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增強香港青年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
日期:
2021-03-02
來源:紫荊
字號:大中小
2020年7月1日,香港教聯會黃楚標中學舉行升旗儀式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3周年(圖:北京日報)全國政協常委余國春:
師長的正確引領和言傳身教尤為重要
要增強港澳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就要幫助港澳同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大局觀,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深刻理解國情民情,更準確地把握國家的戰略布局,從而更加主動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深化國家意識,加強愛國精神,為“愛國者治港”紮穩根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社會的關懷和師長的言傳身教。要樹立他們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首先要有師長的正確引領和教誨。我猶記得年少時在國外求學,家父一直教導我們不能忘本,嚴格要求我們每天讀中文報紙,並定期用中文寫信回家,無論何時何地都謹記自己是中國人。這也是千千萬萬個愛國華僑家庭的縮影。習近平主席去年在汕頭時高度讚揚華僑的愛國精神,他表示,“華僑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自己的家人。這就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心”。共同的語言文化是愛國的根,濃濃的血脈親情是民族之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的培養,也應當由點及面,注重家教和家風,以家庭為單位逐漸展開。在此方面,學校也應該發揮紐帶的作用,協助家長和學生共同面對成長中可能會遇到的煩惱和難題,為家庭成員的共同成長營造溫馨的氛圍,避免青少年在成長的關鍵期因缺少關愛而誤入歧途。同時,學校也可以多舉辦一些由家長和子女共同參與的活動,促進親子互動,也通過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共同了解祖國,培養愛國情懷。當前,香港社會十分關注通識教育改革,希望能有更多科目涵蓋國情民情的內容,本人也建議能有一些課程用學生們容易理解和消化的語言來全面、宏觀地介紹祖國的政治體制,緊密結合“一國兩制”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面臨的挑戰,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例如,要讓青少年通過歷史教育,了解和認識晚清政府喪權辱國,八國聯軍野蠻侵略、擄掠、瓜分中國的悲慘歷史,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陷入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狀況,更要讓他們明白,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百年奮鬥贏得的尊敬。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青少年理解和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的歷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水準,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大局觀,讓他們真正明白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也絕不能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我們要以此來培養青少年“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理想信念,擁有保持戰略定力、朝著偉大目標前進的勇氣和動力,從小培養青少年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根源上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懷,為“一國兩制”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全國政協委員霍啟剛:
以文化體育為載體
打造香港青年的灣區舞台
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是青年工作的最終目的,以文化和體育為橋樑,讓香港青年在實質上參與到內地的文化產業發展,把握機遇,從大灣區走向全國,方能真真切切地參與和融入國家的發展,推動粵港澳青少年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2020年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發布,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閒灣區”的展望和規劃,令香港文化界非常鼓舞。大灣區建設不僅涉及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文化和體育的融合發展也是不可或缺。文化和體育一直是民心相通的橋樑,特別是受到年輕一代人所喜愛,不少青年更以此作為未來職業發展路向。近年來,我們明顯感受到內地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無論是動漫影視、音樂遊戲、藝術演出等等已經形成龐大的文化生態和市場,科技創新更引領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且看今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各種新技術、高科技展示的一場美輪美奐的藝術盛宴令人炫目;此外,國家體育產業總規模龐大,加上內地電競市場規模在2019年達到近千億元人民幣,是全球最大的電競市場,潛力不言而喻。香港青年如果可以參與到內地的文化體育事業中,不僅能夠增加對內地的認識,更能夠通過文化的感染力拉近距離,增加對祖國的文化自信、凝聚對民族的向心力。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與香港設計師協會共同籌劃大灣區藝術展覽系列“創><藝互聯”,第一個展覽“潛行異想腦空間”於1月9日在深圳南頭古城展開。圖為藝術家李美欣的作品《塗鴉星球的童話世界》(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值得期待的是,特區政府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助合資格的青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為他們在大灣區發展打開局面。建議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青年參與到文化和體育事業當中,為他們在內地發展創造機會和條件,例如推薦香港青年加入國家文體事業單位和參與大型盛事活動,或與內地文化旅遊和體育的部門合作,安排有志於文化藝術界、體育事業發展的香港青年,在內地文化演藝場館、主題公園、體育場館工作,特別針對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尋找更多演出工作和練習的機會。香港有非常多優秀的文化藝術團體和人才,與此同時,卻面對演出場地不足、本地觀眾有限、就業市場狹窄的挑戰,歷時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暴露了這些問題的存在。在與很多藝團、青年溝通中,能感受到不少藝團和業界人士對大灣區心嚮往之,卻苦於不了解、缺乏途徑而遲遲未能進軍這片廣大的市場。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建、優勢互補的機遇下,更需要促進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在文化藝術空間上的人才交流、巡演和互相引薦,從短期的交流到建立實質、長期的合作機制,從而打造屬於大灣區的文化藝術作品,共同塑造大灣區的人文精神。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3月號
監製:連振海
編輯:哈元源、莫潔瑩
校對: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