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莊 I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面對2020年肆掠全球的新冠疫情,世界各國有三種不同應對方法,分別為中國以「清零」為目標的積極抗疫、以美國為標誌的消極抗疫、以英國早期為代表的「群體免疫」。香港作為一個只有750万人口的極小經濟體,應當摒棄美國式消極抗疫,香港有條件也有責任積極抗疫,儘早作全民檢測,實現「清零」和通關,拯救經濟和民生。
應對疫情的三種模式
最近醫學資料顯示,2019年底新冠肺炎病毒同步襲擊世界不同地方。對自然界產生的病毒,人類應當採用最優的方法,但不同國家和地區卻以各種不同的理由,採用不同的應對方法。
中國是《孫子兵法》作者的故鄉,採用了《孫子兵法》的對策。《孫子兵法》裡《形篇》寫道:「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是說,要創造條件,立於不敗之地,等待勝敵時機。中國積極應對疫情,甚至不惜封城,阻斷病毒擴散、傳播;積極治療,除西醫藥治療之外,也採用中醫藥治療。同時加緊研製疫苗。對病毒本身,要求「清零」,隔離所有染疫者,實行「內防蔓延,外防輸入」的政策。中國採取積極防禦的方略,雖然管制和檢測耗費,但換來百姓安心、經濟運作、GDP增長,抵消了花費。這是第一種模式。
美國採用消極防禦的方針。雖也救治染疫者,但不夠積極,未能盡力阻斷病毒擴散、傳播,也沒有「清零」計劃,但對研發、製造疫苗還是重視的。早在2020年4月,美國就制定曲速行動計劃(Operation warp speed),集中內外醫療力量,以100億美元資金研製疫苗。這是第二種模式。受美國影響,不少國家和地方採用這種模式,但它們沒有疫苗的研製力量,就想辦法按照現行體制進行防範。如香港就根據第599章《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的舊章,結合新的情況,制定相應的規例,實施限制群組聚集、強制某些業務及處所檢測、要求若干人士強制檢測、對外國入境強制檢測隔離等措施。
第三種模式是無所作為模式,向病毒投降,無所謂防禦。這是英國初期曾實行的模式。這一模式在英國首相約翰遜染疫後,逐漸被其本國和其他原來也相信「群體免疫」的國家拋棄。這種模式在18-19世紀時提倡可以理解,當時醫學對傳染病的認識還很膚淺,人類對疫苗還沒有認識,只知道染疫者如果不死就可以免疫。雖然人類可以等待疫苗的研製成功,但在等待期間,不排除有交叉感染,增加了染疫率和死亡率。如果在病毒傳播初期就鼓吹「群體免疫」,是不合時宜的。對可能死去的40%的染疫者,沒有盡到「救死扶傷」的責任,這是對人類文明的極大諷刺,是對醫學科學的殘暴踐踏,是國家責任的無情放棄,也是人類在處理人和自然關係方面的重大過錯和教訓。
以上說明,第三種模式,過於消極,有違「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的哲學。第一、二種模式的根本區別在於是否「清零」。香港特區政府2020年的施政報告曾說力爭「清零」,但特區政府認為是口號,又說全民檢測難保證「清零」,甚至說沒有科學依據。
2020 年 12 月 6 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到訪設於坑口社區會堂的社區檢測中心
全面檢測方能做到「清零」
以為檢測沒有作用,檢測到某人沒有病毒,只是一刻而已,下一刻也可能染疫。這不無道理,但這種理解是靜態看問題,他們不理解的是,一刻是多長時間。如果未作全面檢測,那一刻可能很短,可能幾小時,也可能幾天。但假如能在較近時間內進行全面檢測,找到核酸檢測陽性染疫者進行隔離,這樣未被隔離的染疫者就很少,那「一刻」就可以大大延長。
簡單來說,「清零」就是通過全面檢測的手段,發現未求醫的染疫者,進行隔離治療,以減少染疫者。定期或不定期重複這個步驟,原來未被發現的染疫者就會被發現,經過隔離治療,就會驟減。經過兩次或以上全面檢測,就可以達到染疫者最終「清零」或趨零的目標。這樣政府就可以發出「健康碼」給需要出行的人,社會經濟生活也就可以恢復正常了。這對民心有莫大的激勵作用,是值得算一算的政治帳和經濟帳。
以香港為例,總人口有750萬,現經求醫檢測知道的累積染疫者有8千多人,但這可能並非全部。假設剩下的未被發現的全部染疫者是X,經過一次全面檢測,假設95%X被找到,但又有5%X的新染疫人(這是對外來入境者檢疫、隔離不力的假定),染疫者就剩下10%X。過一段時間,再做第二輪全面檢測,又找到90%剩下的染疫人,染疫者就剩下1%X。過一段時間,再做第三輪檢測,染疫者就剩下0.1%X,就可以趨於「清零」。外來入境者需要隔離檢疫14天,中央為了幫助香港,派出醫療隊協助檢測,並改建有千餘床位的方艙醫院應急,就是為全面檢測時染疫者猛增時提供必要床位。
有人認為浪費資源,每次要檢測全部人口,勞民傷財。但為民眾健康,不得不勞民,傷財則未必。世界著名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介紹10人一組的檢測安排。750萬人全面檢測不必使用750萬件核酸試劑,按10人一組只需要75萬試劑,假設現在香港未被發現的染疫者有5,000人,分別在5,000組內呈陽性(作最不利估計),則有5萬人還不確定,還需要5萬件試劑,總共80萬試劑就可應對750萬人(含其中5,000名染疫者)的全面檢測,並把全部染疫者都找出來。如香港有750萬件試劑,就可進行8-9輪全面檢測,時間也大大縮短。青島有1,000萬人口,5天可以全面檢測一次,依樣畫葫蘆,香港也能做到。施政報告說私營檢測機構每天可處理10萬人檢測,加上公營檢測機構,估計達到30萬人。假定10人一組檢測,加快8-9倍速度。第一輪3天檢測完畢,等待核酸檢測陽性樣本出現,再對5萬人做第二輪檢測,1天完成,發現剩於的5千名染疫者,一周可以完成全面檢測。若干次的檢測費用,與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和個人的救濟而言,恐怕是微不足道的。
上述計算,自屬淺層問題。但特區政府否認全面檢測,卻是深層次的。例如:缺乏判斷重大事件性質的能力,把公共衛生事件當作私人看病的人權問題;欠缺知人善任的眼光,離地的意見可被採納,但卻未能吸納內地經驗、社會呼聲;怯於膽略應對社會反彈,擔心全面檢測被司法覆核,擔心有人發動杯葛而無懲治之法,擔心市民消極抵制而無後續之策等等,不一而足。
要解決好抗疫這個根本性問題
特區政府可能誤解了「清零」和「內防反彈(擴散),外防輸入」的關係,以為「應檢盡檢」就可以實現「清零」目標,沒有意識到,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情況下,「應檢盡檢」未必可以應對社會公共衛生危機。如果在方艙醫院改建之際,香港推行全面檢測,第四波疫情就不會爆發,這並非馬後炮。有些不願意全面檢測的國家如美國、印度等國,有令人憂慮的事例可證。在有能力、有條件作全面檢測的情況下,卻只作了自願性、針對性檢測,失去了難得的時間和機會。
現在研製出了疫苗,但疫苗來到和實現接種都有一個過程,有先來後到問題。所有染疫者未必可以接受疫苗,如果後來發現有不合適接種疫苗的染疫者,再隔離治療,可能就太遲了。實驗室條件下的疫苗,與實際情況下的接種,可能有不同效能,應當防患於未然。特區政府現就應當亡羊補牢,儘早作全面檢測,找到全部的染疫者進行隔離治療。如果很多人在等待接種期間染疫,政府就很難向廣大市民交待。
2020 年 12 月 6 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到訪設於坑口社區會堂的社區檢測中心
特區政府認為「全面檢測」不科學而不可行,這個認識是不科學的,缺乏事實根據和邏輯推敲。目前香港疫情的危機是對個別和具體問題過於重視,對整體和關鍵問題過於輕視。對經濟民生問題表面上關心,實際上不重視。染疫人人派5,000港元,但不按既定的救濟措施進行救濟。限聚令緊了又松,松了又緊,多次反復,無所適從。誰也不能否認,港人避疫內地,人數不斷增加,就是對特區政府防疫能力不信任的表現。
對經濟民生和未來發展等問題,政府決策過於簡單化。抗疫根本性問題不解決,任何經濟民生問題也就解決不好。對疫情、檢測、疫苗、治療、抗疫等種種情況,特區政府要有宏觀中肯分析,才能駕馭大局,事半功倍解決問題。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1年1-2月號第69-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