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外嚴峻風險挑戰,疊加疫情巨大衝擊,中國改革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發展活力持續提升。圖為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施工現場(圖:新華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經濟遭遇歷史性衰退,中國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2021年全球經濟有望迎來普遍的恢復性增長,但疫情大流行的負面影響將持續,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多變,中國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努力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
2020年中國經濟發展評述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中國政府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實現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第一,主要經濟指標持續恢復,產品和行業增長面擴大。2020年,中國出台的一系列逆周期調控政策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主要指標持續恢復,工業生產增長加快,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逐漸提高,產品和行業增長面繼續擴大。消費恢復中伴隨著結構升級,汽車銷售明顯回暖,金銀珠寶、化妝品、通訊器材、體育娛樂用品和文化用品等代表消費升級方向的商品類別增長較快,綫上消費增長旺盛。投資穩步恢復,高技術產業投資、民生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速較快。出口增長持續超預期,貿易順差加快積累。第二,保護市場主體政策取得預期成效,產業鏈供應鏈基本穩定。2020年,中國繼續推進減稅降費,有效降低了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負擔,保障了市場主體穩定運行。金融部門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持力度,創新授信模式和信貸產品,全力支持重點群體創業就業,著力保持企業資金鏈和現金流穩定。各級政府採取了激發消費需求、催生新的消費熱點、提升消費活力等一系列積極措施,加快旅遊、餐飲、健康等行業復工復產,有效釋放了被疫情壓制的消費需求和內需潜力,穩定了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通過優先保障產業鏈核心企業恢復生產,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發展。強化重點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在強鏈控鏈中推動產業鏈向高端躍升,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進展良好,越來越多的企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第三,脫貧攻堅整體進展較好,全面脫貧目標圓滿完成。2020年,中國針對尚未摘帽的貧困縣和重點貧困村採取了挂牌督戰的重點攻克方式,在解決存量貧困問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中央和地方出台更強和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實時跟踪進度等多重措施的綜合作用下,52個未摘帽縣在項目開工和資金到位方面得到更好保障,衛生醫療、義務教育、住房和飲水安全等領域的存量問題全部得以解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圓滿完成。挂牌縣貧困家庭勞動力輸出總規模超過2019年同期,就業脫貧效果整體較好。多部門組織消費扶貧活動順利開展,扶貧產品銷路得到拓展,消費扶貧收效良好。目前52個貧困縣已經全部摘帽,全面脫貧目標圓滿完成。第四,穩就業保民生舉措成效明顯,城鎮新增就業達到預期水平。2020年,中國對勞動需求方採取減、免、緩、補、獎等數十項措施,較大程度減輕企業三項社保繳費和納稅負擔,有力紓解了企業經營困難,對保護市場主體和就業崗位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勞動力供給方採取以訓代補、直接獎補、提供針對性服務、鼓勵創業、擴大院校招生規模等方式,充分利用綫上和現場兩種渠道,較大程度緩解了疫情對就業的衝擊。第二季度以來,就業形勢在整體上逐月好轉,失業率得到明顯控制,勞動力需求逐漸升溫。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規模較2019年有所減少,但未摘帽貧困縣勞務輸出好於往年,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擴大、門路持續拓寬,2020年以來新增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明顯超出往年同期水平。農村電商保持良好發展的勢頭,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8%。越來越多的新農人投身電商創業,利用直播帶貨等熱門營銷方式,幫助家鄉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圖為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寺坪鎮寺坪村村民李萌在網上介紹自己家養的蘆花雞(圖:新華社)
第五,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經濟增長新動能顯著增強。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著力點是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撑培育新動能。2020年,中國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四新”經濟呈現較強發展態勢。在製造業方面,2020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較快,明顯快於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服務機器人、智能手錶、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產量增長較快。在服務業方面,電子商務等無接觸經濟逆勢快速增長,不僅國內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跨境網購也十分活躍。第六,改革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發展活力持續提升。2020年,面對國內外嚴峻風險挑戰,叠加疫情巨大衝擊,中國改革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在加快改革方面,發布了《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和《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兩份重要文件。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於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中辦、國辦印發了《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政務服務“省內通辦”取得積極進展,“跨省通辦”開始推進。市場准入持續放寬,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得到改善。新型城鎮化、服務貿易、財政資金直達、教師資格認證、醫學教育、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等領域的改革與發展步伐加快。在對外開放方面,2020年中國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推出《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0年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0年版)》等重要文件,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召開北京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博覽會,提升服務業開放合作水平。與此同時,中國新設北京、湖南、安徽三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並對浙江自貿區進行擴展,加快完善對外開放發展新格局。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疫情影響仍在持續,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需求端恢復仍滯後於生產端,國內有效需求有待釋放;部分企業經營仍較為困難,創新鏈短板亟待補強;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仍較突出,結構性失業制約民生改善;地方財力艱難支撑地方事權,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基層運轉壓力仍然較大。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但中國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只要堅持改革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發展動力,中國的發展必將長期向好。
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2019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圖為收割機在河北省灤州市古城街道蔣莊村的稻田裡收穫水稻(圖:新華社)
2021年經濟展望與政策取向
目前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從全球範圍來看,疫情形勢並沒有得到緩解,疫情的未來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控制疫情全球大流行最根本的措施是儘早研製出安全可靠的有效疫苗。目前已有部分疫苗通過了III期臨床試驗,並將逐步投放市場。但疫情在不同國家仍會起起落落,世界可能在一段時期內仍存在疫情局部熱點地區。展望2021年,受2020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影響,考慮到宏觀調控的跨周期設計與調節,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7.8%左右。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對2021年的預測,可能因為2021年疫情發展態勢的超預期變化而存在調整的風險。2021年要注重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大力促進科技創新,持續推動產業升級;推動重大改革舉措落實落地,激發市場活力;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促進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好2021年的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既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注重需求側管理。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一要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推動經濟持續復甦。二要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三要從供需兩側發力,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强化科技戰略支撑,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良好開局。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圖:新華社)
第一,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推動經濟持續復甦。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國內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風險仍然存在。一是做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要提高精準防控能力,加快復工復產、復商復市,不搞一刀切。二是加大疫苗和藥品科研攻關及國際合作力度,爭取在2021年初能够接種安全有效國產疫苗,做好加快有效疫苗產能提升的前期準備,深化新冠肺炎藥物研發國際合作,提升科學防控能力。三是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構築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提升應急物資儲備和保障能力,夯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基層基礎。第二,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加注重可持續性。2021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仍需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規模,以支持擴大國內有效需求、調整經濟結構,促進高質量發展。一是若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財政赤字率應低於2020年,繼續發行專項債券,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二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注重提質增效。顯著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加強對“卡脖子”項目的有效支持。綜合運用稅收優惠等方式,提升產業鏈水平,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引導資本、資源向戰略關鍵領域聚焦,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支持。三是繼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優化投資方向和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支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支持擴大教育、文化、體育、養老、醫療等服務供給,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支持擴大農村消費,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四是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與民生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就業、城鄉社區、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節能環保、文化體育與傳媒等重點支出佔總支出比重,推動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相關領域的支出政策和機制設計,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各級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加快旅遊、餐飲、健康等行業復工復產,有效釋放了被疫情壓制的消費需求和內需潜力,穩定了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圖為停靠在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的“南海之夢”輪(圖:新華社)
第三,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更加注重前瞻性、精準性和時效性。當前,海外疫情仍在蔓延,國內外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多變。貨幣政策既要立足國內、以我為主,也要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一是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基本穩定、經濟社會發展較快恢復,貨幣政策應適時逐步退出疫情期間穩健偏寬鬆的狀態,回歸穩健中性,實現廣義貨幣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速度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同步。二是中國經濟在2021年第一、二季度大概率將出現疫後恢復性反彈,與此同時疫情衝擊導致的基期翹尾效應還會進一步放大主要經濟指標的反彈力度,對此貨幣政策當局要前瞻性地預判和甄別,警惕基期翹尾效應導致的誤判。三是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做到流動性有收有放、結構優化。落實好直達貨幣政策工具,適度增加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信貸支持力度。四是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和貸款平均利率降低的基礎上,增強利率定價彈性,通過價格機制引導信貸資源配置結構走向優化。五是密切關注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央行貨幣政策調整,防止內外利差和流動性鬆緊差大幅變動對中國經濟金融體系造成負面衝擊,防止熱錢大規模流入流出衝擊國民經濟。第四,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做到穩存量、擴增量和提質量有機結合。一是進一步减輕企業負擔、增強各類市場主體運轉活力。協助暫時性經營困難企業加快夯實自身發展能力,紓解中小民營企業獲得金融和優質人力資源等要素的困難,促進初創企業健康壯大,完善靈活就業和新業態就業支持體系,確保就業機會得到持續創造。二是緊密關注重點群體就業,提供多元化、針對性的公共服務。暢通高校畢業生繼續深造、參軍入伍、自主創業等通道。保障外出農民工公平享受就業服務,全面清理部分城市對於靈活就業人員的不合理限制,降低農民工在務工地的住房、醫療、子女照料等方面的成本,加大力度完善返鄉入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政策幫扶。三是促進市場性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發展,將其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領域,給予必要的政策性支持,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在人力資源服務業中的應用,以此推動就業匹配質量提升。第五,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把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平衡。當前宏觀調控應改變以往僅著眼於短期的視角,兼顧短期與中長期,統籌做好跨周期設計和調節。一是根據經濟恢復進度,適時適度調整逆周期調控政策力度,增強政策的前瞻性。在需求端恢復滯後的情況下,仍應維持一定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未來根據供需平衡動態變化適時調整財政貨幣政策力度。二是千方百計做好“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是疫後經濟政策的重要抓手,是底綫和生命綫。三是注重貨幣政策的靈活性,主動加強流動性管理。引導和支持銀行補充資本金,主動應對不良貸款率上升,防止風險積聚和蔓延。四是加強政策協調配合,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力求同向發力,避免相互掣肘,防止政策對私人部門經濟活動產生擠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