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兩會前瞻】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充分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日期: 2021-02-27 來源:紫荊
字號:


規則和機制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很重要,歐盟在這兩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參考。圖為港珠澳大橋(圖:新華社)


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

比照歐盟推動粵港澳規則銜接先行先試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我認為,規則和機制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很重要,歐盟在這兩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參考。對標歐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的重要手段,尤其對於作為改革標杆的前海,更應當是主要的努力方向。


歐盟近30個國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實現了不同主權國家之間貨物、服務、人員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達到世界上區域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最高水平。我們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之間,反而在這些方面並不互通。我們可以學習借鑒歐盟融合的經驗,加快對接、融合的速度。歐盟融合的經驗是由點到面、先易後難、從具體實踐到法律制度,通過大量的容錯試驗和不斷完善,最終建立了成熟發達的共同市場。因此,建議大灣區可先從港深規則對接先行先試,便利兩地人流、資金流,降低兩地稅差,以及進一步放開專業人士資格互認。


香港與深圳前海可以在中央批准下於金融領域建立兩地協同機制,允許資金在更大的範圍內雙向流通,同時支持金融人才和信息在兩地自由流動。香港的研發能力很強,但要落地深圳或者大灣區其它城市,沒有自由的資金往來,又怎麽能很好創業?中央要求港深合作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創科最重要就是人才,而且不單單是香港和內地的人才。香港之所以是國際城市,就是因為全球的金融、科技精英都能匯聚到香港,但香港與粵澳間的科研人員自由流動、科研經費跨境使用、科研設備和實驗用品順暢流通等,仍有不少阻礙。為此,宜進一步放寬在前海工作的海外和香港創科專業人員申請綠卡甚至永久居留的條件,讓他們可享各項福利和快速通關等優惠,促進區內科研人才流動。同時,前海可全面推動“港人港稅”,放寬在前海工作的港人居住不得超過183天才免徵內地個人所得稅的規定,鼓勵香港年輕人在前海及深圳工作和生活。


對於進一步放開專業人士資格互認,可考慮以前海為試點,讓香港與深圳直接互認專業資格,沒有額外的執業限制。例如,我在香港做醫生、律師、會計師,到深圳後還可不可以執業呢?前海可探討在CEPA框架下,只要證實有關人士在香港已經取得專業認可資格及相關工作經驗,即可發放“認定專業人士”資格,容許在前海開設事務所,服務範圍覆蓋深圳。中央政府可授權深圳自行設計只適用於深圳的專業資格認可程序,考核內容無需重複考核相關專業知識,只針對當地法規的應用問題便可。


對於香港醫生在香港開的藥物、用的醫療設備,到深圳後是否可以繼續用?香港科研人才在深圳進行科研合作的香港科研儀器,是否可以統一免徵進口稅?這些都可以和歐盟的規則對照,歐盟近30個國家之間都可以暢通無阻,我們也可以嘗試從深圳開始、從大灣區開始,提供一個範圍,在這些區域內全部可以自由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經驗還可以進一步在其他區域推廣。當前,區域經濟已成為我國提振經濟的重要戰略,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都因此獲得較快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建設亦應急起直追,以早日形成我國南北兩大灣區加上長三角經濟帶的戰略布局。環渤海發展要向珠三角學習,宜成立高層次智庫和商會,以行業和民間團體、文化等軟因素,來跨越地域約束和行政區隔,自下而上,積累變量。在今年全國兩會後,我計劃借鑒“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的經驗,在天津成立一個“環渤海企業家聯盟”,以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力量、智慧和積極性,助推環渤海經濟圈的建設。


“環渤海企業家聯盟”選擇在天津成立,希望得到天津市、遼寧省、山東省政府支持。聯盟由香港企業牽頭,將各地的工商聯成員團結到一起,之後舉辦成立儀式、論壇等,將來大家可以討論如何一起投資合作、如何開拓日韓市場、如何服務京津冀和雄安新區發展等。在環渤海經濟圈組建這樣一個工商界團體,無論是對內打破區域局限,還是對外突破美西方國家對華封鎖,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都是一種政府能量外的重要輔助。

 

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

疫情下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合作


2月19日,第一批新冠疫苗順利運抵香港(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活力最強及最開放的區域之一。大灣區的地面基建極具優越性,設有高鐵、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交通四通八達,完全可做到區內的即日往來。再結合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5G、“互聯網+”等科技,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有機會成為世界最領先的灣區。政策亦非常支持港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局,鼓勵港資機構在區內開辦民營醫院,通過優勢互補,推動內地與香港在醫療上的協同發展。已落地的有關政策包括:港人免試行醫、港人港稅、酌情用藥、推行跨境使用香港老人醫療券和促成香港兩所大學在區內開辦醫學院等。雖然這些政策有效促進了香港與內地醫療資源的融合,但仍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加上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打擊下,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合作還面臨著一些挑戰和障礙。為推動香港醫療在區內的長遠發展,建議可從以下幾個角度提供政策支持:


一、推行醫生註冊“一證通”。由於內地與香港的醫生資格註冊體系不同,香港醫生如需在內地不同醫療機構行醫,即使是在同一醫療集團下的不同醫院,亦需要重複辦理註冊手續。為擴充香港醫生在內地的執業範圍,希望大灣區可簡化香港醫生的註冊程序,推行區內“一證通”,在醫院認可的前提下,允許註冊醫生在大灣區內自由執業。


二、醫院選址是關鍵。民營醫院的選址一般需考慮到交通、物業大小和位置、附近居民人數、租金等重要因素。然而,在內地尋求合適且面積足够的物業開辦民營醫院極為困難,加上租金昂貴、成本高企,如醫院最終落成在人流稀少的地方,將難以生存。建議在政策上作出支持,如協助尋找適當的地方、提供租金補貼等,扶持香港民營醫院在區內的發展。


三、“疫苗護照免隔離”。香港目前仍屬疫情的中低風險地區,估計在短期內疫情難以完全受控“清零”。在疫情下,如須隔離,香港的醫護人員將難以進入大灣區其他城市工作。建議探討“疫苗護照免隔離”的可行性,多管齊下,除接種疫苗外,還要確保人體內的抗體量達標、離開香港前及進入內地後須接受多次核酸檢測、實施醫學監測及行程追踪等,把疫情對大灣區醫療合作的影響減至最低。


四、大灣區防疫的互聯互通。疫情是一場持久戰,大灣區內各城市經濟聯繫緊密,唇齒相依,難以獨善其身。在交通發達及“一小時生活圈”的背景下,如有個別城市疫情失控,將有可能危及到大灣區內其他城市,造成連鎖反應。大灣區主張融合發展,如要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自由流動,必須從區內公共衛生防疫的教育、預防、核酸檢測、接種疫苗等各方面聯手合作、多管集下,才有望早日實現大灣區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仍能互聯互通。

 

全國人大代表陳亨利:

香港助力外循環“併船出海”

與“一帶一路”、東盟國家接軌


“十四五”規劃下,國家正加快建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香港可發揮自身與國際接軌的豐富經驗,香港與內地企業合力將“中國產品”、“中國品牌”推向國際,尤其是“一帶一路”、東盟國家,為港企創出新商機,為內地企業開拓更大的市場。


中國正由傳統代工生產(OEM),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家電、汽車等國產品牌漸漸在世界崛起,且性價比高。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自主品牌商品出口2.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2%。可以預見,“中國產品”、“中國品牌”於全球消費者心目中,逐步成為優質產品的代名詞,與歐美日韓品牌並駕齊驅。


香港企業擁有廣闊海外商業網絡和海外運營經驗優勢,與“外循環”的國際市場有緊密聯繫。建議加強香港與內地企業對接“併船出海”,這將有利於“中國品牌”走出去,不少內地企業對此有興趣。如果內地企業以“借船出海”收購海外品牌的方式走向國際舞台,香港更有大量專業水平高和具備國際視野的專業人才,在會計、金融、法律和諮詢等方面,協助內地企業進行籌資融資、業務開拓、稅務籌劃和風險管理等。在“一帶一路”、東盟國家,尤其有市場機遇。


去年底,東盟十國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15個成員國共同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RCEP的貿易額和人口均佔全球約三分一,是世界最大的自貿區。毋庸置疑,亞洲將成為最重要的國際貿易板塊,區內的人流貨流必將大大增長。今年1月發表的DHL香港空運貿易領先指數(DTI)顯示,三分之二的本港空運用家同意,香港加入RCEP可為其業務帶來益處。對於特區政府早前表達加入RCEP意願,商務部亦表明積極支持,香港各界對此感到十分鼓舞,希望國家加快推動進程。


國家制定出台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通關、稅收、支付、海外倉建設等環節,香港亦可發揮積極作用。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亞太航班網絡非常完善,香港國際機場將入股珠海機場,這都有利於香港發展成為電子商務貨運中心。建議把香港納入海外倉網絡之中,重點輻射“一帶一路”、東盟國家等新興市場。


中央亦表示,目前正在就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相關事項開展積極研究。CPTPP涵蓋全球13.5%人口,剛脫歐的英國亦有意加入。下一步,香港應積極研究加入CPTPP,相信一旦成事,將進一步優化國家對外貿易和投資布局,有利於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


亞洲經濟一體化是長期發展趨勢。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人流、物流及資金流自由進出,同時也是國家的“南大門”。面對當前的無限機遇,香港絕對沒有缺席的理由。香港加入RCEP或CPTPP,宜早不宜遲,相信此舉定能助力“外循環”,繼續貢獻國家發展。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3月號


監製:連振海、張晶晶

編輯:哈元源、莫潔瑩

校對:李博揚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兩會前瞻】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 充分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