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芷淵
抗疫整整一年。一年前的1月23日,武漢「封城」;一年後的這一天,特區政府「封區強檢」,採取香港抗疫以來最嚴厲的措施。
但不同之處在於,內地小區一宗確診,整個小區「封區」,強檢、排查,過了14天潛伏期才解封;香港呢?為的是強制檢測,封區時間不足48小時。
「封區」成效待提升
若封區14天以求個案「熔斷」清零,尚是個方案,但封區僅為強制檢測,問題就來了。一是錯過最佳時機;二是欠缺有效追蹤系統;三是細節安排仍有待優化。
圍封區域本身位於佐敦「指定強檢區域」內,更包含「核心強檢區域」全部範圍。換言之,區內大部分居民已接受檢測。而數據顯示,封區前三周,油尖旺區的確診個案,有72%患者未曾踏足圍封區域。反而在圍封區域外,確診個案越來越多,部分至今未被納入「指定檢測區域」。
其次是追蹤能力及成效。內地封區措施實施後,追蹤工作全以電子化處理。先不談香港還在沿用原始的追蹤方法,此次的圍封區內更有眾多「三無大廈」,劏房多,居住環境差,當局難以掌握居民人數。加上封區前,各方已紛紛「放風」,自消息走漏至落實間隔近20小時,部分居民早已撤離,難以追查。萬一已撤離的居民中有確診個案,後果可想而知。
當局在執行封區措施時,應多考慮細節安排。圍封區以基層為主,很多打工仔「手停口停」。有區內的地盤工人擔心,因封區被禁足而停工被扣工資。當局應考慮補貼方案,支援受影響居民,如為日薪制的基層人士提供一筆過津貼等。
另一方面,當局表示,受限區內九成監測點污水病毒檢測都呈陽性,住在相關大廈的居民怎麼辦?病毒本身有潛伏期,若居民被迫原址禁足,會否「無病變有病」?
幸而在派發物資及簡單食糧方面,當局反應尚算迅速,紀律部隊、民間團體和政黨配合得宜,現場有工作人員協調,也有熱線供居民求助。特區政府跨部門動員3,000人到場協助居民,其中逾千人來自警務處及入境處等五個紀律部隊,分別擔任警戒、聯絡、登記、追蹤及分發物資等工作。警務處和懲教署特別派出少數族裔職員,為區內的少數族裔居民提供協助,並為他們準備了穆斯林食物。也有警員協助菜檔檔主飼餵無人照顧的貓狗。
香港抗疫欠缺「戰時思維」
第四波疫情爆發至今已兩個多月,但當局似乎仍未擺脫常規工作的心態,儘管「外防輸入」開始漸見成效,但本地個案欲斷難斷,「內防擴散」措施無法落實到位,當局必須全面進入「戰時思維」,迅速統一指揮「隊形」,重整戰略,聯合各部門作戰,並再加大力度進行大規模檢測及人口排查,在禁足令的配合下全力進攻,截斷傳播鏈。
疫情危重,香港經濟民生都經不起再折騰了,願當局能看清全盤形勢,調整抗疫思維和戰略。「優異生」就在眼前,不會做功課,也請學學如何「抄」功課!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港區全國青聯委員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