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漢權
近代中國歷史中,列強侵略我國、瓜分中國國土是極其苦痛的篇章。大英帝國伴隨殖民主義者,藉著1842年《南京條約》、1860年《北京條約》,以及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三條不平等條約,以竊據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管治香港超過一百五十年。
中英兩國經談後就香港前途問題達成共識,並且簽署《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採用鄧小平先生以睿識灼見構思的「一國兩制」,聯同基本法,保障香港的穩定繁榮。
歷史來去,「一國兩制」以創造性的思維,在主權回歸的大前提下,既保證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獨特地位,亦讓原有文化、經濟留有多元發展的空間,開拓多元多贏的局面。
然而,回歸至今逾二十三年的事實證明,外部勢力從未尊重香港踐行「一國兩制」,更是不甘雌伏,不斷製造事端。英國早前單方面改變BNO性質,讓BNO持有人及家屬可申請入籍英國,盡現狼相。而一些企圖多攬選票的政黨政客又是從混亂中作動,而部分慣於香港生活方式的市民,連同小部分公務員,對「一國」亦漸趨輕視,總匯合流,使得「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的自由愈大,對國家主權就愈不尊重。
以學生為本回歸初心
十年前的通識教育科的制訂,舉目無「一國」,為香港學生製造愈來愈深的國民身份認同危機。通識科目標如高舉批判能力、提倡超越事實、不設教科書等舉措,使得該科日趨濃濃的政治化,又提倡一正一反似是而非的思考定論,結果是西方國家發展就是「正」,中國任何的政策落實都是「反」!
擺事實,講道理,說感受。2012年的「反國教風波」、2014年為期79天的非法「佔中」、2016年春節的旺角暴亂,乃至觸目驚心的「修例風波」,能說與香港的教育無關嗎?又與講求事事批判,民族與國家認同也要正反論述的通識教育無關嗎?
如今,教育局終於認真面對問題,以果敢的、負責的專業態度,改革內容臃腫,漠視正面認識國家的通識教育科,由六大單元刪減成三個主題,即「‘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以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筆者認為,這是從學生學習為本,以回應「一國兩制」的轉捩點。內地與香港是血濃於水、血脈相連,新的學科設立,鑄造香港、國家、世界一體。
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表示:「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顯然,這是中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特別再一提的是,香港學生的學習,如不通往認識國家發展之路,逆向而行的話,將是死路一條,不是嗎?教學專業工作者,不無責任嗎?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