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煒光
面對美國制裁中央及特區的官員,香港很多精英抱着「不吃眼前虧」的「世界仔」邏輯,美其名曰「顧全大局」,實際上是不想變為「孟晚舟第二」,於是全力配合美方制裁。筆者不想在此評論細節,畢竟現實政治博弈尤其國際地緣政治,很多時是有4個情境:「能說又能做」、「能說不能做」、「能做不能說」、「不能說也不能做」。在香港情境,「港獨」便是「不能說也不能做」,不過攬炒派說了兼想暗地做,於是招致今天的結果。此是題外話,筆者純為舉個例子讓讀者明白。
回說香港的精英,他們一向對我國歷史尤其近代史一知半解,嗤之以鼻。然而從歷史我們可以吸取很多經驗和智慧。今年是朝鮮戰爭70周年,不妨回顧一下已公開的史料。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在休假(當時為美國的周末),接到消息後,立即命令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並預備軍事介入朝鮮局勢。當時我國建國還未到一年,毛澤東主席也立即調動逾17萬部隊到東北戒備。局勢急劇發展,後來聯合國軍節節敗退,差點要下大海了。怎知9月15日麥克阿瑟來個仁川登陸,一舉扭轉局勢,然兵鋒越過三八綫,直撲鴨綠江邊。周恩來總理公開警告若聯合國軍(其實主要是美軍為首)越過三八綫,我國不會坐視。但美國當時是全球唯一擁有原子彈的國家,且還沉浸在二戰餘威中,不信「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解放軍真的敢入朝,於是長驅北上。10月1日我國剛度過首個國慶,10月2日及3日的政治局會議上,一眾開國元勳對入朝作戰不無疑慮,毛主席被迫把已答允掛帥的彭德懷從東北前綫請回來(但那時還未過江入朝,只是作好充分準備),彭在會上力撐毛主席。最後以主席的威望一鎚定音,解放軍便在10月19日「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0月25日便在美軍不知情下,打了一仗,重創其先頭部隊。美軍那時還懵了,不知道何來一批這麼能打的「天兵」?最後到了1953年,戰爭以中美以打成平手落幕,朝鮮保住了三八綫,但中國的建設大局確實因而拖慢了,本來部署在東南沿海準備解放台灣的部隊也北上了,台灣因而沒有解放至今。
現時史料沒有提到:「若美國惱羞成怒,真的向北京扔個原子彈,怎麼辦?」若一彈真的下來,全體開國元勳都沒了,還打甚麼仗?筆者相信毛澤東,周恩來以至彭總等一定盤算過這可能性,但最後權衡輕重,還是下決心派兵入朝,也充分估計過美國未必敢下這樣的狠手。
當然,用香港精英的邏輯,那時我們還有老大哥—-蘇聯,史達林不打,我們為何要打?(朝鮮也有和蘇聯接壤呢﹗)用這些精英的「世界仔」邏輯,美國最喜歡講「仁義道德」(雖然實際是美國利益優先),只要我國不參戰,那麼美國便沒有藉口打過鴨綠江,更不可能動用原子彈炸北京﹗那倒不如以物資支援朝鮮算了,甚至在東北讓金日成建立流亡政府便算仁至義盡吧﹗據史料,史達林真的這樣要求過毛澤東呢。反正這從來是朝鮮的統一戰爭,與我國何干?雖然臥榻之旁(鴨綠江邊)有頭老虎,但只要不主動去招惹美國這頭老虎,它總不至亂來吧?總要顧忌國際輿論吧?但若我們主動派兵入朝,豈不是自己把頭撞上去?這是「匹夫之勇」,「不懂大局」,不懂要「全力建設國家的大局」﹗若當時是香港今天的精英在治國,肯定不會派兵入朝。我國今天會很不一樣,既沒有抗美援朝,更不會在日後發展核武去「惹怒」美國。
走筆至此,筆者只是想用歷史來告訴一眾管治精英,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國人,香港沒能力高調去招惹,但也不要以「顧全大局」、「不逞匹夫勇」來完全順從。美國人是牛仔出身,牛仔只相信力量,不相信眼淚和順從。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前香港政府新聞統籌專員
編輯:嚴駿
來源: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