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巨大衝擊下,世界各國生產活動或放緩或停止,人流物流受限,供應鏈產業鏈堵塞不暢,全球聯通融合面臨巨大挑戰。疫情下各國隔離封閉與“一帶一路”倡導的互聯互通相背而行,“一帶一路”建設因而受阻,“一帶一路”國際輿論環境也隨之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面對這種情況,應系統總結梳理,謀劃應對之策,對外講好新形勢下的“一帶一路”故事,增強中國的國際輿論話語權,為“一帶一路”倡議順利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位於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中老鐵路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對接項目。工程於2016年12月全面開工,中老鐵路隧道、橋樑和路基工程已完成超過90%,計劃2021年12月建成通車。圖為中老鐵路班納漢湄公河特大橋(圖:新華社)疫情衝擊之下
國際輿論仍對“一帶一路”
保持充分信心
疫情及其帶來的連鎖綜合效應成為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受疫情影響,全球勞動力、原材料、資金等生產要素流動性減弱,一些“一帶一路”項目進度可能減緩。多數受阻項目的東道主國輿論對此有客觀認知,能夠認識到困難是暫時,是可克服的,不會影響項目整體建設,對順利完工保持信心。新冠肺炎疫情不會阻滯“一帶一路”項目整體進展。老撾《萬象時報》、馬來西亞《星報》等多家東南亞媒體關注中老鐵路建設,看好其對老撾經濟的促進作用。哈薩克斯坦外交部國際關係委員會成員、“一帶一路”專家俱樂部成員阿依達爾 ,阿姆列巴耶夫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依然可期,疫情不會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英國議會跨黨派“一帶一路”和“中巴經濟走廊”工作小組創始人希迪齊教授稱,疫情後中英兩國有望在基礎設施和連通性規劃上開展有效銜接,特別是在英國北部地區發展規劃上,通過“一帶一路”把北部地區的發展繁榮與其他地區有效關聯起來。期待疫情後“一帶一路”對全球經濟恢復能夠發揮“引擎”拉動作用。南非主流媒體“每日獨行者網”刊文認為,“一帶一路”發展勢頭一定程度受到疫情影響,但仍可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非洲國家和區域組織應繼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使其真正成為非洲大陸打造區域價值鏈、發展製造業和創造就業的平台。尼日利亞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 ,奧努奈居肯定“一帶一路”倡議團結合作的理念在疫情時期發揮重要作用,認為非洲各國作為倡議關鍵夥伴,應在“後疫情時代”通過更堅定地參與“一帶一路”進程來實現經濟復甦。被譽為“金磚之父”的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主席吉姆 ,奧尼爾勳爵認為,疫情危機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有望引領全球經濟復甦和發展。讚賞“健康絲綢之路”具有前瞻性。美國彭博社評論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健康絲綢之路”體現出比“一帶一路”倡議更能獲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善意。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專家認為,中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醫療支持,疫情是中國展示領導能力和責任的黃金機會。新加坡《海峽時報》稱,“健康絲綢之路”將幫助北京在滿足其“一帶一路”倡議夥伴的長期需求的同時,緩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彈。美國《財富》雜誌和《芝加哥論壇報》均認為,打造“健康絲綢之路”是“一帶一路”貿易和基礎設施倡議的延伸。全球疫情並未澆滅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熱情,也沒有讓沿線國家失去信心。其中關鍵原因在於,中國在過去七年裡切實抓準了沿線國家的需求,通過扎實推進,取得具有普惠性的建設成果。即便是遭遇暫時困難,沿線國家仍舊給予“一帶一路”足夠的耐心和信心,並將之視為疫情後恢復經濟的重要抓手。10月21日,2020年第1,000 列“義新歐”中歐班列從鐵路義烏西站發車,駛往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圖:新華社)
一些西方媒體炮製不實論調,
企圖唱衰“一帶一路”和中國發展前景
囿於新冠肺炎疫情對“一帶一路”造成暫時困難,涉“一帶一路”國際輿論環境有所波動。尤其是一些西方國家媒體本就一直對“一帶一路”持偏見、否定甚至敵視態度,疫情不僅未改變它們對“一帶一路”的負面感觀,反而使這種情況有所加深。這些媒體藉機炮製了一連串的質疑聲音,企圖在國際社會唱衰“一帶一路”。鼓噪“一帶一路”難以持續論調。部分“一帶一路”項目因資金、人員、原材料難以一時到位,進度受到一些影響。西方媒體對此故意誇大,拋出“一帶一路”建設進展受挫、項目停止、資金鏈斷裂等不實言論,聲稱項目難以為繼,將成為“爛尾工程”,這讓外界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行穩致遠產生疑問。英國路透社誇大“一帶一路”建設受影響程度,宣稱疫情防控致使人員流動和物資供應受阻,甚至預測“一帶一路”倡議可能成為疫情造成的“黑天鵝”效應的受害者。美國《基督科學箴言報》將多國為防止疫情擴散而設置的種種限制視為“一帶一路”倡議受到遏阻的關鍵要素。炒作“債務陷阱論”。疫情發生後,多數沿線國家經濟遭受衝擊,償還債務問題愈加突出,部分西方國家媒體趁機炒作“債務陷阱論”,將共建國家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上,有意勾畫中國“惡劣債主”的負面形象。日本《外交學者》刊文指出,疫情暴發後“一帶一路”多數沿線國家陷入困境,根據亞洲開發銀行初步評估,巴基斯坦將承受82億美元損失,以此抹黑中國利用“一帶一路”開展“債務陷阱”外交。誤讀“數字絲綢之路”為“技術地緣政治戰略”。今年以來,“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繼續引發西方國家的進一步警惕和排斥。從最開始推行大型基建項目發展到目前逐漸拓展到信息技術建設和推廣,此番舉動被一些媒體視為“中國的數字雄心”,稱中國高科技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歐亞大陸參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與美國在技術創新領域開展競爭,是中國“新型霸權”和地緣擴張的表現。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稱,中國對“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所有數字項目的雄心壯志,是“新型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西班牙“環球網站”也稱,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已經成為中國實施“技術地緣政治”戰略中極為重要的舉措。宣揚“共建國家對華警惕論”。一些西方國家媒體用“兩難”“平衡”“警惕”“擔憂”等詞匯描述共建國家在中國提供的“廉價融資”與美國的對華戰略對衝之間選邊站的矛盾心理,部分共建國家媒體也隨之唱和。美國彭博社、《外交學者》雜誌網站、《福布斯》雜誌稱,巴基斯坦、印尼和中亞國家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對中國的不滿和對倡議項目的消極態度。此外,部分西方媒體利用涉及疫情的問題,向發展中國家煽風點火,削減其對“一帶一路”的積極性。例如,部分西方媒體向一些非洲國家的政府和民眾鼓噪“非洲公民在華遭受種族歧視”的不實報道,導致他們對中國、中國人民和中非合作產生一定負面觀感,甚至有非洲國家傳出威脅退出“一帶一路”的聲音。這些負面論調與一些西方國家擔憂懼怕中國崛起不無關係,它們總是認為中國的強大代表著非西方模式的崛起,打破了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西方模式,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於是乎,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粉墨登場。部分西方媒體將“一帶一路”視為中國擴張地緣政治的工具,熱炒所謂中國借此“輸出過剩產能”“污染環境”“製造債務陷阱”等一系列負面論調,以降低“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吸引力。類似負面論調或將伴隨中國崛起的全過程,對此我們應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以理性冷靜態度視之。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挑戰,中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派遣援助醫療隊,中國醫護工作者與其他國家的醫護人員攜手抗擊疫情。圖為在馬爾代夫首都馬累附近的胡魯馬累醫院,73 歲的老人侯賽因(中)成功接受手術後,豎起大拇指感謝中國眼科醫療隊(圖:新華社)講述好傳播好“一帶一路”故事,
增強中國的國際話語權
世界上任何發展倡議都要面對多元甚至極化的輿論評議,“一帶一路”亦未能例外。無論是積極褒揚,抑或消極貶損,都是正常現象。關鍵是要明辨是非,冷靜觀察,辯證分析,對於批評性的善意提醒,要有寬廣胸襟,虛心接受並改進;對於惡意抹黑無端攻擊,要據理力爭、寸步不讓,以良言驅走惡語。腳踏實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夯實傳播“一帶一路”內核支撐。一個事實勝過千言萬語,能夠輕松擊破不實之詞,封住悠悠之口。建設好“一帶一路”是傳播工作見實效的根本前提,否則就會成為“無土之木、無源之水”,說服力不強,導致“我說人不聽,人聽卻不信”的尷尬局面。鑒於此,應及時總結疫情帶給“一帶一路”的負面影響,採取措施,加以彌補,趕上因為疫情而耽誤的工期,以實際成果向外界展示,“一帶一路”能夠經受住考驗,具有強大的韌性和彈性,對外唱響“一帶一路”光明前景論。精選疫情下逆勢前行的“一帶一路”故事,給沿線國家注入更多自信。疫情下不乏砥礪前行的“一帶一路”故事,可以將疫情期間獲得重大進展的項目、在國際抗疫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項目等搜集起來,集結成冊,用多語種向全球發布。比如,疫情期間泛歐5C走廊高速公路項目波黑查普利納段平穩推進,可保按期完成;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大面積斷航停航,中歐班列逆市上揚,截至今年11月,中歐班列全年開行已達10,180列,再次創造新紀錄,並運送大量防疫抗疫物資,在歐亞大陸間構築起“生命之路”。不回避外界質疑指責,積極回應化解輿論壓力。隨著“一帶一路”深入推進,國際社會少數人士對“一帶一路”負面評價越發“專業化”“精細化”,不再是倡議提出初期大而化之的指責,更多是對具體領域的指手畫腳。在這種情況下,應匯總外界對“一帶一路”的質疑點,抓住邏輯漏洞,開展精準回擊。一方面要針對“一帶一路”負面輿論點,舉辦智庫、企業、政府等領域人士參加的國際研討會,破除外界對“一帶一路”的誤解。另一方面,做好發展中國家的輿論宣傳工作,推動中外媒體合作,聯合製作“一帶一路”專題節目,消解國外民眾對“一帶一路”的錯誤認知,增加民眾好感度,避免這些國家被一些西方媒體“帶偏節奏”。提升對外傳播國際化水平,讓“一帶一路”聲音唱響國際。“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卻屬於世界。中國一家難以完成,需要世界其他國家共同努力。保持“一帶一路”在國際社會的持續吸引力,“一帶一路”建設方能行穩致遠。要深度推動“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傳播平台的國際化,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表述,靈活運用國際互聯網社交媒體,引導熟識海外社交軟件和輿論特點的智庫專家參與傳播工作,深入講好“一帶一路”故事,讓“一帶一路”深入人心。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