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停擺,引發世界格局由“戰後”格局轉變為“疫後”格局,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和中美關係等六大格局都將發生歷史性變化,這些變化必將重構世界未來。對於香港這樣一個國際化城市而言,發展前景也深受世界格局的影響,如何應對變化、實現發展是香港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文|北京 王宏廣
政治格局:世界走向多元化
防禦新冠肺炎疫情是對世界各國保障生物安全能力的一次“大檢驗”,是國家體制和治理能力的比拼,是綜合國力的角逐,在某種程度上,更是防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演練。大疫面前誰在“裸奔”一目了然。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五大變化:
第一,美國霸權行為導致其政治影響力明顯下降。美國防疫政策多變,生生把一副擁有世界頂尖生物技術、一流醫療資源的“好牌”打爛。“美國優先”政策表明美國徹底撕下民主、自由的“遮羞布”,瘋狂甩鍋,喪失大國形象,國際影響力明顯下降。蓋洛普諮詢公司最新全球領導力的調查結果顯示,“61%的歐洲人對特朗普政府感到失望”。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創造了高票當選、高票落選兩大紀錄,這是美國政治分化、民心分離的真實寫照。現今美國財富分配失衡、貧富差距擴大,導致社會分裂,改變現狀需要智慧與時間,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第二,中國成功抗疫再次彰顯制度優勢。按美元計算,過去41年,中國GDP增長速度是美國的10.5倍,過去70年是美國的8.9倍,但西方人仍不承認中國的體制優勢。在防禦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再次彰顯體制優勢,“中國崩潰論”一次次崩潰。2018年美國《國家安全報告》等多份文件聲稱,“中國會顛覆美國發展理念”,視中國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這在某種意義上表明美國已經承認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影響力、生命力。
第三,北約國家出現明顯分歧。美國從德國撤軍,施壓德國中斷與俄羅斯天然氣合作、停止與華為合作,不斷干預德國國家主權事務,德國對此表現出多年未有的强硬姿態。英國雖在美國逼迫下打壓華為等中國企業,但對華政策出現搖擺,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無條件跟隨美國。
第四,多元化政治格局正在形成。許多國家面臨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尷尬局面,一些國家可能“非東非西”,多元化的政治格局正在形成。2020年10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第十七屆年會的演講中指出,“就經濟體量和政治影響力而言,中國正在迅速崛起為超級大國。德國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前進。英法兩國在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某種程度上絕對主導著國際政治的美國,再也不能聲稱自己與眾不同了。”
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停擺,引發世界格局由“戰後”格局轉變為“疫後”格局。圖為2020年12月12日,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沙阿蘭,醫務人員為一名女子進行新冠病毒檢測取樣(圖:新華社)
第五,“七個相互”仍代表世界新格局的努力方向。儘管霸權主義極端猖獗,但終究不代表人類文明的方向,不會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國家、正直善良民衆的廣泛支持,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主題,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是短暫的,政治上相互尊重、經濟上相互協作、科技上相互合作、文化上相互交流、外交上相互禮讓、軍事上相互溝通、管理上相互借鑒,“七個相互”仍然代表人類文明新方向,促進世界新格局的形成。
經濟格局:全球化正在重構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已經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會不會出現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局面還有待觀察。“疫後”世界經濟將出現七個新趨勢:
第一,全球化按下暫停鍵,將進入全球化4.0階段。新冠肺炎疫情、美國某些政客造成的“次生灾害”使經濟全球化被迫按下暫停鍵,一些國家、一個時期甚至會出現倒退,但只要生產要素、財富的所有制不變,生產要素配置以市場規律為主的經濟體制不變,從長遠看不會去全球化,美國挑起的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等將引發世界貿易格局和經濟格局的重構,全球化可能進入4.0階段。
第二,世界經濟蕭條已成定局。世界經濟將遭遇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巨大損失,蕭條已成定局,會不會出現1929年金融危機的大蕭條,主要取决於疫情嚴重國家的防控效果、新冠肺炎疫苗的作用,以及美國新一屆政府是否繼續製造破壞世界經濟秩序的“次生灾害”。
第三,中美經濟差距正加速縮小。世界多個經濟機構預測,2020年美國GDP下降6%左右,中國增長2%左右。據測算,中國GDP佔美國GDP的比重可能由2019年的67%上升到2020年的75%,一年之間縮小8個百分點,中美經濟差距正加速縮小。
世界經濟將遭遇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的巨大損失,蕭條已成定局。圖為2020年4月27日,由於餐飲業經營活動停止,美國紐約時報廣場的桌椅被集中收納在一起(圖:新華社)
第四,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生物經濟迅速崛起。以大健康產業為重點的生物經濟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疫情已經使許多國家的政府和企業大幅度加大對生物經濟的投入。
第五,“新自由主義死亡”,政府與市場“兩隻手”並用成大趨勢。2008年以來,一些學者認為“新自由主義走向地獄”。中美爆發貿易戰後,美國不斷動員盟國打壓華為等中國企業,干預企業經營活動,破壞市場秩序,對此有學者表示“新自由主義已經死亡”。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政府作用、市場機制“兩手抓”,均衡發展、差異化發展“兩腿走”,這符合中國國情,發展成效明顯。
第六,寬鬆政策拉升導致金融危機風險升高。G20國家提出10萬億美元的龐大刺激計劃,規模前所未有,多國投入大量資金助力恢復經濟,但由於生產經營活動相對停止,許多專家擔憂新的金融危機正在孕育之中。
第七,世界經濟大戰在所難免。2018年,中美兩國GDP佔世界GDP總量40%、佔全球股市市值54%、佔全球貿易額23%,美元與人民幣佔世界貨幣流通量74%。中美貿易戰具有世界性影響,經濟增長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美國人為“次生灾害”, 世界經濟大戰難以避免,經濟蕭條只是程度大小、時間長短的問題。
科技格局:生物技術新科技革命
可能提前到來
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國政府與科學家認識到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大量風險資金投入生物技術領域。世界科技格局出現四個新動向:
第一,信息化後半程中美競爭接近分水嶺。美國一直是信息科技革命的引領者,此前受到日本、歐洲的挑戰,當前面臨中國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有力競爭。美國成功地遏制了日本、歐洲信息產業的發展勢頭,華為等中國通信企業能否頂住美國的瘋狂打壓,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道路,已經成為未來誰將引領信息化後半程的分水嶺。
第二,生物技術引領的新科技革命將提前來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經濟癱瘓,有專家認為“生物武器的破壞力將超過核武器”,沒有保障生物安全的能力,就沒有國家安全。“疫後”的生物技術將像“戰後”核技術一樣,成為國際科技競爭的焦點。世界各國必將加速發展生物技術、保障生物安全,生命科學引領的新科技革命、生物經濟引領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將提前來臨。
第三,美國仍將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引領者。越來越多國家和科學家認為,信息科技革命之後,生物技術將引領新科技革命。美國生物與醫藥領域使用了50%的政府科研經費、發表了60%的學術論文、申請了37%的發明專利,基因組、蛋白組、脂類組、代謝組、細胞工程等領域90%以上的“根技術”(也稱源頭技術)都在美國,美國仍將是生物技術科技革命的引領者。
第四,中美科技脫鈎可能演變成“科技戰”。美國通過打壓高科技產業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企圖表露無疑,在美國無底綫打壓之下,中美科技脫鈎只是程度大小、時間早晚的問題。美國仍是當今世界科學中心,掌握大部分“根技術”,中美科技脫鈎可能導致中國創新能力在短期內出現下降,中國科技創新或有“無根而衰”的潜在風險。
文化格局:人類命運共同體得到
普遍認同
“疫後”政治經濟格局的劇烈變化,也勢必引發文化領域共振。世界文化格局有兩個趨勢:
第一,世界文化格局呈現交流、多元、包容、融合等四大趨勢。網絡架起了西歐文化圈、東歐文化圈、東亞文化圈、南亞文化圈、東南亞文化圈、非洲文化圈、拉丁美洲文化圈、太平洋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等世界“九大文化圈”的交流之橋,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已成大趨勢,經濟互補讓世界各國“難捨難分”,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同國家的人民同舟共濟,文化多元與融合相得益彰。美國的“雙贏”是美國贏兩次,而中國的“雙贏”是與其他國家互惠互利,多元、包容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髓。
經濟互補讓世界各國“難捨難分”,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同國家的人民同舟共濟。圖為美國一個公園在草坪上畫出圓形圖案,以敦促前來休閑娛樂的人們保持“社交距離”(圖:新華社)
第二,“一國優先”不會被廣泛接受。特朗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政策,與自由、平等、民主和尊重各國主權的人類共同文明觀背道而馳,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反對與質疑,使美國大國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損害,這或將使美國新一届政府難以繼續推行“一國優先”政策。
軍事格局:核主導可能變為“生物”主導
“疫後”世界軍事格局悄然出現五大變化:
第一,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美俄“冷戰”重起。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成立太空軍、發展太空武器,世界第一軍事大國不斷強化軍事實力,加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與行為變化無常,引起世界一些國家恐慌,甚至有專家擔心“通向地獄的大門已經打開”。
第二,智能化使無人機成為“戰士”。許多國家都在加速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無接觸戰爭將成為新的戰爭方式。
第三,“生物戰”風險陡然上升。生物技術將像二戰後的核技術一樣,成為未來軍事技術發展的重點,生物戰可能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主導性、决定性武器。
第四,世界軍事實力標誌可能由“核優勢”轉變為“生物優勢”。核武器因能毀滅地球無人敢用,而生物武器成本低、定向殺傷能力強,不少國家都在研發和製造。美國2018年發布的《國家生物防禦戰略》明確提出,“生物威脅是美國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威脅”,認為生物威脅具有持久性、多樣性、無邊界性等特點,並同時發布《國家安全總統備忘-14》作為該戰略的實施計劃,旨在增強美國生物防禦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國政府與科學家認識到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大量風險資金投入生物技術領域。圖為2020年4月10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展示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圖:新華社)
第五,美國“生物技術優勢”遠遠超過“核優勢”。美國近20年投入生物安全的研發經費超過1,855億美元,計劃合成1,000種自然界沒有的分子,在本土有近1,500個P3級生物安全實驗室、海外有200多個生物實驗室,其在生物技術方面的優勢,遠遠超過核優勢。
中美關係格局:美國不容忍超越、
中國不放棄發展
2015年出版的《填平第二經濟大國陷阱》一書預測,美國要加大對中國的遏制力度,將製造“第二經濟大國陷阱”。為了使中國成為百年來第一個不衰退的第二經濟大國,必須“三管齊下保經濟”、“全民動員反遏制”。未來中美關係格局將出現七大變化:
第一,美國製造“第二經濟大國陷阱”,新一届美國政府不會改變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方向。美國於1890年成為第一經濟大國以來,英、德、法、蘇、日等曾經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無一例外相繼衰退。中國於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後,美國逐漸加大對中國的遏制,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目的是製造新的“第二經濟大國陷阱”,保持美國霸權地位的延續。美國新一届政府可能會改變遏制中國的方式和節奏,但不會改變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方向。
第二,中美競爭的走向是“美國不容忍超越、中國不放棄發展”。中美關係“回不到從前”又“難穩住當前”,美國破壞國際準則、要求關閉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等行徑就是明證,在沒有達到讓中國失去第二經濟大國地位的目的之前,美國不會放棄遏制中國,中美競爭將是一個長期、複雜、反復的過程。
第三,美國遏制中國的12種“非常規戰”只用了一半。回顧歷史上美國遏制蘇、日、德的管用伎倆,美國可能通過12種“非常規戰”遏制中國,這些手段目前只用了一半。制度戰、體制戰、貿易戰、科技戰、貨幣戰、人才戰已經不同程度地打響,網絡戰、糧食戰、石油戰、生物戰、空間戰和局部軍事戰爭等6種“非常規戰”隨時可能爆發。
第四,中美綜合國力差距明顯,中國短期內難以超越美國。通過用40項指標對中美綜合國力進行比較研究,美國68%的指標領先,中國32%的指標領先,中國領先的指標仍然是數量指標。中美綜合國力差距明顯,中國在一些領域內難以實現短期超越。“中國威脅論”、“中國超越論”都缺乏科學依據,“中國發展論”才是硬道理。
第五,中國人均GDP與美國差距明顯。2019年,中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是美國的6倍、1.5倍和0.45倍,中國第三產業產值還不到美國的一半。中國若依靠人口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GDP有可能超過美國,但短期內人均GDP不可能實現超越。
第六,中美科技創新數量指標接近,但質量指標差距明顯。在14個科技創新指標中,中國在研發人員數量、發表論文篇數、發明專利數量、高科技產品出口額、世界500强企業數量等6個數量指標領先美國,而美國在創新指數、頂尖人才數量、研發投入、世界100强大學數量、世界500强品牌數量等8個指標領先。若中美科技脫鈎,中國將面臨缺乏高端儀器、缺乏創新方法、缺乏頂尖人才的局面,短期內創新能力可能明顯下降。
第七,教育質量與頂尖人才的差距是中美之間最大、最難縮小的差距。通過對世界100强大學數量、頂尖人才數量、教育支出、留學人員數量、高等學校升學率等5項指標比較中美教育,美國頂尖科學家數量是中國的4.3倍,美國人均教育經費是中國的8倍。中美最大的差距在於頂尖人才數量,“人才赤字”是中美之間最大的赤字。
香港經濟科技發展危中有機
2019年,香港爆發“修例風波”,反中亂港分子與國際反華勢力相互勾結,大肆破壞穩定、破壞法治、破壞經濟、破壞民生,給香港繁榮穩定和國家主權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這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允許。依法治港是大方向,香港需要更好地貫徹落實基本法,進一步完善治理體系,制定新的法規、政策與措施,有效維護“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722,786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中國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走在世界前列,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圖為繁忙的上海洋山港集裝箱碼頭(圖:新華社)
香港是世界少有的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佔絕對優勢的經濟體。長期受益於西方國家與中國內地的“轉口貿易”紅利,香港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隨著中國內地加大開放力度,香港轉口貿易、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世界製造業、實體產業回升,香港經濟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高科技產業的“雙高經濟”將成為必然選擇,發展動力必然要從靠貿易、金融,轉向靠“服務+創新”,並逐步實現依靠“創新+服務”來謀發展。
香港作為國際港,在促進科技交流、推動人才流動、開展知識產權交易和高科技產品貿易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當前美國瘋狂遏制中國發展,甚至以“科技脫鈎”相威脅的情況下,香港完全有可能、有必要從“產品轉口貿易”轉向“技術轉口貿易”。美國有技術,但不能很好地把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中國有市場,但急需開展技術合作。在全球化4.0時期,香港應充分發揮國際港的優勢,創新雙贏、多贏的知識產權交易體制機制,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總之,美國綜合國力強、中國發展潜力大,美國擁有世界一流技術、中國擁有世界最大市場。兩國和則創造人類輝煌,鬥則導致人類灾難。中國政府多次表明,不輸出制度,不做老大。事實不斷證明,“中國崩潰論”者崩潰,“中國威脅論”者天天威脅別人,“中國發展論”必將持續發展。
(作者係北京大學中國戰略中心執行主任,
清華大學國際生物經濟中心主任、教授)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1月號
編輯:哈元源
校對:莫潔瑩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