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除舊歲,鞭炮也是「藥」
春節放鞭炮是中國古老的習俗,鞭炮其實也是一副藥。
文 | 洪洋
歷史記載1910年末,東北鼠疫大流行,屍橫遍野,其時政府無計可施,最終無奈采用民間中醫的建議,大放鞭炮,三日後,病亡率為零;湖南2020年瀏陽市在立春前後,按習俗燃放了煙花爆竹,150萬人的瀏陽市無一起聚集性疫情,重點企業全部復工。瀏陽市一方面嚴防死守抓疫情防控,一方面精准施策促生產恢復。目前,連續13天沒有新增確診病例,沒有發現1例二代感染病例,沒有發現1起聚集性疫情。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復工412家,重點企業復工率達100%。(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黃康何勇2020-02-15)
一硝二磺三木炭
沒有火藥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成為「爆竹」、爆竿、炮仗,一直到現代的「鞭炮」,幾千年來,鞭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過年過節、婚喪嫁娶、進學升遷、乃至大廈落成、酒樓開張,只要為了表示喜慶,全世界的華人都習慣以放鞭炮來慶祝,除了包裝絢麗的外衣,鞭炮的主要元素是「火藥」,即一硝二磺(硫磺)三木炭,一般一斤十六兩比例是16:2:3,中國的「藥王」、煉丹家孫思邈的《丹經伏硫黃法》中對此做過詳盡描述。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鞭炮炸響之時,嘹亮清脆,色彩繽紛,煙霧繚繞,氣氛熱烈,正史記載放鞭炮的這個習俗,在中國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荊楚歲時記》曾這樣描繪:正月初一,雞叫頭遍,大家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以及《推背圖》中描繪的「疫神」亦展現了這個形象。
古代科技不發達,面對很多自然災害只能依靠實踐摸索去應對,而對待瘟疫等傳染病,當時肯定無法用現代醫療科技去研究、解決,乃至開發疫苗,為了延續人類的生命,古代醫療工作者便采用了中草藥去解決問題,以延續人們的生命,火藥亦是其中一種,被稱為「煉丹家」的群體研究,後進入醫學界,網傳《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硝石被列為上品中的第六位,認為它能治20多種病。硫磺被列為中品藥的第三位,也能治10多種病。這樣人們對硝石和硫磺的研究就更為重視。雖然人們對硝石、硫磺、木炭的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制成火藥還是煉丹家的功勞。在我們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鞭炮」這種存在了幾千年的寶貝不應該被拋棄,它不僅蘊含著古代醫療工作者們的辛勤付出,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如同「火藥」是我們承認的中華民族四大發明之一,「鞭炮」是火藥最主要的載體,理應和鄒世冬先生研究的「五音養生」體系一樣得到重視和尊敬。
現代科技解讀「鞭炮」
現代科技研究表明,煙花鞭炮中硝酸鹽、硫磺鹽在氧化過程中所釋放氣態氮化物民,硫化物容易附著在氣溶膠上,利用氮化物、硫化物中所釋放的「頻譜波」將改變病毒(蛋白質CHON)的結構,產生「生化反應」和「生核反應」。「生化反應」:在氮化物、硫化物中所釋放的「頻譜波」的作用下,病毒(蛋白質CHON)的結構產生「生化反應」的分解反應,生成「水、二氧化碳、氮化物」,從而消除病毒。「生核反應」:在氮化物、硫化物中所釋放的「頻譜波」的作用下,病毒(蛋白質CHON)的結構產生「生核反應」的「核裂變反應」或「核聚變反應」。「核裂變反應」:將病毒(蛋白質CHON)結構中的氮(N)元素「核裂變」為碳(C)元素和氫(H)元素;將病毒(蛋白質CHON)結構中的氮(N)元素、核聚變、為鈣(Ca)元素。
在燃放鞭炮時,硝、硫磺、木炭以及裹挾的紙張或者竹子,在燃燒下產生大量煙霧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硫」,它與空氣中的水分可形成稀硫酸氣溶膠,形成非常有效的空氣消毒劑,這種酸性氣體能有效殺滅靠呼吸道傳染的細菌病毒,燃燒後形成草木灰散落大地,是良好的肥料,其實比我們現在使用的各類空氣消毒劑、敵敵畏、醋酸、84消毒液等化學制品更加綠色環保。
「集智生物」的科學家經研究認為,絕大部分病毒包括新冠病毒從構造上都分為兩部分:核酸+蛋白質,蛋白質供應核酸養分,通過滅活蛋白質,不論核酸(病毒)怎麼升級,都可以立刻斬斷核酸的養料供應,從而達到消殺的目的。
而全球的醫療工作者均認為,病毒在空氣中和人體中,受到外界的高溫時存活率較低。鞭炮恰恰是在燃燒爆炸時會產生高溫,並將空氣中接觸到的蛋白質毀滅,核酸(病毒)的結局可想而知。
網上一則新聞顯示:疫情期間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衛生防疫專家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還包括氣溶膠傳播氣溶膠(aerosol)由固體或液體小點分散並懸浮在氣體介質中形成的膠體分散體系,又稱氣體分散體系。其分散相為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其大小為0.001-0.1微米,分散介質為氣體。氣溶膠上的病毒,傳播區間更廣,危害區間更大,在大空間防治中用氣態化合物進行滅菌,與會專家提議,面對目前仍然肆虐的新冠疫情,可以嘗試沿用傳統的方式解決,即燃放煙花鞭炮。
春節放鞭炮,作為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的習俗歷史悠久,這種活動,可以給節日增添歡樂的氣氛,有人也認為放鞭炮釋放的煙塵,濺出的火星,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引起火災,一些烈性爆竹每年都會造成一些人員傷亡,因此鞭炮一度被禁止燃放。
但是因噎廢食亦不可取,面對比環境汙染給人類造成的危害更為嚴重的疫情,鞭炮中的「火藥」畢竟是「藥」,是治療空氣中的病毒的「藥」,是否可以考慮用合理的方法重啟這個「藥」,讓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再顯神威呢?
後續:在本文印刷之前獲悉,北京、河北等地部分地區突然解除了春節對鞭炮多年的「禁放」,民眾可以憑身份證件購買鞭炮燃放,這無疑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是仍需要在制指定的區域內燃放,稍顯「小氣」。筆者認為應該大面積燃放,甚至建議世界各地都放鞭炮,徹底對空氣「消毒」驅「疫」,讓世界感受到中國年味兒的內涵。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