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夜再黑,再漫長,但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你一定會遇到一個願意一直為你點燈的人,他只是個普通人,或許是一無所有,但他會把自己所有的光都留給你,驅散你生活中的黑暗。”江迅新著《在黑夜點燈——香港這一年:不能忘卻的他和她》記錄了在“修例風波”那一段風雨如晦的日子裡,反抗“黑暴”的六位“點燈人”的故事,這些時代的“點燈人”在黑夜中照亮了歷史的真相。
文|本刊記者 高峰
江迅(右)與“光頭警長”劉澤基合影
江迅寫作《在黑夜點燈》的緣起,要回溯到《亞洲周刊》2020年第2期的封面故事。這一期周刊封面大標題“2019風雲人物:香港警察”,在“修例風波”激進敏感的社會氛圍中顯得尤其醒目。“香港警察是2019年最被扭曲、最被辱罵的群體,也是最被仰賴、最被敬重的群體。在關鍵時刻,忍辱負重的香港警察守護著香港的法治。他們是香港社會的‘定海神針’,是香港市民福祉的‘守護天使’。”正是為了表達這一主題,周刊副總編輯江迅親自操刀,寫下了16,000字的長篇封面故事。
孰料,當期周刊甫一出版,江迅的“朋友圈”很快引發震動。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前總編輯顏純鉤在個人臉書發表《與邱立本、江迅絕交書》,翌日,江迅一位20多年的台灣女性朋友也私底下微信他“我想我們以後還是別見面了”。因為讚譽香港警察,四、五位朋友陸續與他“絕交”。“我不解,我傷心,春節期間我都不敢主動與朋友聯絡,我不想知道又少了哪一位朋友。”江迅回憶當時的情形,“不過,我絕不後悔。我撐警,因而失去了一些朋友;我撐警,又有更多的朋友走近身邊。我的心目中,世界一經打開,便收不起來了:香港警察的世界。”這種情緒在他心中越積越濃,一種強烈的表達慾望需要尋找宣洩的渠道。
最後,他選擇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表達這種強烈的情感——他奔波第一線,採訪了“修例風波”中六位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反“黑暴”英雄,包括“十四億人茶餐廳”老闆娘李凱瑚、堅持清潔社區的高松傑、以視頻傳遞愛國愛港之情的冼國林、蹈鋒飲血的何君堯、“光頭警長”劉澤基、“陀槍”男人林志偉,寫下他們的人生故事、成長歷程,寫下他們的所思所想、敢作敢為,大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之意,更是“見微知著”,以個體的悲歡故事,記錄香港的歷史風雲。
“十四億人茶餐廳”墻上貼滿了撐警標語
“宏大敘事有必要,但有時很難把個體命運展開來。”作為出版方,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編輯毛永波看重的正是《在黑夜點燈》中那些平凡個體的堅守與勇氣,甚至是困境與無奈,“這些鮮活、立體、樸實的人,有血有肉,更打動人,也給讀者帶來更多想象空間。”這恰恰也是江迅所要表達的:“每一株小草,都是一种美的感召,都孕育着香港春天的希望。”
“這部書不是新聞報道,
而是紀實文學”
記者:這本書採訪的六位人士,您是如何選取的,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江迅:為什麼選擇這六位,我想他們的感人故事表明我沒有選錯。除了警察外,還有茶餐廳女老闆,有立法會議員,有青年義工,有視頻“網紅”……其實我還想選更多的,比如,在鎮暴行動中被暴徒割傷頸部的香港警隊衝鋒隊警長阿力,我在警察體育遊樂會採訪了他;將軍澳警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助理馮雪蕙,我在西九龍機動部隊行動基地採訪了她。在書中,出於字數的考慮,我只是簡要提到他們,以後有機會再撰寫他們的故事。
2019年11月10日,何君堯遇刺出院後首度現身屯門美樂花園選區内為區選擺街站拉票(圖:北京日報)
其實,像書中李凱瑚那樣的撐警“藍店”老闆還有不少,譬如大埔馳名小食店“友口馥”老闆娘王莉莉,也是“靈魂在高處”的香港人。還有深水埗西九龍中心“空姐牛肉飯”的老闆郭德英,有位於西環的口水雞專門店老闆張太,有在太子花園街開設水餃店的王老闆……我最初還想採訪伍淑清,她是我多年前採訪過的朋友。美心(即美心食品)是“修例風波”中被“裝修”的代表。美心由伍舜德及伍沾德兩兄弟在上世紀創辦,2019年8月25日,中央電視台播出對伍沾德長女伍淑清的訪問,當時她只告誡年輕人眼光要開闊,不要被外部勢力蠱惑,言論尚未惹火,大眾亦未將她與美心直接扯上關係,但開學後形勢急轉直下。9月10日,伍淑清出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發表了“一小撮示威者不代表750萬港人”的言論。對此,年輕示威者發起“伍淑清及何超瓊不代表香港市民”活動。伍淑清其實不是美心員工也不是管理層,卻令美心店面一再被暴徒“裝修”。我打電話給伍淑清,希望採寫她的故事,她抱憾作了解釋,擔心會對家族的生意帶來進一步衝擊,希望我理解。
記者:通過對這六位“點燈人”的記錄,您要表達的是什麼,您期待會有什麼影響?
江迅:我在書中寫高松傑的故事時,引用了他的一段話。他對我說,“不管是當義工,還是參政,我只是小小人物,只是香港這片土地上的一株小草。”我想,每一株小草,都是一種美的感召,都孕育著香港春天的希望。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正是這種感召。
我當記者46年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也近40年了,不論是記者也好,是紀實文學作家也好,都是一個歷史的記錄者,是一個時代的記錄者。這部書不是新聞報道,而是紀實文學。我要讓讀者更多感觸到文學性。採寫人物時,我力求多講故事,追求細節。採,講究深入,像礦工一樣,再掘進中採到高品位的礦石。寫,講究文采,將得來不易的礦石提煉加工成精良產品。在急遽變化的當今時代,人們更希望從歷史的追憶中尋找文化的延續、身份的認同和精神的傳承。
“香港不能成為國家安全的缺口”
記者:當前,“修例風波”暫告一個段落,您怎麼看香港社會的發展態勢?
江迅:這一段時間,恐怕是相信美式民主的人最困惑的日子,美國國會被一群暴民佔領,所謂“政變”背後的核心原因,是美國制度面臨重大挑戰。這是過去多少香港人想都不會想到的事,如今卻出現在標榜制度優越的美國,能不令唯美國是瞻的一些香港人尷尬?有學者說,或許這是美國民主神話的破滅,給中國制度自信反而打了一劑強心針。昨日香港,今日美國。人們聚焦美國,也聚焦香港。另一方面,中國這些年來的制度自信明顯增強,這種發展值得有心的香港人審視。中國在一個個事件中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從實踐中摸索前行,所以中國在應對事務上比許多人想像的更為務實。香港一些政客,恐怕更多是一種無法正視現實的鴕鳥心態。“如實”看待中國的制度自信,恐怕是必須踏出的第一步。內地40多年的改革開放就是一種對現實的正視,你不正視現實就會被現實淘汰。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香港人要正視的一個重要現實就是香港國安法的頒布實施。
記者:香港國安法的頒布實施給香港社會帶來哪些變化?
江迅:當下,香港正處於“由亂向治”的關鍵時刻。一些人組織策劃實施所謂“35+”、“初選”和“攬炒十步曲”。對此,在香港實施“有牙老虎”的國安法,是為了依法防範、制止和懲治極少數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日前,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接受我獨家專訪時透露,香港國安法生效以來,拿生效前後5個月的拘捕數據作比較,會發現因群眾聚集而引起破壞性案件被捕人數下降了50%,那些很活躍、明目張膽的“港獨”和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也停下來了。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香港商務印書館在2020年最後的日子,出版了我創作的11萬字紀實文學《在黑夜點燈》。
記者:“修例風波”令香港社會對國家安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您如何看待國家安全與香港繁榮穩定的關係?
江迅:跨入新的一年,中央政法工作要抓好“十件要事”,其中第四條是:堅決捍衛國家政治安全。嚴密防範打擊敵對勢力滲透顛覆破壞活動,推進香港國安法實施,鞏固反恐怖反分裂鬥爭成果,系統防控網絡安全風險,築起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銅牆鐵壁。這是今年1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開的一年一度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披露的信息。日前,中共中央印發《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是中國第一次以五年規劃的形式提出法治建設綱要。這一規劃提到“防範和反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澳門事務,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這一表述體現了中央在香港事務上的針對性與政策延續性,香港不能成為國家安全的缺口,這不僅關乎國家安全的維護,也關乎香港自身的繁榮穩定。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2月號
監製:連振海
編輯:哈元源、莫潔瑩
校對: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