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8日,中國科學院時任院長白春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共同簽署《關於中國科學院在香港設立院屬機構的備忘錄》。作為中央批准在港設立的首個國家級科研機構,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承擔著深化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助力香港創新科技事業等重要作用。目前香港創新研究院的籌建工作進展如何?如何助力香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籌備組組長曹京華。
曹京華
圍繞四大領域為香港科技創新帶去增量
記者: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是中央批准在港設立的首個國家級科研機構,請您先介紹一下香港創新研究院的建設背景。曹京華:2017年,24位在港兩院院士聯名給習近平主席寫信,表達了香港科技工作者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同時提出香港和內地在科技交流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障礙,比如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困難等問題。習近平主席對在港兩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並強調,要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為建設科技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隨之,一系列便利內地和香港科技合作的措施出台。香港特區政府十分希望在推動香港和內地合作方面做些實際的工作,認為科技合作是最好的抓手,更會被香港社會所接受。從科技創新上講,香港在科研成果向市場轉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推動與內地國家科研機構的合作有助於促進香港這方面工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林鄭月娥特首向中國科學院提出請求,希望中國科學院在香港設立科研分支機構,分享中國科學院的經驗,促進香港科技創新發展和進一步加強內港科技合作。中國科學院時任院長白春禮認為,中國科學院在香港設立院屬機構是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舉措,是積極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可以充分發揮內地和香港科技創新優勢,深化內地與香港科技創新合作,給香港的科技創新帶去增量。基本考慮是,把香港創新研究院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科研中心,吸引國際優秀人才的高地,雙向技術轉移轉化的平台,推動內地和香港科技合作和教育合作的樞紐,能夠給香港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多機會。 2018年11月8日,中國科學院時任院長白春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禮賓府會面並共同簽署《關於中國科學院在香港設立院屬機構的備忘錄》。根據香港特區政府與中科院簽署的備忘錄,為配合香港特區政府關於優先在港發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科技、智慧城市以及金融科技的方針政策,研究院依托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先期在香港科學園落戶建設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和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根據與香港特區政府的溝通和協商,兩個創新中心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尤其從未來要實現科研創新的自我運行需求出發,做出合理妥善布局和安排,以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內地和香港創新優勢資源的結合效果。2018 年11 月8 日,中國科學院時任院長白春禮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共同簽署《關於中國科學院在香港設立院屬機構的備忘錄》(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建好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
需要創新機制體制
記者:目前,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籌建工作進展如何?在籌建過程中有哪些困難和挑戰?曹京華:在香港建立中科院的院屬機構,可謂“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在籌建過程中,我們遵照習近平主席關於香港“一國兩制”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努力發揮中科院整體資源優勢推動這項工作。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目前是以非盈利有限公司形式注冊的,因為香港相應的法律規則與內地不同,只有通過這種形式轉變成非盈利機構。香港創新研究院性質是非盈利科研機構,無級別,無編制,按照市場化、國際化機制運行,建設的目的之一也是給建設現代化科研院所探索些可借鑒的經驗。“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影響到了香港創新研究院的籌建工作,但是考慮到這些因素,整體進展還是不錯的。自建設以來,我們一直在與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分管此事的多個部門溝通和協調,積極推動籌建工作。對香港方面,籌建香港創新研究院這樣的機構也是新生事物,無可參照的經驗,一直在摸索著做,可以說,很多工作兩邊都是在相互溝通和摸索中推進。目前研究院的實驗室裝修方案正在接受香港審批,審批通過後會馬上進行裝修,國際人才的招聘工作也在進行中。雖然實驗室還未裝修好,但是圍繞幹細胞研究、藥物研發、人工智能等科研工作已經開展。談到困難,首先是我上面提到的:由於在港建設這樣的機構,無論香港還是內地都是頭一次,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兩邊差異很大,在機制和管理上無法對標和套用,對中科院來講,要把香港創新研究院做好,做出一流的成果,給香港帶去增量,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和管理,但是如何恰到好處、做得合理地反映香港的實際情況又平衡內地的規則和要求,還是相當有挑戰的事情。另一方面,香港的法律體系及相應科研監管機制與內地不同,也有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規則,不搞清楚,會事與願違。再有,就是“修例風波”和疫情帶來了沒有預料到的挑戰。雖然香港的國際結算中心、國際法律規則、國際人才匯集地和一些科研條件等方面的優勢和特點的基本面沒有變,但是情況還是發生了變化,比如吸引國際優秀人才比以前要難了。如何建好香港創新研究院,讓它真正發揮作用,為香港帶去增量?我認為,必須要創新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在籌建過程中,內地和香港之間有很多方面需要平衡,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要創新管理方式,首先要在薪資上進行創新。我們希望,從內地到香港創新研究院工作的主要幾位管理兼科研科學家的薪資,能夠經過國際學術委員會評議之後,拿到與在該院工作的其他國際人才一樣的薪資,以便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體現價值和發揮管理作用。深圳等地科研環境提升很快,要建設好中國科學院香港創新研究院,必須考慮同步提升香港創新研究院的吸引力。香港創新研究院如果要發揮出原來設計的作用,實現長期的自我運行,將來一定要向“一院两制”的方向發展,一邊是科學前沿,另一邊是依托市場機制促進創新和轉移轉化。香港的科研創新樞紐價值是非常大的,能夠通過香港,把內地的科研創新向國際釋放,比如促進東南亞地區的產業升級;把國際的先進科研創新轉移到內地;還有它服務“一帶一路”的作用……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採用市場機制,必須要在體制機制上有所創新和突破。還有一個困難和挑戰是香港創新研究院在港實驗室的面積有限,要達到一定的規模,必須與深圳合作,實現創新發展也是一樣。第21 屆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2018-2019(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整合內地與香港創新優勢資源
將價值最大化
記者: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未來主要的工作內容有哪些?如何助力香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曹京華: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未來的主要工作是實現實驗室的正常運行,包括做好實驗室裝修,採購好設備,同時吸引和招聘一批國際優秀人才,從國際上吸引人才正是好時候。要統籌協調發展,在推進這些工作的同時,必須積極爭取並完成好由香港政府部門資助的科研項目,爭取好的成果。其他包括思考布局研究院材料中心,協調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啟動粵港澳院士聯盟工作是香港的動議,林鄭月娥特首希望香港創新研究院協調相關運行,推動技術轉移轉讓以及發揮教育和科普的功能。中科院與香港共建了22個聯合實驗室,香港和國家有關部門還依托中科院建了6個國家實驗室,香港創新研究院未來會幫助協調和推動相關工作,比如形成合力,從中尋找新的生長點,將一些實驗室融到創新研究院當中。香港創新研究院也在推動與廣東省和深圳市科研機構的合作,以便發揮好香港和內地兩邊優勢,推動創新工作。具體到兩個創新中心的工作內容,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將在幹細胞研究轉化領域和再生醫學領域,針對影響人類生存和健康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國際前沿課題的研究並推動其不斷發展,同時利用香港地域和政策國際化優勢,建設國際標準幹細胞製備中心及幹細胞產品質量評估體系。開展幹細胞及腫瘤幹細胞、基因編輯、基因功能的基礎研究,並與國際、內地及香港本地科技公司合作,充分利用香港成熟的國際化資本平台,共同推動發育、疾病發生、衰老機制,以及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藥物靶向治療的臨床應用轉化研究。通過創新技術研發、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研發、高端人才培養、技術轉移服務和科技產業孵化“四位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平台。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的布局深度契合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規劃,將使創新中心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面向全國的開放性創新和轉化平台,並將有效地形成應用基礎研究、醫療應用、產業轉化的集聚,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將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新型人機交互技術與設備、面向健康和無障礙的智能技術、人工智能開放平台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旨在促進內地和香港在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方面的深度融合,協助香港通過智能化技術重塑產業結構,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相信,通過匯集和融合各方面力量,能夠給香港的科研創新帶去增量。希望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能給香港帶來積極因素,為香港注入創新活力,能夠讓香港的科研思維方式產生一些變化。當然這是很有挑戰的。與內地緊密合作是香港提高創新能力、推動成果轉化的最好方式,也是為香港增加科技創業、就業機會的最好方法。其實,香港無需擔憂深圳的競爭,深圳永遠取代不了香港的位置。香港未來的方向一定是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三鏈結合,這樣才會產生新興企業,增加創業、就業機會。香港創新研究院在香港科學園落戶建設再生醫學與健康創新中心和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圖為香港科學園(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未來,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會嘗試把內地和香港彼此的優勢科技創新資源和條件進行整合,以實現價值最大化。香港是國際結算中心,擁有成熟的法律體系,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長期以來都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窗口,推動國際合作的樞紐和平台,國際優秀人才的聚集地。在科研方面,香港擁有內地沒有的一些條件,比如被限制進口到內地的先進設備,國際認可的生物醫學臨床條件和標準。如何利用香港的這些優勢,把內地與香港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給香港帶去科研創新增量的同時,也滿足中科院的科技發展和創新需求,這其中有許多機制體制都需要突破創新。此外,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不能僅依靠目前的資金支持,還需要實現造血功能,這樣才能長遠發展。我希望能夠把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打造成並不僅僅是兩個依托研究所的創新研究院,而是整個中科院的創新研究院,全院的國際合作窗口。這事,任重道遠。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3月號
監製:左婭、連振海
編輯:李博揚
校對: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