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港
第四波疫情嚴峻,香港的抗疫成效仍未見效。圖:星島
內地和澳門早已基本克服疫情威脅,生活和經濟慢慢恢復正常,近日更有指將為民眾接種疫苗,重災區英國和美國亦指明會在今個月內開始為高危群組接種疫苗。無論誰先誰後,只要能夠為疫情找到安全而盡快的解決辦法,這都是值得欣喜的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認為,綜觀全球,香港的抗疫成效並不差,因為香港的確診個案總數排在超過130國家或地區之後,而每100萬人的確診數字為793人,指已經是處於極低水準。但環顧內地、澳門及台灣,整個兩岸四地香港確實做得最差。我們要向好的例子學習,比較差的沒有意義。如果再自吹自擂不思進取,疫情只會無法清零之外,明年立法會選舉和行政長官選委會選舉結果都會難以想像,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亦必將屢創歷史高峰。
要學習約翰遜式的勇於改正
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不單止是生命和財產,更加嚴重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健康,情況令人非常擔憂。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是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只信任四位政府專家顧問,專家顧問堅持己見和自己對相關學科的科學原則,無可厚非。但如果疫情一直這樣下去,甚至發展至特朗普式的完全不在乎,而不像約翰遜式的勇於改正,香港的未來和前途確實堪憂。
兩岸三地疫情已經受控,只有香港斯人獨憔悴,政府專家顧問之一袁國勇教授更指,預計本港起碼在明年6至7月才獲得新冠肺炎疫苗,至明年12月才有可能讓全港市民完成接種疫苗。這個說法雖然跟世衛官方講法接近,但跟英美等地的現況落後甚多,與兩岸三地比較更加完全脫離現實。從個別專家顧問或者專業團體公開的聲明可以見得到,他們只是唯我獨尊,只叫大家「不要問只要信」,完全沒有考慮兩岸三地的抗疫和疫苗研發成果的發展。
政府專家顧問團急需換人、換思維、換策略
香港抗疫不彰,民意不能只怪罪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這類政府專家顧問也是否有責任,又或者是否是時候急需換人、換思維、換策略,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尤其中央儘快考慮和落實。因為香港市民根本不可能在鄰近地區和世界潮流都已經陸續接近解決目標的情況下,繼續等待下去;我們亦不能以小眾利益犧牲大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精英階層不愁衣食,但一般平民老百姓失業和無飯開,不能無止境等待下去;這個境況,政治家不能視而不見。
優良對策建議,也是克服疫情的重要「疫苗」
抗疫要成功,科學當然最重要;但政府管治和公共政策水平能否跟得上,亦是一項關鍵。日本參議院週三一致通過《預防接種法》,規定國民有「義務」接種新冠疫苗,強調今次的疫苗接種計劃是「對於防止新冠病毒蔓延屬必要的緊急臨時接種」。不過,同時表明若未有弄清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前,國民允許暫時不用履行「義務」。食物及衛生局或者負責政策研究的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應該多收集國際上不同的相關優良政策情況,並多諮詢本地的公共政策學者,多為行政長官和整個特區政府提出切實有效快速的政策建議,都是克服疫情重歸平和的重要「疫苗」之一。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秘書長
編輯:潘麗麗
來源: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