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秉堅
圖: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內興建十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令市民能早日「上樓」。
財政司司長日前發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香港經濟受全球疫情困擾,市民在這個艱難的時候均渴望得到及時雨,以解經營業務困難和衣食住行的生活基本需求。預算案以預留一千二百億元的逆週期措施作為「穩經濟、紓民困」的支持。
保經濟才可以確保市民生活,而安居樂業在近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政府積極推出過渡性房屋去讓已申請公屋的居民入住,以較市場價格低的租金使租戶能夠減低住屋開支。
這次預算案令市民欣喜的是除了是政府有深入研究過渡性房屋用地外,還積極推進在五年內興建超過十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有望讓長期輪候公共房屋的市民能早日「上樓」獲得安樂窩。
一個施政為民的政府,其施政的長遠眼光和籌備工作不一定即時可以讓市民大眾看到,是次的財政預算案規劃了短期興建房屋,即使成果不會在現屆政府內完成,然而這才是市民需求的政府管理系統。
香港具備相對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穩定的社會福利資源有助社會福利服務機構長遠穩定地提供適切的社會服務。預算案中包含了一些短期措施,借助注資11億元「獎券基金」為特定的社會福利服務提供資金使項目能如期推行。可是,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和社會嚴重分化,加上疫情對社會和經濟的衝擊,使市民的生活模式改變,同時令社會福利需求大增。例如,有不少社會服務在疫情下被迫暫停,學校只能推行網課也增加了家庭生活開支,間接產生了一些家庭摩擦,這情況始終未有政府投入資源和關注。
筆者建議政府未來能推出一些創新社會服務的先導計劃資助項目,讓不同領域的社會服務機構可以因應不同族群和需求,設計合乎需求的社會服務。
收支平衡是經濟環境欠佳的祝願,在是次預算案中估算政府有赤字超過2500億元,政府必需重新思考是否需要拓闊稅基,或加強多元化產業的發展以增加稅項的收入。筆者期望政府未來能保證惠民的政策能持續推行,讓市民能夠得到生活的保障,扶持企業有機發展。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註冊社工、香港菁英會副主席
來源: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