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全浩
中國現時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由於增長速度冠全球,未來十至十五年勢必超越美國,穩占首席。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只要看看其龐大的市場,如何左右眾多商品及製成品的供需,以及影響其價格;各國製成品如何需要照顧中國人的口味;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如何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工業製品如何行銷全球——这些都標誌著中國經濟的實力。
最近二十年在某些環節,中國打破了發達國家的壟斷,例如各種工廠及複雜的基建工程如港口、跨海大橋、超級公路及高鐵等的建造及出口,逐漸達到世界的先進水平,甚至領先。中國技術媲美西方,但價格較低,因而搶去他們不少生意。
一帶一路計劃的開展,正是此種資金及技術輸出的結合,向世界展示出龐大的經濟活力,焉得不引起西方諸國的驚覺及疑忌!
網絡商貿、電子支付及智能科技方面,中國位列世界前茅。此等科技惠及全國,亦為刺激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
另一方面,經濟快速增長導致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改善,人民的幸福感上升,全民朝氣勃勃,誠為賞心悅目之事!
中國的經濟有此成就,道路是自己探索出來的。它結合計劃經濟及市場經濟,建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最重要為由中央政府統籌全域,作整體規劃,地方政府因應本地條件來執行;鼓勵民間企業蓬勃發展及壯大,但需配合國家的大藍圖。此一模式締造了中國的經濟奇跡,無疑大大刺激了西方國家奉行自由經濟政府的神經,近年反應強烈。
港澳台以至中國內地的一些學者及評論員(公共知識分子),盲目崇拜西方,誤以為西方的自由經濟制度為全球的最高標準。此輩大體上並無在英美澳加等地長期居住及工作,只曾作短暫的居留,不知道西方國家的社會、政治及經濟制度也有不少弊病,絕不能全盤照抄。
況且,一國的制度,必須建立于該國的傳統文化及河山大地之上,亦即國情,盲目抄襲他人,很容易引起水土不服,百病叢生。
自2000年後,中國重新弘揚傳統文化、孔子之思想及教育理念,及春秋戰國以來的各家學說都有人研究。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注重的道德觀念,家庭及社會和諧,得到重新肯定。各村及鎮重修祠堂,彙編族譜等皆反映此一趨勢。
尤為矚目的是,各級學校鼓勵學生念舊體詩詞。小學的課程規定,每人需能背誦若干首詩詞才能畢業。
漢唐為我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唐時中國的經濟冠絕全球,長安(今之西安)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對此歷史學家有公論。中國將于未來一個世代,重拾昔日的光輝,當代的國人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何幸如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舉世公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不久前的2020年國慶,習近平主席也在城樓上,以充滿豪情壯志的語調,公告世人,中國人民強起來了!
跨越漢唐盛世,還我華夏雄風!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能源及股市分析家、浸會大學退休教授、專欄作家「張公道」,著有《你要知道理財投資的88件事》,亮光文化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
編輯: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