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政府於12月10日晚上靜悄悄地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以下簡稱《藍圖2.0》)。前兩份《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分別於2014年及2017年推出,公布當天政府都有大肆宣傳,今次可能是忙於應付新冠疫情的關係,政府一反常態低調處理。然而,筆者認為政府沒有必要這樣做。《藍圖2.0》第二章提出多項善用創新科技應對疫情的建議,政府可以藉此機會,透過傳媒讓市民對政府在創科防疫和抗疫的工作認識更多,使普羅大眾可以安心。不過,若然政府真要面對傳媒的話,必然會面對如何「清零」、何時落實「健康碼」等與內地人流互通息息相關的挑戰性問題,因此必須作好準備解畫,否則會弄巧反拙。
《藍圖2.0》出台 提出143項措施
與之前兩份《香港智慧城市藍圖》相比,《藍圖2.0》顯然是較「貼地」,合共提出143項措施,當中約半數(70項)是嶄新建議。這些措施分別涉及「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智慧經濟」6大範疇,以及《藍圖2.0》新提出的「智慧鄉村先導計劃」,每項措施的執行進程也明確地列出,讓市民清楚了解香港智慧城市建設的進度及未來目標。細看其中以下幾項措施最有新意:
「智慧政府」範疇中提出了21項新措施,是6大範疇中最多,特別是在政府「科技應用」方面,新建議項目多達19項,當中包括機電工程署、懲教署、水務署、建築署、運輸署等部門的應用。
由此可見,政府內部近年正積極進行科技及數碼轉型,務求提高政務的效率。
12新措施 提升公共衞生水平
「智慧生活」範疇中提出多項「善用創新科技應對疫情」措施。這些措施再於第二章中重複,可見政府對科技防疫及抗疫工作之重視。政府在此組措施中合共提出了12個新建議項目,包括利用科技進行環境清潔及機場清洗、推行街市無現金支付、擴大醫管局HA Go應用程式功能、推動網上法律訴訟等。筆者估計,政府把這些抗疫措施納入《藍圖2.0》中,意味這些並不是短期措施,將會於「後新冠疫情」時代持續應用,有助提升香港未來公共衞生水平及文化。
全新推出的「智慧鄉村先導計劃」,是《藍圖2.0》中唯一所有措施都是新建議的範疇。計劃建議在遙遠的鄉郊地方利用資訊及通訊科技,為當地村民提供生活上的方便,以及保障他們面對不同天然災害時的風險。這做法如同舊區活化,在保持原有風貌的設計目標下,令鄉村賦能增值。另外,筆者估計如計劃成功執行,「智慧鄉村」可以提供予城市人一個舒適的居住選擇,也可以幫助政府紓緩未來住房問題,減輕城市中心人口稠密、過分擠擁的壓力。
實際上,「智慧鄉村先導計劃」除可提升鄉村的可居住性,也可以利用鄉村的現場環境,作為不同智慧城市科技的測試點。值得一提的是,在「智慧經濟」範疇下的「推動研發和再工業化」領域中,提出與深圳合作開發落馬洲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項目可以是另一個智慧城市科技的測試點。然而,兩項措施的測試重點截然不同:鄉村是既有的地方,城市設計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測試偏重於鄉村的賦能增值程度;而河套區發展是由零開始,當中的城市設計包括科技應用可以天馬行空,所以其測試重點偏重於創意創新。
「智慧出行」 助融入大灣區
把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2020年施政報告》的重點方向,然而《藍圖2.0》中卻沒有半點落墨。這安排難免會局限香港智慧城市的建設,窒礙它在未來與香港經濟發展同步。筆者希望政府不要輕視這議題,以為疫情之下兩地通關無期,而先把大灣區安排暫時擱置;若然待通關後才作部署,未免為時已晚,切記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者的。
事實上,智慧城市科技在這方面可大派用場,例如在「智慧出行」方面,利用創新科技方便兩地車輛通關;在「智慧環境」方面,在擴大兩地工業生產合作過程中可以減少碳排放;在「智慧市民」方面,促進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就業;在「智慧生活」方面,讓在大灣區退休的香港人可以遙距地使用香港醫療服務;在「電子政務」方面,讓移居大灣區人士方便地遙距使用香港政府網上服務;在「智慧經濟」方面,簡化兩地商務交易流程等。再進一步,政府可以與大灣區各城市政府合作推行「大灣區智慧香港村先導計劃」,方便港人退休後回鄉定居。
筆者相信創科局選擇於2020年年底推出《藍圖2.0》,並非純粹數字上的巧合,似乎是有計劃地趕搭「尾班車」,爭取原定明年2月公布的《2021-2022年度財政預算案》撥款支持藍圖內143個項目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編輯:嚴駿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