港與國家“同發展、共繁榮”的歷程,展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風采。
關愛長者 共享耆樂融融
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理念,聯會成立以來,也用心關愛著屋邨的每一位老人。依托劉舜雯富昌互助幼兒中心和海麗慧妍雅集婦女綜合服務中心十幾年來社區連結不斷的積累,聯會詳細了解到屋邨每一位需要幫扶老人家的情況,真正做到了精準幫扶。
2016年啟動的“春夏秋冬樂悠遊 路路通無限‘耆’”深受長者們喜愛。年滿65歲的“年輕”義工姐姐擔任導賞員,每兩個導賞員(“年輕”老人家)帶領6個老人家,相伴同遊。一次在海濱公園的遊樂區,一位90多歲的老人家和一位80多歲的老人家搖蹺蹺板,旁邊看護的人心驚膽戰,兩位耄耋老人卻笑得像個孩子。這幅美好的畫面令所有人為之動容,感動不已。“路路通無限‘耆’”活動不僅為老人們帶來了滿滿的愛和樂,也讓參與其中的義工姐姐們獲得了很大的自我成長。義工姐姐珍姐以前不太會說話,做了“導賞員”之後,她成了社區老人們中的大紅人,出去晨運經常會有公公婆婆喊她,“珍姐,你幾時再帶我哋去行街街吖?”每每說到這,珍姐都會不由自主地滿臉笑容,流露出濃濃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在今年這個特殊之年,聯會亦開展了系列跨界別合作社區長者關愛行動。特別是在疫情暴發之初的2月底,一罩難求,聯會星級義工Tony Sir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獨居或者無依的老人家。於是,他馬上和身邊警隊同事自發捐款15萬多元,募集了5萬多個口罩,分派給屋邨裡的老人們和基層家庭。考慮到老人們下樓領取物資會浪費一個口罩,每一戶的物資和福袋都是義工們送上門的。96歲的劉公公在收到抗疫包和福袋後,非常感動,回贈自己的書法“服務人群 關懷弱勢”與九龍婦女聯會。
展望未來 再譜巾幗華章
二十載春秋,風華正茂;二十載耕耘,碩果累累;二十載奮鬥,鑄造品牌;二十載努力,根植信任。正如蘇麗珍主席所說“創出幸福一片天,夢想與實踐並行”,在成立20周年的今天,聯會向所有支持信任她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發展至今,聯會已經具備了非常堅實的社群基礎,獲得了大量社會信任與支持,今日更有新鮮血液和力量注入,讓聯會的未來充滿了更多期待和希望。秉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陸海女士接棒聯會新一屆會長,她覺得“正如聯會會徽上綠葉裡盛開的花朵一樣,聯會是一朵充滿希望的青春之花,低調樸實如繡球,但是只要有水就會綻放。”聯會亦非常有幸得到百欣慈善基金董事及行政總裁林顥伊博士贊助並親自出任聯會首席會長,陸會長表示:“林博士年輕且極富才華與情懷,相信有林博士領路同行,聯會定會步伐更實,行得更遠。”
不見昨夜雨濕處,聊以新顏待今朝。未來沒有奇跡,只有步步奮力,聯會的未來依然需要每一位支持者和參與者共同努力!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2月號
編輯:劉一行、莫潔瑩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巾幗何須讓鬚眉。成立於2000年的九龍婦女聯會,經過20年的積澱和打磨,成長為一個成熟且獨具特色的基層婦女團體。聯會創會會長高寶齡女士曾經說過,作為基層婦女團體,一定會:“坐言起行地去維護婦女權益,推動婦女發展,促進性別平等,強化家庭功能,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我們應有的作用。”20年來,聯會身體力行,躬身實踐,向所有支持和信任她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文 | 本刊記者 涂小莉
2016年3月,九龍婦女聯會以“動感香港,活力秧歌”為主題,舉行“千人秧歌破健力士記錄”
談到20年的成長路,上任會長、現任首席顧問鄭臻女士用了作家畢淑敏的一句話來總結:“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爭取男女平等、婦女權益這條路,我們要慢慢走,堅持走下去。”一句話,道盡九龍婦女聯會(以下簡稱“聯會”)一路走來的艱辛和收獲。凝聚了九龍城、深水埗、油尖旺、黃大仙、觀塘五區二十七個基層婦女團體和三個社區服務中心,有35,500多名會員的聯會,最大的財富就是一群相互依靠相互信任的義工姐妹。是什麼讓她們充滿力量支持她們走過20年,並充滿希望繼續前行的呢?正如她們所說,是付出、分享和愛,身邊太多人給自己太多感動,讓自己停不下腳步。這裡的愛,既有愛國愛港的大愛,也有愛家愛己愛人的小愛。
關愛婦女 追求平等權益
改革開放後,香港與內地貿易往來頻繁,使得八九十年代最接地氣的深港貨櫃車司機等香港社會中下層人士風光一時,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家庭問題。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並制定《北京行動綱領》,1996年香港成立平等機會委員會,為香港婦女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與機遇。創會會長高寶齡當時作為區議員接觸了很多基層婦女,她們大多數都是家庭主婦、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來自“影子”家庭。九龍婦女聯會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承載著“維護婦女權益,爭取性別平等”的使命和責任,於2000年5月成立。
聯會從一開始就不走尋常路,創新性地開展性別平等教育。一連舉辦了“齊建平等家庭”研討會、“男女價值觀”中學生辯論大賽、“家是支持非負擔”家庭崗位探究巡回互動劇場等教育活動。在家庭崗位“你有Say”中學生辯論大賽中,年輕學生們以“到底應不應該有男士侍產假”為辯題,深刻討論有關“家庭崗位歧視”的問題,令他們對“家庭崗位”“平等機會”概念有更深入的認識和認同。一名中二男生在台上說,非常感謝媽媽懷胎十月才有了自己,聽得台下的媽媽們感動流淚。婦女團體跨界舉辦青少年辯論大賽,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也因此引起社會質疑,認為聯會“不安份”。然而,正是因為這份“不安份”,敢想敢做,敢作敢為,才有了“維護婦女權益,爭取性別平等”漫長道路上點滴努力匯聚而成的驕人成就。
在聯會的鼓勵、幫助和支持下,很多基層婦女開始關注社會及參與社區建設,實現自身價值。珠姐姐以前是一個幸福的小師奶,平日生活就是打打麻將歎歎茶。於2016年成立婦女會並加入聯會後,她帶領義工們配合慈善團體“齊惜福”,每天到街市回收蔬果,並在區內派發惜食飯盒,幫助無依老人及有需要人士。不僅積極推動社區內義工服務,珠姐姐自己更是第一年義工時數就達到668小時,成為當之無愧的“金牌義工”。塔拉.莫爾在《她力量(打破性別的固有人設,做淋漓盡致的自己)》中寫道:“你無法成為自己都無法想象的那個人”。如果沒有聯會這個善於並致力於“讀懂‘她力量’,實現‘她價值’”的平台,珠姐姐可能也不會想到能成為今天的自己。在聯會,像珠姐姐這樣平凡而不平庸的師奶有很多,她們貢獻出自己的每一份小愛,成就了一份社會大愛。
關愛家庭構建社會和諧
《孟子》云:“國之本在家。”聯會亦十分重視家庭關係的建設和家庭生活教育的狀況,舉辦了和諧家庭分享會、家庭親子訓練營、家庭教育巡回互動劇場、“開心家庭Ready Go”,以及2012年至今每年一度的“相.信.愛”情滿家園系列活動等,推動重建孝順父母、夫妻相敬和手足情深的家庭觀念。
曾引起極大關注的《家—加倍關愛和諧》全港中學生演講比賽,共有39間學校761份作品入選,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家庭教育活動,也是特區政府所致力推崇的官、商、民合作模式的實踐。當時還是初中生的鄭同學寫道,她的家並不是豪宅大院,但一家四口擠在一起,感覺分外溫馨、親密,一家人每天都要一起吃早餐,這也是她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刻。高中組的譚同學講道,有一年父親節她設計了一張心意卡給爸爸,爸爸表面上顯得很抗拒,但轉過身卻悄悄笑了。她認為,真正的愛,是愛與被愛,需要親子雙方共同付出。
聯會還舉辦環保低碳飲食烹飪比賽,倡導家庭和諧、男女平均分擔家庭責任理念。和媽媽組隊參賽獲冠軍的囝囝是一位中四學生,他自己的拿手好餸是“鴛鴦蛋蒸肉餅”;一對80後夫妻一絲不苟地精心制作連心素蛋餅,場面溫馨甜蜜;一對姐弟參賽牽動了家族9位成員來現場觀戰;一家五口參賽、做義工,齊齊整整一個不少,堅持到最後……廚藝比賽的參與過程令大家明白家務的分擔、對家人關愛的回應,有時就體現在一齊“煮飯仔”,或者“番屋企食飯”。
愛國愛港 促進文化認同
對祖國的文化認同是人心回歸的基礎。經歷了“佔中”、旺角暴亂以及“修例風波”,聯會更加深刻感受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並切實為此付出最大努力。
聯會舉辦的“‘愛’弘揚儒學尋蹤”系列活動,吸引了197間學校、逾73,671人參加。連續三年參加比賽的陳同學,第一年僅拿入圍獎,第二年拿了小學組冠軍,第三年更是帶動為小學生的弟弟一起參賽,並分別獲中學組、小學組冠軍。整個參賽過程他們的媽媽都有陪伴,當看到孩子們拿到冠軍,媽媽的臉上滿是笑容。這個系列活動,大大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學生中的知曉度和吸引力。
除了在青少年中大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聯會也通過大量文康活動影響社區婦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秧歌舞表演,在13年時間裡被打造成一個街知巷聞的優質品牌。2016年3月,聯會以“動感香港,活力秧歌”為主題,舉行“千人秧歌破健力士紀錄”,並獲納入“欣賞香港”活動。有很多婦女從一開始覺得秧歌舞很土,到後來願意和喜歡參與,對團體理念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聯會通過秧歌舞這個活動載體,在基層婦女中發揮了愛國愛港的文化傳播和凝聚作用。
2016年9月24日,“‘愛’弘揚儒學尋蹤”傳統中華文化知識網上競答比賽舉行頒獎禮。圖為中學與小學組冠軍陳氏兄弟及其母親上台頒獎
此外,聯會還組織了“華夏文化尋根 粵港秧歌結緣”“辛亥百年 三八新百年”等參觀考察活动,讓香港婦女更多了解祖國歷史文化和偉大發展成就。為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聯會特意舉辦“巾幗獻芳華”主題論壇,並邀請到時任首席會長鄭明明教授、全國政協委員高佩璇博士、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顏寶鈴女士,分享她們如何把握改革開放良機,率先響應國家號召,前往內地投資興業,見證了香港與國家“同發展、共繁榮”的歷程,展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風采。
關愛長者 共享耆樂融融
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理念,聯會成立以來,也用心關愛著屋邨的每一位老人。依托劉舜雯富昌互助幼兒中心和海麗慧妍雅集婦女綜合服務中心十幾年來社區連結不斷的積累,聯會詳細了解到屋邨每一位需要幫扶老人家的情況,真正做到了精準幫扶。
2016年啟動的“春夏秋冬樂悠遊 路路通無限‘耆’”深受長者們喜愛。年滿65歲的“年輕”義工姐姐擔任導賞員,每兩個導賞員(“年輕”老人家)帶領6個老人家,相伴同遊。一次在海濱公園的遊樂區,一位90多歲的老人家和一位80多歲的老人家搖蹺蹺板,旁邊看護的人心驚膽戰,兩位耄耋老人卻笑得像個孩子。這幅美好的畫面令所有人為之動容,感動不已。“路路通無限‘耆’”活動不僅為老人們帶來了滿滿的愛和樂,也讓參與其中的義工姐姐們獲得了很大的自我成長。義工姐姐珍姐以前不太會說話,做了“導賞員”之後,她成了社區老人們中的大紅人,出去晨運經常會有公公婆婆喊她,“珍姐,你幾時再帶我哋去行街街吖?”每每說到這,珍姐都會不由自主地滿臉笑容,流露出濃濃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在今年這個特殊之年,聯會亦開展了系列跨界別合作社區長者關愛行動。特別是在疫情暴發之初的2月底,一罩難求,聯會星級義工Tony Sir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獨居或者無依的老人家。於是,他馬上和身邊警隊同事自發捐款15萬多元,募集了5萬多個口罩,分派給屋邨裡的老人們和基層家庭。考慮到老人們下樓領取物資會浪費一個口罩,每一戶的物資和福袋都是義工們送上門的。96歲的劉公公在收到抗疫包和福袋後,非常感動,回贈自己的書法“服務人群 關懷弱勢”與九龍婦女聯會。
展望未來 再譜巾幗華章
二十載春秋,風華正茂;二十載耕耘,碩果累累;二十載奮鬥,鑄造品牌;二十載努力,根植信任。正如蘇麗珍主席所說“創出幸福一片天,夢想與實踐並行”,在成立20周年的今天,聯會向所有支持信任她的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發展至今,聯會已經具備了非常堅實的社群基礎,獲得了大量社會信任與支持,今日更有新鮮血液和力量注入,讓聯會的未來充滿了更多期待和希望。秉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陸海女士接棒聯會新一屆會長,她覺得“正如聯會會徽上綠葉裡盛開的花朵一樣,聯會是一朵充滿希望的青春之花,低調樸實如繡球,但是只要有水就會綻放。”聯會亦非常有幸得到百欣慈善基金董事及行政總裁林顥伊博士贊助並親自出任聯會首席會長,陸會長表示:“林博士年輕且極富才華與情懷,相信有林博士領路同行,聯會定會步伐更實,行得更遠。”
不見昨夜雨濕處,聊以新顏待今朝。未來沒有奇跡,只有步步奮力,聯會的未來依然需要每一位支持者和參與者共同努力!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2月號
編輯:劉一行、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