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煒光
香港一向是消費城市、購物天堂。縱使2019年“黑暴”肆虐,香港成了“國家安全的蟻穴”(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語),但同胞也會認為只是香港一時離開了軌道而已。和廣袤的神州相比,香港只是彈丸之地,當然不可能是百年政治跌宕的主角,但香港卻更象一個Jump Starter(汽車應急電源),當內地這台“汽車”因故未能啟動時,香港的“電光火石”卻有重燃作用,當“汽車”重新發動起來時,香港便重歸平淡,以至大家被“汽車”的縱橫馳騁所炫目時,便完全忘了曾有過這“電光”的存在和貢獻。
當我們迎來2021的“第一個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當全國都會在今年7月聚焦上海時(港人可能不懂,但內地同胞一定懂),不妨也回顧一下香港在過去百年中所發揮的角色。
香港在4段歷史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分別是:1921-1936的“避難所”、1937-1949的“籌款站”、1950-1976的“物資站”、1979至今的“資金場”。在這4個時期裏,香港都低調地和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探索,息息相關。
1921-1936的“避難所”
先說“避難所”。今天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都會想到“八一”標誌。1927年時中國共產黨拿起槍桿子鬧革命,當年其實是有3次起義的,分別是:8月1日的南昌、9月9日的湖南、12月11的廣州。據《周恩來年譜》和《聶榮臻回憶錄》,南昌起義後的第3天,部隊南下廣東,途中被多番狙擊。在當年10月左右,一葉孤舟,載著負責護送的葉挺和聶榮臻,把患上嚴重瘧疾正值發高燒的周恩來,由潮汕送到香港。黨為周在油麻地租了一個豪宅,以“富商李先生養病”為由住下,還安排了一名當時年僅22歲的廣東黨員范桂霞扮作“李太太”,照料周恩來。2017年上映的《建軍大業》,由朱亞文扮演的周恩來也有一幕是香港養病的,只是鏡頭一瞬便過,觀眾或許不太留意。
除了“養病”,周恩來也貫徹其勤於工作的精神,在身體稍好時,當年10月中旬,便由油麻地坐船至港島(那時未有海底隧道),然後步行上堅道(那時未有中環的行人電梯)的秘密地點。在那裏,周主持會議,並決定當年12月在廣州起事。這便是中共在1927年的三大起義之一的廣州起義。
聶榮臻元帥在南昌起義後,隨周避禍香港。在廣州起義後,反動軍隊在廣州城內大肆抓捕,凡是不會說廣東話的都視為革命黨,予以抓捕,甚或槍斃。聶是四川人,扮啞巴僥倖逃過抓捕,再次避禍香港。葉劍英在也在廣州起義後避禍香江。除了聶和葉,日後獲頒“十大元帥”的劉伯承、賀龍及徐向前都曾在香港躲避追捕。和這些開國元勳叱吒風雲的事業相比,香港微不足道;但在關鍵時刻,香港發揮了重要的“蔭庇”作用。
香港也是土地革命時期的“中轉站”,那時黨中央秘密安家上海,但若要進入較安全的蘇區,當時有4條由周恩來親定的交通線,無一不通過香港。除了人的“中轉”,電訊也通過香港“中轉”,改革開放年代時當過對外經濟貿易部部長的李強是中共第一代的無線電專家。1920年代李便曾奉周恩來之命來到香港彌敦道一個秘密地點,拼湊出中共第二部電台(第一部是紅軍在江西繳獲的)。當時在上海的黨中央便是通過香港把電波中轉至江西中央蘇區,後者亦然。這樣在上海的黨中央便能指揮逾10萬的蘇區紅軍。1929年中,鄧小平過境香港到廣西領導“百色起義”,和李強交換電報密碼,起義成功後的電報也是通過香港,通知上海黨中央的。
1937-1949的“籌款站”
第二個時期是抗日戰爭時的“物資站”。1938年,廖承志奉毛澤東之命到香港設立“八路軍辦事處”。在熟諳秘密工作的潘漢年的指導下,廖租了皇后大道中18號的一層唐樓作“辦事處”,對外則掛出“粵華茶莊”作為掩護。據廖回憶,潘之所以選這地點是因為有前後門,方便在緊急時撤離。今天這地方已成為新世界大廈,是該集團的全球總部。
廖善用其“叔婆”(即宋慶齡)的關係,在香港為八路軍籌款,更在香港推動成立“東江縱隊”。東江縱隊在1941年香港淪陷時,便曾策動大營救,把一眾文化人士撤回內地,免受日軍蹂躪。2017年時香港導演許鞍華拍了一部《明月幾時有》,戲中由彭於晏扮演的人物,其原型便是當年東江縱隊的劉黑仔。
解放戰爭時期,《文匯報》香港版於1948年9月9日創刊,成為爭取海外輿論,突破國民黨封鎖的重要陣地。深圳的朋友一定去過萬象城,其母公司便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央企—華潤集團;然而大家可知道該集團便是1947年在香港成立的。當年3月胡宗南兵臨延安,中央便派錢志光到香港充實華潤公司(那時還叫聯和行)。當時任弼時對錢等人指示,以“貿易”支援“戰爭”、歸朱德領導(建國後的1950-52年改由楊尚昆領導)。華潤把新解放區(例如東北)的糧食、大豆運到香港,再換回解放區亟需要的藥品、布匹和印鈔紙等。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沒有糧食、煤和恢復紡織業的棉花,“兩白一黑”的物資都是華潤運到上海的。廣州解放時,自來水系統都被炸毀,是華潤及時由香港運回恢復生產和生活的物資,保證了廣東新政權的建立。
1949年,香港還有過“兩航起義”。當時的中國航空公司(簡稱中航)以及中央航空運輸公司(簡稱央航)兩家航空公司的飛行員於當年11月9日集體自香港駕駛12架飛機飛回祖國。之後兩航停泊在香港啟德機場的71架飛機引起海峽兩岸爭奪以至美國介入。當時的兩航員工保衛這批飛機和零件,為新中國的民航事業,提供一個重要的起步。
1950-1976的“物資站”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陸路運輸無法進行,華潤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三個港口開辦公司,從大陸和香港運送物資到那裡,而後通過乃堆拉山口運到拉薩,這樣的運輸長達10餘年。
2020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為全面肅清朝鮮武裝力量,美軍直撲中朝邊境。為了保家衛國,當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並在10月25日出其不意地打敗美軍。據後來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在其回憶錄中所述,美國軍方一直提議全面封鎖我國海岸線(包括香港),以斷我軍補給。但顧忌其盟友英國,沒有全面執行。就在這當口,愛國港人便發揮了突破禁運,以物資支援前線的角色。今天大家熟知的霍英東,便是以水上人家之便,為國家作貢獻的。
1979至今的“資金場”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百廢待興,提出要“建設四個現代化”。那時資金和人才匱乏,深圳還是“處女地”。一批港商北上投資,為當時的“三來一補”提供動力。一批年輕專業人士成立“推動四化”的組織,其中便包括日後成為香港特首的梁振英。今天深圳的房地產市場異常蓬勃,大家可知道當年第一塊地皮拍賣的標書是由誰提供藍本及撰寫中文版的?那便是念測量出身的梁振英。
在梁振英的指導下,當年深圳進行了第一次土地使用權國際招標。
1992年鄧小平“南巡”,以近90歲推動國家邁向更開放。深圳便在此時乘勢再起。在鄧公推動下,1993年首批國營企業以H股方式登陸香港股票市場,開啟了香港為內地企業打進國際資本市場之門。
還是那句話,今天全國的地產市場的興旺、資本市場的成熟、深圳的興旺發達,全賴國人不懈奮鬥;但在剛開始時,香港便發揮了Jump Starter的作用,為改革開放提供火花,在關鍵時刻注入必不可少的動力。
過去百年是中國共產黨為救國救民艱難探索的百年。中共領導我國人民由“站起來”至“富起來”到“強起來”,成就斐然。由於地緣所限,香港不可能是推動我國進步的中心;但在一些關鍵時候,這蕞爾小島,卻發揮了重要作用,然後又重回歷史長河中不起眼的位置。值此“第一個百年”,讓全國同胞和港人正確理解香港在我國百年探索中的作用,這對香港和國家今後發展有積極作用。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評論員、特區政府前新聞統籌專員
來源:直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