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紀謙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希望鼓勵更多香港企業進駐及青少年到大灣區發展。
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各方都在商討如何促進不同行業發展的措施,而中央政府於2019年先後推出了大灣區建設的《8項政策措施》及《16項政策措施》,在不同範疇爭取更多的學習、補貼、工作及生活的機會及便利。而在香港有6個功能上,政府整合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香港在商業市場上的地位。
首先站在人才發展方面,香港擁有世界級數的教育學府,也有中西文化的教育理念,也能夠靈活運用兩文三語再加上大部分本地人都具有國際的視野,因此可以吸引海外學生來港學習或發展。香港自身競爭力可以加強培訓人才的多元化發展培養本地學生多方面的興趣、為香港青年學習中國文化,促進兩地年輕人交流,為他們提供更多內地實習、創業和工作的機會,亦可鼓勵更多跨地域的創科交流,這樣可以培養更多高新領域發展的人才,對將來的發展提高競爭力。另一面由於香港現時的配套都未能滿足所有海外人才,如要留住外來的人才,一定要提高香港各方面的生活配套,例如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支助。
而近日,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希望鼓勵更多香港企業進駐及青少年到大灣區發展,讓香港人有更多的機遇到一個有7000萬人口的大灣區實現夢想,如欲申請該計劃,必須為香港居民,可合法在港受僱工作,並持有在2019至2021年由香港或香港以外的院校頒授的學士或以上學位。勞工處聯同創新及科技局已就計劃成立秘書處,負責處理企業申請和發放津貼。計劃即日起接受企業登記職位空缺,津貼名額按秘書處收到企業發送的《津貼初步申請及住宿安排申報表》先後次序分配,先到先得。根據資料來源勞工處聯及創新及科技局的資料顯示,計劃要點須知如下:
1) 計劃由香港特區政府推行,為大學畢業生提供2000個職位,當中有約700個專為創科職位而設,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為2019至2021年的大學本科或以上畢業生創造就業機會。
2) 參與計劃的畢業生須以僱員的身份受僱,並獲得不低於1.8萬港元的月薪,企業可就每名畢業生向秘書處申領每月1萬港元的津貼,為期最長18個月,或到2023年第一季止,以較早者為準。
3) 機構須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包括駐港的內地企業);機構須持有有效的香港商業登記證或其他認可的註冊證明,以及在內地工商登記管理機關登記、持有有效營業管業執照,或其他有效登記證。
4) 機構提供的非創科職位,須長時間派駐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創科職位則應派駐畢業生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參與創科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時間各佔約6至12個月。
5) 僱員須於2021年8月31日或之前入職。
6) 機構的有關職位,如果已經在「防疫抗疫基金」的創造職位計劃下獲得資助,則不可在本計劃重複申領津貼。
7) 本計劃鼓勵機構為畢業生提供在職培訓,讓畢業生獲得裨益。有關培訓只可在僱用期內進行,機構不可要求畢業生付費接受公司培訓。
其次是可以透過在內地或粵港澳之間的交流,可以從中優勢達到互補的作用和發現新的商機,有不少人認為香港的初創企業市場太局限在香港本地,未能將香港獨有的研究及看法帶到其他地方擴展業務,因此初創企業的發展可以於大灣區發展,相信過會是一個非常十分好的機遇。另外,由於香港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利於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及航空運輸業的發展,所以香港是内地與世界各地的橋樑,是許多本地和國際人才的集中地,透過人才的互通可以令兩地的人才進行交流,在香港的企業家和青年人可以於內地擴展事業,也有助其他大灣區城市走向開放的方向發展,鞏固了城市在國際商業的重要地位,幫助內地於投資及資金流動方面能夠加快開放的速度。
政府也要積極提高政策推利的執行速度,鼓勵更多機構於香港營造一個創新的環境,刺激香港人與內地發展。香港可以參考中央政府的方法,找一個行業設為試點,例如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等城市試行做法是否可行,可行的話則能夠制定為政策,可以為香港發掘更多與企業家合作的機會,引導香港市場和公司的發展。除了有效地推行政策外,讓可以新增一個評分機制,根據分數給予有需要企業相應的援助資金,這樣就更有效地鼓勵香港企業創新。
總括而言,香港擁有國際商業樞鈕的地位優勢,如果可以優化以上幾點,吸納更多人才,就能夠再增強香港的結構,也可以為了與大灣區互相幫助和發展,達到兩贏的效果。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化交流總會常務副主席暨香港菁英會副秘書長
來源: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