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抑鬱症」和「抑鬱情緒」?
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在全球範圍,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精神疾病負擔已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突出問題。
抑鬱症,不是「想不開」
一提到抑鬱症,很多人會把它這種病當成脆弱、矯情、想不開,甚至還有人說,就是因為太閑,想太多。但事實並非如此。抑鬱症就是一種疾病,而且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更嚴重。
如何區分抑鬱症和抑鬱情緒
抑鬱症一般的表現有以下8點:
1.情緒低落 顯著而持久的抑鬱、沮喪,易哭泣,愉快感缺乏,典型有晨重暮輕的節律(早晨情緒更低落,傍晚有所減輕),少數患者表現為面帶微笑、內心痛苦。
2.興趣減退 做事提不起興趣,沒幹勁,缺乏動力。
3.精力下降 整天無精打采,即使沒做什麼事,仍覺體力不支。
4.思維障礙 思考問題和聯想困難,反應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自覺記憶力下降。
5.自我評價低 自卑、自責,認為自己無用、無價值,甚至是他人的累贅。
6.消極輕生 感到悲觀絕望、生不如死,伴自傷、自殺行為。
7.行動遲緩或激越 動作緩慢,回避社交,經常臥床、閉門不出;嚴重時不吃不喝、不語不動,或表現為煩躁、坐立不安。
8.軀體症狀 睡眠障礙,入睡困難、早醒、眠淺易醒;食之無味、食欲下降、體重下降,也有表現食欲增強、暴飲暴食、體重增加;性欲下降。
如果以上的症狀都有,那是不是抑鬱了?
不一定。正常的精神活動遵循個性穩定性、客觀現實性、社會性及情緒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如果你只是目前遇到了重大生活事件、情緒即使負面但也能控制,那可能是正常的情緒波動而不是病態的。
還要從兩個方面比較分析:
• 縱向比較:判斷當前的情緒反應與過去的一貫表現是否具有穩定性;
• 橫向比較:判斷當前的情緒反應是否與條件類似的大多數人相一致。
如果一個性格開朗外向、樂觀健談的人,無緣無故變得孤僻少語、悲觀消極,而其抑鬱情緒無法用成長經歷或重大生活事件去解釋,且采用自傷的行為來宣泄情緒或獲取快感,就應考慮為病態。
此外,有兩種類型的抑鬱症患者尤其值得注意。
季節性抑鬱
即季節性情感障礙,抑鬱症狀反複發生於某個季節,秋冬季發作時伴有食欲增強、體重增加、貪睡等不典型抑鬱特征,而春夏之交症狀完全緩解,也有部分患者會在夏季轉為躁狂發作,成為季節性雙相情感障礙。
微笑型抑鬱症
這類患者壓抑內心痛苦,談話時面帶微笑,即「人前歡笑,人後流淚」,以「微笑」為偽裝,而內心已跌到萬丈深淵,自殺危險性極高。
當出現這些症狀,不要覺得慢慢會好,忍忍就能過去,應趕緊就診、規範治療才能走出陰霾。
抑鬱症同樣需要看醫生
真正患抑鬱症的人很難自己走出來,必須要及時就診。但確診抑鬱症後,患者也不要過度緊張。
抑鬱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遺傳因素、生理因素、社會環境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等。
抑鬱症必須由精神科醫生診斷,臨床症狀上要在認知、情緒、意志行為這三方面表現都低。比如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不足、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自責等,且持續時間超過兩周,還要排除其他藥物和疾病的影響。
目前抑鬱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配合物理治療或心理咨詢,最好是精神科醫生的藥物治療和心理醫生的心理疏導相配合。
親友抑鬱了,我們能做什麼?
抑鬱症患者的家人、朋友本應是他們最有力的幫助者,但因為缺乏正確的方法,可能會使他們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
比如不理解,跟抑鬱症患者說:「你的地位和收入都很好,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對他表現出不耐煩:「這點小事兒算什麼?」或者想當然地建議:「出去旅遊散散心,見見朋友就好啦。」這些勸解常常無效,或者適得其反。
抑鬱症患者的狀態如驚弓之鳥,痛苦煎熬又無力自拔。因為思維慣性,加上諱疾忌醫,把自己困在陷阱裡。除了專業及時的治療外,朋友和家人要做理性的救助,不要急於求成。
比如耐心傾聽,讓患者說出心裏話,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讓患者感同身受。在說話策略上,不談消極的事,轉為積極話題,比如快樂的經歷、談論親朋好友,讓患者找到價值感,找到希望。在肢體上的接觸,可握住患者的手,安撫他,讓他感到不被嫌棄。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0年冬季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