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錦輝
世界各地正積極發展「智慧城市」,愛沙尼亞是成功的典範,譽滿全球。香港也非常進取,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提出「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六個發展範疇,並具體提出130多項措施,當中包括約70項現時仍在落實或正持續進行、2017年底《藍圖1.0》所推出的措施。雖然政府在努力,但香港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進度,與廣州及深圳比較的確較為落後,特別在「智慧經濟」範疇尤其顯著,例如移動支付在穗、深已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踏入2021年「新冠疫情」未見緩和跡象,在迫切情況下,政府未來工作主要集中在抗疫防疫是意料中事,但香港「智慧城市」建設恐怕又會被拖延。在缺少時間的限制之下,筆者建議政府先聚焦解決一些內地的「短板」。
政府宜聚焦解決內地「短板」
「智慧經濟」利用創新及科技來促進城市的經濟活動,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推行商務個人化,提升效率,推高銷售;利用「物聯網」減輕工商業的消耗,優化生產和服務;利用「車聯網」減少道路堵塞,優化物流等。這些設施有效地推動工商界開源節流,企業從中獲利不淺。有美國經濟報告指出,「智慧城市」每年可以帶動全球5%經濟增長,10年後總額可達20萬億美元。然而,業界往往只顧報喜而甚少報憂,「智慧城市」經濟發展可觀是事實,但同時亦會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例如筆者的內地博士生於去年聖誕節長假期間,在宿舍中收到一個內地公安電話(來電顯示86110),說他在北京的銀行賬戶被人盜用,要求他立即轉幾萬元人民幣到內地某戶口,才能解決這問題。由於對方知道他的電話、內地身份證及內地銀行戶口等號碼,該學生差點信以為真。當然這明顯是一宗電話騙局,幸好學生即時聯絡筆者,最後報了案,事件才沒有進一步發酵。眾所周知,類似電話騙局在香港經常發生,這案例只屬冰山一角,不過這次發生在自己的學生身上,筆者感覺特別深刻。這些事件的弔詭之處在於,為什麼對方知道受害者在內地的個人資料呢?估計這是因為內地的數碼經濟非常蓬勃,內地商人常以鼓其如簧之舌利誘用戶,慫恿他人登記成為該公司的會員,過程中用戶不知情地暴露了自己的個人資料。由於內地訊息監管不嚴,這些資料很容易落在匪徒手裏。
發展「以人為本」 港法律擁優勢
筆者從內地網上視頻得悉一位老翁去年春運欲買火車票回鄉過年,但由於他沒有移動支付裝置而被拒,他即場痛哭,場景可憐。雖然他是個不懂科技的長者,但是否代表他連買車票的權利也可被如此剝削呢?
幾年前筆者訪京,有一晚在滂沱大雨中站立街頭,由於當時筆者所使用的手機沒有安裝任何「呼車」的應用軟件程式,所以無法找到的士,最後唯有冒着大雨徒步回酒店。雖然筆者是遊客,但也是否應該同其他人一樣享有自由呼車、自由出行的權利呢?
上述案例反映儘管內地數碼經濟發達,但運作上仍然存在不少盲點。「智慧城市」發展是以人為本為前提,外界不應該單是以「錢」來衡量其效能。實際上,城市安全包括保障個人私隱、縮小數碼鴻溝、防止數碼歧視等方面的重要性,與經濟發展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與內地城市相比,筆者認為香港在這方面大有優勢,政府可以發揮香港法律之長處,推行「城市大腦」數據治理,打造香港這「智慧城市」成為大灣區內的「國際安全之都」,吸引跨國企業以香港為基地,進軍大灣區大展鴻圖。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榮譽會長
來源: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