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從至少5年前開始,經常被媒體冠以“問題”二字,時常見報、大肆討論。5年後,這一現象並未消失,這一“問題”仍頻繁見諸報端。“問題”遲遲得不到消解的癥結是什麼?香港青年究竟是不是一個“問題”?有什麼問題?是什麼造成了這個問題?為什麼5年之後仍在討論這個“問題”?還是我們看待的角度出了問題?
梁宏正,經民聯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菁英會榮譽主席,資深香港青年工作者,今年8月當選全國青聯副主席。本刊近期邀請到梁宏正接受採訪,請他講述他所了解的香港青年,和他對坊間相關議論的觀點。
希望能夠藉此為讀者提供一個稍為全面的香港青年側寫。
文|本刊記者 周馬麗
梁宏正
熱情、投入、“衝動”
全球每一代青年的特質
記者:據我了解,大約至少從5、6年前,“青年問題”開始成為香港社會熱點話題,被媒體廣泛討論報道,最近一兩年更為密集,比如容易被煽動、“泛政治化”等等。您覺得這和您所了解的香港青年的整體印象一致嗎?
梁宏正:香港本來就是一個比較外向型的經濟和社會,思想比較開放,對國際上的資訊比較敏感。但這不是說所有香港年輕人都容易被煽動,而應該說是從傳媒的角度,更願意報道這些事情。
不論哪一代年輕人,在讀書、上大學的階段,包括我這一代人當年讀書時,都比較容易因為看到的報道而相信一些說法和觀點。應該說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有這種傾向,比較熱情、容易投入,所以看待事情不一定足夠冷靜,但這也正是年輕人的特質,有熱情、有熱血。所以年輕人還是需要多角度看事情。
正是由於青年比較熱情、容易投入、看事情容易不夠冷靜客觀,我們年長一點的,也有責任把正確的觀念和法律道德的底線告訴青年。
記者:所以媒體上體現出來的香港青年“泛政治化”的行為和情緒,未必能夠代表香港青年這個整體?
梁宏正:我參加了很多和年輕人溝通的場合,我的看法是,在“修例風波”之前,大部分年輕人主要都是思考自己的升學、未來的工作等這類事情,幾乎沒什麼人講太多敏感的政治話題。
記者:正如您提到的,個別媒體對香港青年的影響比較大,那麼這些香港青年對內地的認識是否因此存在誤區?
梁宏正:我有一個青年朋友,他在香港出生,在國外讀書,回來後加入香港的跨國公司,是一名專業人士,以前一直堅定支持香港“民主派”。他身邊的朋友、接觸的資訊都是“內地沒有法治”,或者“發展的太快了,會出現問題的”這類觀點。他一直覺得和內地相比,肯定是香港好,內地有什麼好?
直到有次公司把他派駐北京,工作生活一年後,他的看法完全改變了。之前,他已經是一個在跨國公司工作的專業人士了,雖然年紀也很年輕,但不是校園裡的學生了。然而當他真正去到內地,還是會發覺,以前聽說的和真實看到的內地完全不一樣。
其實現在也有不少香港年輕人,因為一些媒體的負面報道或一些政黨的影響,仍然相信自己一踏進內地,內地人就會對他們“洗腦”,所以他們對於去內地很擔憂,感覺充滿危機。但真實情況反而是,當你去到內地,比如北京,如果不開會(兩會等全國性大會——編註)的話,根本沒有人跟你談政治,都是在推薦你哪裡好玩,烤鴨應該去哪裡吃,或者聊今天天氣很冷很乾燥,之類的。根本沒有人一看到你不是本地人,就跟你說,來我跟你談一下我們國家的好處,來給你“洗腦”。沒有的。
就像我那位朋友,親身體驗之後才發覺,過去自以為了解的內地,其實是受到一些傳媒或政黨等的影響,而不是真實的內地。於是他開始思考真實的內地究竟如何,這樣慢慢改變了以前的看法。
對內地感受正面
和存在意見不衝突
記者:您一直組織舉辦兩地青年交流活動,這些活動對於轉變香港青年對內地的看法,起到多大的效果?您對這種效果滿意嗎?
梁宏正:我想分享一個交流活動。我本身也是北京市政協委員,除了今年因為疫情暫停外,此前每年我們都會安排香港的中學生跟內地的中學生交流,但不是普通的交流。全國城市按照科技研究發展程度和能力排名,在年輕人這一代的頭三位肯定是北京、上海和香港。這個項目就是把北京和香港創科方面的尖子學生,參加過比賽、拿過獎的,每個城市選二三十人,然後混合在一起,分成小組。5天時間裡,他們都住在一起,分享科技創新經驗,一起做項目,等等。經常有上一年參加過的香港同學,下一年繼續問我們“可不可以再給我一個機會參加”。北京的孩子、香港的孩子基本上都很喜歡。通過5天的一起生活、一起交流,要分開的時候當然也是不離不捨的,有的孩子還會哭,有一些也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我還組織過實習項目,帶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城市實習,通常佔用暑假的一個月時間。幾乎所有參與這些項目的香港年輕人都不願意離開,覺得一個月太短,他們都很感動。如果達到的是這樣的效果,成效好不好?當然好,絕對很好。但是比如回到香港,大家談到某些議題,他們的想法跟我們不一樣,或者回到日常生活後,他們的一些正面的感受又受到負面影響、發生了變化,這些都是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的工作也不能因此就覺得挫敗,因此而不繼續努力推進。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都可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且轉變看法也都需要過程,這是正常的,所以我們還是會不斷繼續想辦法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認識和看清國家發展,親身體驗和參與國家的發展。
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不論是對內地還是對全球任何城市的感受,需要他們自己去領會。通過一個月在天津、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實習,了解到在內地生活、交朋友、就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未來做選擇的時候,這些體驗都在他的心裡,供他選擇。可能有些人因此覺得“在內地生活就業好像蠻適合我”,他們就去了;有些覺得“我還是掛念爸爸媽媽,不願意去,還是在香港就業”,也好;有些願意去日本、去新加坡工作,也可以。畢業後選擇到哪裡就業,不意味著要永遠待在那裡。我很多朋友年輕的時候選擇去新加坡工作,待上1年、5年、有了海外工作經驗再回來香港,很多企業可能更願意請他。同理,你去大灣區拿經驗,待上三年,然後希望回香港,也可以。所以也不需要根據參加了交流項目後是否選擇到內地就業深造來判斷效果好還是不好。
包括大灣區,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是不是給所有香港人的呢?也不一定,因為每個人最關心的方面不同,比如可能有人希望離家近一些。但對於所有香港人而言,如果他們願意選擇這裡,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認為應該這樣看待。
記者:人們可能也會問,是不是只有內心原本就比較“親”內地、抱有好感的香港青年,才會報名參加這些活動?
“青年問題”
被過度放大的香港社會問題
記者:您認為社會對於“香港青年”問題的關注和解決,癥結是什麼?房屋問題、向上流動困難是經常被提到的香港青年困境。
梁宏正:買房困難應該說是全香港人的面對的問題,不光是年輕人。我感覺是兩方面,第一方面是年輕人需要的不一定是買房子,當然買房子是其中一項。但我覺得年輕人更願意看到未來有希望,能夠找到一些工作機會,或是一個平台,能讓他們發展自己的長處、大展拳腳。這可能更重要。
我覺得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需要跟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尋找機會,令香港年輕人覺得自己面對的不光是香港單一的幾個行業和市場,而是如果希望從事文化或者其他某些方面的工作,還有一個更大的市場、有更多的機會。專業服務是香港突出的長處,如果能在整個大灣區推動香港各項專業都能受到認證的話,這是很好事情,也會讓年輕人覺得有出路。比如,有些青年不一定很想創業,而是想做律師、會計師之類的專業人士,如果他們得知香港的律師、會計等資格在整個大灣區都能通用,會令他們覺得大灣區是很好的就業發展機會。
關鍵是大家不要把青年問題放的太大,青年問題是社會眾多問題的其中之一。把握好社會的經濟發展方向、做好社會民生,就會解決很多年輕人的(被媒體大肆報道的那些)問題。而不是突然之間把年輕人的問題放大。有一些人會說香港教育出了問題,香港教育當然是有一些問題,就慢慢改,而不能不停地說是年輕人有問題。年輕人會覺得說“我哪有什麼問題?”對吧?
對年輕人一定要誠懇,要夠深入。年輕人不是鐵板一塊,你有沒有誠懇的去幫助他們,他們能感受到。但是反過來說,也不是一定要遷就年輕人的所有想法,不應該,我也是這樣告訴年輕人的。因為年輕人是社會“接班人”,但不是“當家人”。一般中年人是當家人,他們要做好當家的工作,跟年輕人分享經驗、給年輕人創造機會,等等,當然也可以告訴年輕人,覺得他們應該怎麼做。但是如果年輕人不按你說的去做,你不要覺得奇怪。應該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所以我是很有信心的,沒有太多擔憂。首先時間在我們這邊。香港一定會一直是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只要國家強大,未來我們有的是時間。有些年輕人現在受迷惑了,我們有對他們進行教育和引導的責任,只要不碰觸底線,有些青年一時轉變不過來沒關係,不用大驚小怪。未來當他們看到種種機會,可能是賺錢的機會,生活的機會,或是體驗科技、文化的機會,等等,我相信他們會轉變看法。
當代青年獨有困惑
選擇更多,更難抉擇
記者:在您和香港青年的接觸當中,他們在個人事業發展方面有沒有普遍感受到的困惑、困難或不滿?如果有,是什麼?
梁宏正:我覺得不一定是不滿。現在的年輕人的確困惑得多。現在社會上的機會多了、選擇多了,反而同一時間你對未來更迷茫,更看不明朗。比如現在很多人在互聯網上做生意或者做網紅,很多年輕人就覺得,身邊有朋友同學這樣做、而且好像賺了很多錢,那我也要學。但是這不一定人人學得來,你可能浪費了一年的時間也做不出成績。
現在的香港青年和20年前也不同了。20年前,大多數年輕人提到未來的計劃,都是上大學、畢業後找一家大公司打工。現在我和香港青年聊的時候,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些是運動員,就希望未來找體育方面的工作;有些喜歡音樂、喜歡文化,就希望在這些領域發展,而不一定是20年前都希望畢業後找一家大公司打工了。
但這也令他們的未來比以前更難預估。以前,我進了一間公司,或者一個大公司,能清楚地預計我的未來,比如10年後成為一名經理,收入有多少,等等。而現在就看不到這麼清楚,沒法預計。大公司的機會和以前相比也少了很多。
這些都令現在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感到無所適從,心比較難定下來,找準自己的方向,一個明確的目標。這確實和以前相比更困難了。
希望
來自社會,來自自身
記者:您經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香港青年有許多優點,並且是和內地、外地青年相比的獨特優勢。我們也希望藉此機會請您再強調一下這些優點。
梁宏正:香港年輕人在應用方面比較強,思考比較快。相對於研究一個問題本身,他們更看重把問題解決,也更擅長思考怎麼解決方法,想出的解決方法通常也比較有創意。這是一個突出優點。
香港青年對專業服務的認受性、對制度的認受性比較強,比較按規矩做事。
香港青年應該認清自己的長處。也不要害怕和其他地方的同齡人比較。各地青年有各地青年的長處,香港青年也一樣。大家應該互補長短。
記者:假設您是一名普通香港青年,如果對他提一個關於未來發展的建議,只能提一個,您會說什麼?
梁宏正:如果說從自身出發的話,我希望是能多角度去看問題、看事情。我和很多年輕人溝通的時候,常常跟他們說,你是“黃色”也好、反對政府也好,我完全不介意,但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在香港這個特殊的地方,一定要多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把自己的腦袋“外包”給《蘋果日報》,“外包”給網上的一些討論區。如果一定要看網上討論區,也麻煩你多看幾個(不同立場的);看報紙的話多看幾份(不同觀點的)。你要有一個持平的想法,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這樣做了之後)你還是覺得反對,那這是你自己分析得來的,我就願意聽。但不要當別人問起你,比如喜不喜歡特首?你把《蘋果日報》今天的頭條背出來給人聽,這不對。
另外,因為我自己也經常需要應對不小的挑戰和困難,我認為遇到困難,還是要從正面、直面的角度來看。任何事情都有負面影響,但不停關注負面的話,解決不了問題,會一直處在這個困境,可能5年之後發現依然面對同一個問題。只有正面看待、直面解決,才能出現轉機、進展。所以我也希望年輕人能夠正面去看問題。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2月號
編輯:邸倩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