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秉堅
單靠檢測和「限聚令」防疫明顯不足,政府必須果斷推出標本兼治的防疫措施
行政長官上月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報告在法治、改革通識科課程、土地及房屋供應等方面均有著墨,然而支援基層社會以應對經濟衰退的措施並不足夠。
疫情反覆是香港未能及早回復正常狀態的原因。收緊「限聚令」等防疫措施雖有助阻止病毒傳播,但都是搔不著癢處。事實上,部分中小企為了生計和生存,不惜採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態度,在明知違反「限聚令」、營業限制的情況下繼續營運。
筆者與經營飲食業的朋友傾談過,他們認為特區政府現對新冠病毒束手無策,保就業更是治標不治本,對經營者而言只是聊勝於無。他們指出,內地政府從租金寬減、全城檢測、嚴格入境措施、發現確診者的快速應變等,使市民生活受影響的時間大幅減少,這些舉措都值得香港借鑒。對於香港而言,無止境的收緊放寬防疫措施,對市民生活帶來極大的變化,亦無助經濟複甦,企業裁員結業的情況仍會繼續出現,特區政府若不能推出治本的防疫抗疫措施,就算再推出更多紓解民困的措施又有何用?
早前,中央政府公佈《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香港的醫療系統將會在大灣區審批後獲應用,對於在內地生活或有意到內地發展的港人,加強了在內地生活的信心,這種專業的開放與包容的態度值得大家深思。
筆者有感香港日趨故步自封,特別是在惠民的公共政策上,不及內地的快狠準以及包容性,讓人感到香港的政策「慢半拍」,「安心出行」應用程式亦是自願安裝,相對於內地當局強制性措施、內地民眾為抗疫甘願犧牲個人自由,香港的抗疫工作似乎仍有改進空間。
「手停口停」是一般打工仔的實況。倘若打工仔不用憂心每月的衣食住行的開支、老闆不用交租出糧,就算香港「封城」抗疫都不是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如繼續以治標的方式抗疫,香港的經濟將會繼續不景,屆時百業蕭條,勞福局的開支定必增長驚人,在政府收入沒有增加的情況下,香港的庫房將會乾塘,如果特區政府不再果斷推出治標又治本的防疫措施,政府未來可能會面臨極大危機。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菁英會副主席、香港五邑總會副理事長
編輯:潘麗麗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