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子倫
在第四波疫情的衝擊下,2020年10至12月的失業率創16年來新高,升至6.6%。「保就業計劃」已經結束,在農曆新年過後相信會出現結業和裁員潮。香港經濟環境差是不爭的事實,短期內難以逆轉,可是筆者認為特區政府有三項工作可以考慮落實,讓香港經濟在中期可以盡快重啟。
首先,特區政府應設法令染疫人數「清零」,加快粵港通關。近月,香港每天仍出現數十單個案,走勢反复。事實證明,現行的防疫措施效果有限,特區政府應盡快公佈疫苗接種計劃詳情,並在疫苗抵港後立即開展接種工作。倘若接種計劃是採取自願性質,有很大機會出現類似西方國家接種人數低下的情況。為了確保市民健康及縮短疫情對經濟的傷害,特區政府可能需要推行禁足令及強制接種疫苗。不過,特區政府必須撥出預算,補貼因禁足而失去薪酬的市民,減少他們的經濟負擔。只有盡快令粵港通關,香港經濟才有機會快速恢復。
其次,協助企業數碼轉型,減少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最近有消息指特區政府正研究商場提早關門,這樣將會進一步打擊零售業的生意。筆者早前曾經建議優化「遙距營商計畫」(D-Biz),集中社會資源建構「線上綜合平台」,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商戶,提供線上產品銷售及宣傳,讓它們以較少資源實現數碼轉型,使各行各業產生協同效應,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新氣象。要是特區政府能提供預算,以公私型合作(PPP)的模式推動這項計劃,相信能有效「保企業」,繼而達致「保就業」。
最後,協助市民職業轉型,為他們提供工作出路。新冠疫情加速了網絡化的進程,部分工種,例如銀行櫃員、售貨員等,將會逐漸由線下為主轉移到線上。現時,政府提供的再培訓課程都是聚焦於學歷較低的人士,可是學歷較高的人士也有轉型的需要。特區政府可以考慮預留開支為他們提供科技相關的培訓,讓香港科技專才得以增加,促進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
第四波疫情尚未完結,市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倘若特區政府加快推出疫苗接種計劃,實現粵港通關,並協助企業數碼轉型及市民職業轉型,讓市民看到希望,經濟才能於不久將來再次起飛。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雲浮市青聯委員、中華文化傳承交流聯合會政策研究主任
編輯: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