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八達通公司擁有20多年「拍卡式」電子支付的經驗,理當可以在跨境數碼人民幣支付服務派上用場。(資料圖片)
內地第二批數碼人民幣試點城市,包括上海、海南、長沙、青島、大連及西安等,已開始籌備活動。去年正值深圳經濟特區開放40周年,該市成為首個大規模數碼人民幣的試點,深圳市政府以紅包方式,向5萬市民發放合共1,000萬元,鼓勵市民多以數碼人民幣消費。上海市於今年1月5日則以另類方式推行,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同仁醫院以「可視卡」形式,發行數碼人民幣錢包予醫生,讓他們在院內使用。
內地傳媒為事件作大肆宣傳,不過筆者認為,未免有點小題大做。以儲值卡形式作無現金支付根本毫無新意,全國皆是,同仁醫院的「可視卡」,與一般內地大學生使用的飯堂傳統儲值卡,在支付功能上大同小異。
滬醫院儲值卡 醫生數碼人幣錢包
所以,似乎傳媒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告知天下」,上海已成為數碼人民幣的第二批試點城市,而同仁醫院應用是落實計劃的第一炮。然而,以醫生專用的儲值卡消費作宣傳的標題,未能夠充分顯現數碼人民幣對上海普羅消費者的好處。
事實上,上述同仁醫院和大學飯堂所用的支付卡,都屬於儲值卡,兩者均利用拍卡支付,並以銀行轉帳方式自動充值。兩者的不同之處,是所儲存的人民幣形式,前者儲存的是數碼人民幣(亦是這次宣傳中本來的主角),後者則是實體人民幣。從消費者角度而言,過程中錢不過手,所以用什麽人民幣,理論上他們無必要知道。
筆者認為,上海市政府選擇以醫院場景作頭炮宣傳,效果未必太好。首先是應用只局限於醫院範圍,而深圳紅包發放則涉及全市;再者,受惠者局限於醫生,不包括留醫病人,而深圳的受惠用戶是全城市民。
以醫院作頭炮宣傳 效果似欠佳
由此看來,上海在推廣數碼人民幣方面,與深圳相比較為遜色。
不過,從管理角度,上海市政府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從小做起,新式支付卡在醫院操作,容易監管,減輕風險。從醫生用戶開始,也是較容易掌握,醫院可以數碼人民幣支付醫生部分工資,鼓勵他們多在院內消費,一舉兩得。然而,無論安排如何妥善,一般普羅大眾對醫院內部行政又怎會關心呢?
「可視卡」的特點,是它的可視化介面功能,在卡面上有個視框,用戶可以從中閱覽自己的戶口紀錄。其實這項技術並不創新,不少高級會所都採用它作為VIP會員卡,凸顯貴賓會籍地位,據悉可視卡的售價是普通卡的10倍,難怪同仁醫院只發給醫生使用。
院方曾經說過,「脫離手機的支付模式主要是為便於運用智能終端困難的人群使用數碼人民幣」,筆者認為這一點尤其重要。利用手機支付服務的先決條件,是用戶必須擁有一部智能電話,以及內地銀行戶口,兩者必須綁定。然而,對於不是長居內地的人士而言,例如香港居民及外國遊客,未必那麽容易滿足這些條件,從而構成「數碼鴻溝」的社會問題。
支付卡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以本港的八達通為例,遊客可以很容易從便利店購買,避免他們在港消費時受阻。盡管如此,八達通卡的這個優點,在過去幾年卻沒有人關注。
爭取大灣區 作數碼人幣試點
筆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向中央爭取成為數碼人民幣試點,特別是推行跨境支付。大灣區可以仿效上海市,採用支持「數碼共融」的支付卡做法,並且逐步落實計劃,例如以落馬洲河套區先行先試。港深兩市政府可以採用八達通作為數碼人民幣錢包,八達通公司擁有20多年「拍卡式」電子支付的經驗,其金融治理經驗也非常豐富,八達通卡理當可以在跨境數碼人民幣支付服務,派上用場。
「一卡兩地」存在的障礙,是「一國兩幣」的問題,為紓緩這問題,八達通與深圳通約10年前曾經合作,推出帶有兩個錢袋的「互通行」卡,可是市民的反應一般。筆者建議,兩市政府可以讓河套區成為獨立小區,區內不設現金,以數碼人民幣為通用貨幣,並以八達通為硬錢包。為進一步配合安排,於河套區上班人士均以數碼人民幣發工資,以及只可以透過「八達通」卡消費。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前會長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