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林

曾經的香港是一個以香料著稱的小漁村,今日的香港已演變成為一座國際大都市,是西方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筆者認為,香港文化具有三個特色:
一是傳統性。香港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在導演徐克的影視世界裡,充盈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其弘揚民族正氣、自強不息的“黃飛鴻系列”電影作品歷經多年仍經久不衰,為吾輩所喜愛。中國傳統文化浸透到每一個普通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香港人的日常語言、生活習慣仍然保留著一些古老習俗,有些內地已經淡忘的古老習俗仍完美保留;在社區中、在公園裏,不少香港市民晨練時打的是“中國功夫”,跳的是廣場舞。
二是融合性。香港是中西方文化薈萃、交融之地,華人智慧與西方社會制度合二為一,曾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香港融合了珠三角一帶的生活文化、極富地方特色的粵劇,可謂傳統文化的代表。在北角英皇道上,粵劇館新光戲院有“粵劇界紅館”的美譽,一票難求。每年有大量粵劇票友到廣州西關八和會館尋根問祖,拜師學藝。
除了傳統的粵劇,每逢新春佳節,各種傳統習俗也綻放異彩。中秋節的彩燈會,農曆新年春節財神迎春納福,端午節吃粽子、扒龍舟等節慶活動在香港輪番上演,為市民平添諸多樂趣。而在具有香港本地特色的盂蘭節、天後誕、譚公誕和搶包山等民宿節日到來之時,傳統的舞龍、醒獅、“飄色”巡遊表演熱鬧非凡。長期以來,香港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多種文明在此交匯。有人說香港是三教九流之地,既有孔教、道教、佛教等“土教”,又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洋教”,“土教”與“洋教”和平共處、互不抵觸,形成了中西合璧、特色鮮明的人文氛圍。
三是多元性。香港是中西方文化薈萃、交融之地香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生長的產物,具有華洋交錯、中西交匯的多元氣質。多元文化是香港的一個鮮明特色。2010年,香港參加世博會的主題是“無限城市”,以顯示香港無限的創意。香港在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展覽也強調了廣泛的對外聯繫,利用這次機會,向世界展示香港的特點。
香港以獨特的歷史底蘊,高度開放和自由的現實環境,在文化發展上擁有無限潛能。將持續努力,一直尋找新創意去吸引,彙聚海內外人才,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香港城市的地域是有限的,但香港多元文化與祖國、與海外各地交流融合,創意的空間將是無限的。近年來,香港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延續城市文脈。荔枝角醫院建築翻新改建成饒宗頤文化館,供海內外朋友領略一代國學大師風采。荷裏活道已婚員警宿舍活化成“PMQ元創方”,目前是文化創意新地標,內有眾多設計師工作室及商店,經常舉辦展覽、工作坊、座談會等活動,頗受市民青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九文化區等重點文化項目建成後將大大拓展香港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增強香港中西合璧多元化城市的文化魅力。
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央從國家發展全局和“兩個建設好”的戰略高度支持港澳與廣東這塊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在共融中實現共建共用共贏的重大決策部署。文化作為其中一種重要載體,能發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有效地將粵港澳三地連接起來。粵港澳同屬粵語文化圈,三地市民“同聲同氣”,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前景可期。隨著“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畫”、“同心同根萬裏行”等文化交流專案的落地實施,粵港澳三地必定能實現從交流到交心的人文共振,呈現出文化共融共生共贏發展的新氣象。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紫荊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灣區青年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嚴駿
來源:南方Plus手機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