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2020年施政報告》建議改革高中通識課程,計畫「讓這個科目重新成為學生(1)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2)聯繫不同學科的知識、(3)培養明辨慎思能力、(4)以理性分析當代領域的課題」(見第153段)。筆者認為,通識科高中老師於過去十年一直以來在不同程度上都按照這四項教學目標來施教。儘管教育局曾於不同時段制定通識科課程指引,包括教育局及考評局分別在○七年及一五年發布及更新了《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一三年教育局課程發展處通識教育組和考評局聯合編訂了《通識教育科課程與評估資源套》、一五年根據《課程及評估指引》再出版了《通識教育科課程資源冊系列》等,老師對指引有着不同的演釋,在設計課程及教案時趨向自由發揮。
由於對指引的理解存在落差,教育局及學校在通識課程及考試的檢測上難以有效執行。大部分老師通常以「當代領域的課題」(包括時下政治化的社會問題)為教材,可是這類問題往往是沒有明確答案的,更甚者答案是模棱兩可。如何去分析及理解這類問題見仁見智,而且非常依賴老師本身的教學經驗及政治中立程度,實際上老師所設計的課程及其教學方法良莠不齊。因此,特首林鄭月娥近日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指出在過去十年香港通識科的教材及考試題目出現不少爭議。客觀而言,基於上述理由這現象的確難以避免。
在另一傳媒訪問中,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解釋通識科改革之後,課時會減少,學生可以利用多出的時間選修多一個學科或參與其他學習活動。再者,他曾在公開場合指出在中小學教育中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統稱STEM)課程對香港未來發展非常重要,因此局方會持續投資STEM教育,包括資助學校在設備、教材、師資、實習等範疇的擴展。有見及此,筆者建議學界可以好好利用通識改革所多出的時間推行「當代領域STEM體驗式學習」(STEM Experimental Learning for Contemporary Issues)。
例如,「新冠肺炎病毒」防疫是一個典型的當代領域問題。老師可以教導學生(1)以「科學」(S)原理去了解病毒的特徵及其傳播的環境因素;(2)然後利用合適的「數學」(M)模型去模擬病毒傳播的途徑,並從結果中找出影響力最大的;(3)繼而採用「工程」(E)手段,設計出一套有效的方案去追蹤經過這途徑的疑似疫者;(4)最後選擇適當的「科技」(T)來落實方案,並進行成效評估。值得留意的是這學習方法以STEM為主體,科學化地實踐通識課程的知識基礎、多元知識、明辨慎思及理性分析的四大目標。與此同時,學生也會學習設計具體方案及赴諸實踐。這做法可以教導學生建模和分析(Modelling and Analysis)、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及STEM應用。課程可以為未來有意在大學主修創新及科技相關學科的高中學生打好基礎。
學校可以考慮把「當代領域STEM體驗式學習」納入數學科延伸課程M1或M2,又或者編程課程(Coding Class)中。這做法一石二鳥,一方面可以增加M1、M2及編程課程的「軟技能」(Soft Skills)及應用學習層面,另一方面可以適當地取代將被取消的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部分。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編輯:嚴駿
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