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秉堅
近日有機構發佈有關貧富差距的相關研究,顯示富人在財富管理上短短9個月便能夠填補在疫情中的損失,然而基層則需要超過20年的時間才能回復在疫前水準。這個數十倍的差距不能忽視,若政府不妥善管理好市民對財富變化的期望,將會影響到市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令政府施政舉步維艱。
特區政府就貧窮問題成立扶貧委員會,檢視現行政策和探討新措施,以達至防貧及扶貧的目的,促進社會向上流動及為有特別需要的群組提供支援,並就扶貧議題進行研究及專題分析,以協助制定相關政策及措施。委員會最為人熟悉的一項工作是監督關愛基金運作,進行補漏拾遺,以應對貧窮問題。
在經歷12個月的抗疫,對本港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飲食、航空、旅遊業更是重災區,從業員失業、轉行的例子多不勝數。特區政府接納專家意見,制定「限聚令」、禁止晚市堂食、關閉部分場所等防疫措施,社會大眾是理解的。
然而,因抗疫措施衍生的經濟問題,則需要政府及時和積極回應社會訴求,在恒常的政策機制未能彈性處理時,應該善用關愛基金的能動性讓市民在經濟寒冬下尚能過一個溫暖的農曆新年。
筆者認為,現在的社會問題關鍵並不在於什麼時候「派錢」和金額,而是在於什麼時候可以回復依靠自身努力來賺錢。香港市民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是代表市民即使面對逆境挫折,仍會掙扎求存、自力更生,絕不會貪圖不勞而獲。
特區政府未來數個月將會展開疫苗接種計劃,政府亦要同時規劃好扶助企業複甦的政策,因為這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根本。筆者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眼見不少家庭經濟支柱失業或遭到減薪,不少家庭主婦為了家庭收入而積極投入清潔行業,以賺取收入來繳交㓥房租金和基本生活開支;更有專業運動教練因疫情未能開班,現已轉行做辦公室清潔工作,目的也只是為了生計。這些故事的主角也不是只希望領取政府和慈善機構的接濟,他們需要的是用自己雙手來謀生。
政府是一部龐大的機器,運作成熟的系統既穩定,又能因應社會發展需求而調節。在抗疫的一年間,筆者有感政府是在努力應對疫情,把疫情對香港的影響降到最低,故希望市民在未來政府的有限度封區的工作上予以包容和配合,目標及早「清零」,使香港可以恢復正常軌道。同時,也期望政府可以及早規劃扶助企業的專案和計劃,以發展經濟來解決貧窮問題。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註冊社工、香港菁英會副主席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