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這樣一群“閒不住”的人:街坊有難能幫就幫;市民有求能應必應;捐助鄉鄰不求回報;為國為港奔走呼籲……他們也許沒有驚天動地的貢獻,但他們的故事同樣值得銘記,正是他們的這份熱心,給這個充滿鋼筋水泥的都市增添了一份迷人的溫柔。蔡素玉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當過區議會議員、立法會議員,也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她的名片上有長長一串社會公職,每一個都記錄著她20餘年如一日默默服務市民、服務社會的點滴。
無論是1996年加入香港臨時立法會,還是2000年開始出任北角錦屏區區議員,蔡素玉坦言這一切都是“無心插柳”。這位一手創辦東偉業務促進有限公司、在商界嶄露頭角的女強人,卻在事業的上升期,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將時間的天平漸漸從為事業奮鬥向為社區服務傾斜。懷揣著對市民和社會的熱忱,她在服務基層民眾的道路上,一幹就是20多年。蔡素玉說:“我能做的實在太少太少,但服務市民,我由衷感到舒心和快樂。”熱心服務街坊:“市民身邊無小事”
早在從商之初,蔡素玉就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經常在同鄉會做義工,街坊鄰居也都與她熟識。幾乎是自然而然地,蔡素玉參選了區議員,自2000年起,她連續五屆當選北角錦屏區區議員,足見街坊對她的信任。在她眼中,盡己所能幫助街坊解決困難是她參選區議會的初衷,也是身為區議員的責任,而區議會則是給了她一個幫助街坊的平台。在蔡素玉服務多年的香港北角社區,曾有件轟動一時的事兒:一個菲律賓老歸僑,含辛茹苦把孫子拉扯大,還供樓幫孫子娶親,但不孝孫子卻騙取了老人的住處,把老人逐出家門。萬般無奈之下,老人來到區議員辦公室求助蔡素玉。聽聞此事,蔡素玉憤然而起,四處奔走,幫助老人申訴,終於讓老人奪回了屬於自己的住所。此事不脛而走,越來越多的街坊有事就找蔡素玉幫忙,蔡素玉也總是義不容辭伸出援手,“能幫就幫”。自 2000 年起,蔡素玉連續五屆當選北角錦屏區區議員,足見街坊對她的信任。圖為蔡素玉同政府部門官員了解地區市政問題 (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幫人,要有熱情,但更要講方法,這是蔡素玉服務基層20多年來最大的感悟:“一定要真心幫人,走到街坊的生活中去,耐心了解發生的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也是在蔡素玉做區議員的時候,有一天街坊找她投訴,說東發大廈附近小巷經常有人堵住路口,給來往市民造成極大不便。蔡素玉前去了解情況,發現堵路的修鞋“鋪頭”原來是一位無家可歸的孤寡老人唯一的生計,晚上,架在巷口的這個“鋪頭”就是他的“睡房”。弄清原委後,蔡素玉與老人家商量把鋪位“打橫”,留出行人通行的空間。堵路問題緩解了,但蔡素玉的工作沒有停止,她又緊鑼密鼓地幫助老人申請公屋、安排住處。老人安頓下來后,她還不時前去探望。服務基層繁複而瑣碎,蔡素玉認為,地區工作並不簡單,每一件小事都需要踏踏實實去做。她常說,“不論任何人來尋求幫助,我都百分百認真對待。別人眼中的小事可能是當事人心中的大事,哪怕再不起眼,也連著千家萬戶,寄託著市民的期待。”20餘年如一日服務社區,蔡素玉早已將街坊們當成自己的家人。但她不曾想到的是,自己有一天會因一件小事“出了名”。每逢農曆春節,蔡素玉都會在街頭手寫揮春,為路過的街坊送上“文化年貨”和美好祝願。有一年,蔡素玉還沒來得及將筆墨在街頭擺好,便有一位老人興沖沖地找到她。老人說他有兩個孫子,前年看到蔡素玉在街頭送揮春,便為大孫子討了副“學業進步”,孫子爭氣的從班級倒數幾名考到了第15名。第二年他又為小孫子討了副“學業有成”,小孫子拿到了班級第3名的好成績。老人家喜出望外,認定了蔡素玉的揮春“很是靈驗”,於是這一年便早早在街頭等她,希望再次求得福氣。街坊們聽說了,都趕來討個吉利,蔡素玉揮春靈驗就傳開了,許多人慕名前來求字,蔡素玉笑稱今年春節電話被“打爆”,她接到了超過800副揮春“訂單”。揮春能否靈驗當然只是鄰里間的笑談,但也可看出她扎根基層,熱心為社區做好事、實事贏得了街坊的認可和讚譽。就算現在不是區議員了,街坊有困難還是會向她求助,她也仍是“能幫就幫”。在街坊們心中,她一直都是那個笑意盈盈、竭盡全力幫人解決難題的“蔡大姐”。執著推動環保: “別人不敢做的我敢做”
除了幫助身邊街坊解決生活中的瑣事,蔡素玉對社會問題也非常關注,特別是環保方面。上世紀末的香港,維港污染日益嚴重。末代港督彭定康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推行“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要開掘一條地下隧道,將污水輸往維港以外的珠江三角洲口排放了事。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這造價800多億港元的項目,當時只有英國有技術完成,一旦項目落地,主動權就完全掌握在英國人手中。蔡素玉形容,整個工程如同“英國人臨走時埋下一枚定時炸彈”,既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又暗藏彭定康的政治圖謀。當時正值香港回歸之際,很多人為了不節外生枝而選擇支持“計劃”實施。但蔡素玉極力反對,對待原則性問題她絕不妥協。可惜,蔡素玉孤掌難鳴,一期項目17億港元如期撥款。隨著香港順利回歸,二期項目要開始推進,此時的蔡素玉更坐不住了,她四處奔波,想盡辦法找到行政會議議員、環保局局長等說明情況。借著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見政團的機會,蔡素玉據理力爭,分析“計劃”的種種弊端,講到激動之處聲淚俱下,哭得話都講不出。而後,她又向時任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蕭炯柱遞交了一份厚厚的資料,從上世紀80年代香港報刊對項目的批評到廣東省官員的擔憂,詳盡闡釋項目不應推行的原因。蔡素玉的堅持終於得到重視,特區政府組建國際專家小組進行項目調查,最終得出和蔡素玉一樣的結論。而董建華也在當年的施政報告中,將項目改為了“清潔海港計劃”,先把污水過濾處理,之後再進行排放。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多年來,蔡素玉接獲無數香港市民的求助,幫助他們向內地各有關部門反映訴求和意見。上圖為蔡素玉得到內地各部門相關反饋;下圖為蔡素玉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時留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蔡素玉曾擔任7年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推動提出了很多關於環保的動議,如:進一步完善全港防火設施、設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改善香港多項環保政策等,不少已經得到特區政府的支持和採納。在推進環保工作上,她大膽肯幹,“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是我提出來的,雖然知道必然困難重重,但真正對環保有利,我就要試試推一推。”環保項目投入大、周期長,很少能立竿見影看到成效,推動環保項目常常費力不討好。為了推動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蔡素玉去工聯會遊說,與貨車司機溝通,一次又一次詳細解釋其中利害關係。她還自費到南非參加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將世界上最先進的環保理念帶回來,講給大家聽。“別人反對是因為不了解情況,我扎扎實實進行調查研究,制定了詳細的計劃方案。”蔡素玉說,“環保項目是謀長遠,推動起來會難一些,但這是關係市民福祉的大事,總要有人去推動,別人不敢說的我敢說,別人不敢做的我敢做。我相信有了具體可行的方案後,自然就沒人反對了。”投身社會公益:
“對社會有點貢獻就很滿足了”
蔡素玉還抽出大量時間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閒不住”的蔡素玉托朋友採購了一批口罩,捐給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在“修例風波”期間,一些內地在港學生學校被砸、宿舍被毀,她四處奔走,為他們提供生活上的支援和幫助;在菲律賓政府無理扣押上百名香港和內地漁民時,她多次奔赴菲律賓與當地政府斡旋,幫助漁民早日返家……可以說,她見到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她奔波的身影。蔡素玉熱心慈善公益,累積捐資近二千萬於教育、環保、保釣等工作。圖為蔡素玉為家鄉陳埭鎮小學捐款建造圖書室的捐贈議式 (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蔡素玉關注並投身公益慈善事業,是受到了家人的影響。蔡素玉祖籍福建晉江,她猶記得在上世紀70年代,她家就從香港搬來一台黑白電視,放在家鄉室外場地上與村民共享,給村民帶來歡樂。“村民們開心,我也開心。”投身公益事業的種子就這樣在蔡素玉心中生根發芽。家鄉鋪水泥路、修建學堂的經費,有不少是蔡素玉捐助或募捐而來。2013年,她還向家鄉各中小學陸續捐贈兩萬多冊圖書。除了助力家鄉發展,蔡素玉對婦女兒童保護也十分關注。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她呼籲建立兒童醫療保險制度,減輕貧困家庭患病兒童的經濟負擔:“中國有2億多名兒童,而兒童患大病幾率比成人低,兒童醫保成本可控。我建議在各地新農合、城鎮醫療保險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兒童醫療保險體系,並嘗試將兒童醫保正式納入社保。”在調研過程中,蔡素玉看到罹患重病的貧困兒童就會解囊相助,並儘量抽空去探望他們。打開蔡素玉的名片,她擔任的十餘個社會公職映入眼簾,涉及婦女兒童、青年發展、體育健康等多個方面,每一個社會公職的背後都有太多故事可講。談到幫助他人的回報,蔡素玉只是淡然一笑:“這個問題我沒有考慮過。感到自己對社會能有點貢獻,內心已經非常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