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麗芳
教育局長日前宣佈改革通識教育科(通識科),包括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取消獨立專題探究、公開考試只設「及格」與「不及格」、更重視憲法與基本法等內容,以及設立「適用書目表」(即是經審批的教科書)等,但該科目仍保持必修必考。雖有攬炒派對高中通識教育科改革群起攻之,但是次改革算做到撥亂反正,能夠回應民意。
改革方向回應民意
筆者已在早前文章說過,外國的主流考試也沒有把通識訂為必修科,故筆者認為教育局保持通識科必修必考的做法有商榷餘地。加上通識科內容太著重廣泛的人文內容,又欠缺科學及數位思維訓練,對未來數位社會的發展並不是最理想的方向。
如果香港的教育是重理輕文,筆者還明白通識科的必要。但是現在情況是社會重文商輕理,現在不少中小學需要在STEM急起直追,大搞科學教育。以知識型社會的發展趨勢,在未來給學生更大選擇空間,讓同學可以選擇是否選修通識,可能會更恰當。
通識科所教的內容有沒有做到真正瞭解香港社會、國家最新的發展及現代世界呢?還是片面地把部分媒體或意見領袖的「觀點」囫圇吞棗?當國家已談到「十四五」規劃、發展新基建,我們的通識科還在糾結於近代中國(嚴格來說並不是「現代」中國)的事情,根本不是與時並進、也不能培養獨立思考及同學的「基本功」,也看不出培養創意力的所謂「初心」。今天通識科的內容對加強人才競爭力、全面發展或質素也看不到有什麼「功能」,因此有改變的必要。
把通識科標籤為一切青年問題罪魁禍首雖說有點誇張。然而筆者的確發現有些同學為了「獲分」而「為批評而批評」,猶如「我有我說、你有你講」,未有培養到溝通能力與看事物的多元角度。由於中學或大學時代的學生,正處於暴風期,缺乏歷練青少年可能因為常批評變得更激進、憤世嫉俗。
簡而言之,通識教育宜改變模式,著重理性的事實分析,追求真理及知識,而不是無的放矢的空論,而要真正做到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培養明辨慎思能力,做一個能夠為社會及國家有貢獻的人。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青英會副主席、香港青聯科技協會主席
編輯:潘麗麗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