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乘車、憑碼出入、電子支付、AI識別、網絡購物……只在短短十幾年間,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幾乎已經變得“無碼不立、無網不在”。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智能應用的更新迭代,正在悄無聲息地加速整個社會的數字化進程,這是人類文明不可逆轉的潮流。然而當我們奔湧向前時,猛然回頭,竟然發現還有許多老年人或是氣喘吁吁、或是無力邁進、或是無所適從地因難以跨越前方的一條“數字鴻溝”而掉了隊——這是一個已經存在許久並且還將繼續存在的時代難題。但是最近,從國務院辦公廳到各部委,再到地方省市、各行各業,已經紛紛開始為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而行動起來了。2020年12月8日,“科技助老”活動在北京市海澱區花園路街道市民活動中心展開。通過科技講堂和一對一的“青春伴夕陽”模式,帶動 18 所高校的大學生志願者為街道轄區內老年人教授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科技產品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網上購物、掛號等技能。圖為志願者為老人講解如何使用智能手機掛號(圖:新華社)
我國仍有上億老年人沒有“入網”
要說老年人已經被網絡時代“淘汰”,肯定會有人站出來反駁——“我家老人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比我都多”“我媽各種微信群聊嗨了,又是約廣場舞、又是拼團買菜”“我總是能收到爺爺奶奶轉發的各種搞笑小視頻和養生帖”“我爸專攻王者榮耀,我媽主營美顏自拍”……的確,並不是所有老年人都是網絡社會和智能時代的“與世隔絕者”。最新一期《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為10.3%。另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約為18.1%,接近2.5億。這兩組數據結合起來看可以得出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國仍有上億數量的老年人沒有“入網”。沒有“入網”意味什麼?意味著一條隱形的“數字鴻溝”正橫亙在老年群體與時代發展之間。“數字鴻溝”最早是1990年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在全球數字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地區、行業、企業、社區之間,由於對信息、網絡技術的擁有程度、應用程度以及創新能力的差別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貧富進一步兩極分化的趨勢。雖然使用互聯網和智能技術並不算生存的必備技能,但卻是一項維繫生產生活的“科學秉賦”。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不僅在於缺乏對網絡智能硬件設備的接觸,也包括他們在網絡智能技術學習、應用等方面的缺失與落後。對於上文提到的那些足以被稱為“資深網民”的老年人,互聯網和手機確實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工具,但是這項工具大多還只是停留在“玩”的程度,主要是滿足娛樂需求。他們雖花大量時間看智能手機,可最常瀏覽的內容卻是短視頻和“養生秘方”;他們能夠使用微信和家人朋友聯絡感情,但卻不敢綁定銀行卡,讓他們學會使用微信支付是非常困難的;他們會三五結隊在公園裡開心自拍,卻也時常遭遇因為沒有提前網上預約而被拒絕入內的窘境……當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的功能超出簡單的娛樂屬性而作為一種實用型工具時,老年人的使用障礙就暴露出來了。“以前路邊打車招手即停,可現在有些的士空車路過也不停或是不載客,一問說是別人網上叫的車。後來我讓閨女也給我下載了叫車軟件,可是我怎麼也學不會。”“我最怕的是去銀行,大堂經理總是推薦我去自動櫃員機辦理。可是我得好久才能在機子上的電腦裡找到我要辦的業務,自己輸入賬號密碼什麼的也是小心翼翼怕出錯,有時候後面還有人排隊,我操作不熟練又怕人家催,心裡慌得很。我情願花更長時間去排人工櫃台的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為了防疫安全,生活中的智能技術應用也隨之大幅增加,可老年人因此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也愈發暴露,多次成為社會熱點。黑龍江哈爾濱市的一位老人因不會使用健康碼登記而被趕下了公交車;湖北省廣水市一位老人雙膝彎曲被家人環腰抱起,雙手苦苦支撐在銀行櫃員機前,只為人臉識別激活社保卡;湖北省秭歸縣一位老人冒雨用現金交醫保被拒,工作人員稱“不收現金,要麼叫親戚,要麼你自己在手機上支付”,老人聽後滿臉愁容……類似“尷尬”場景比比皆是。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深刻改變著我們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不少老年人卻因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而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不便,令他們越來越“寸步難行”。當老齡化撞上數字化,老年人跨越這道“數字鴻溝”確實需要整個社會“扶”一把。跨越“數字鴻溝”要“兩條腿走路”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向社會公布《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主要圍繞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醫、日常消費、文體活動、辦事服務,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應用,以及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狀態下對老年人的服務保障等範疇,提出了20條具體應對措施,並將各項職責分工劃撥至國家20多個部門來聯合保障施行。形象地看,這份《實施方案》實質正是針對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的一份完整細緻的答卷。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曾就此解讀道,解決這個問題並不複雜,概括說就是“兩條腿走路”——“只有兩條腿走路、兩條腿並用,才能走得穩,才能行穩致遠”。如何做到“兩條腿走路”呢?《實施方案》提出,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要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堅持普遍適用與分類推進相結合、堅持線上服務與線下渠道相結合、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形成長效機制相結合。整體分析,方案實施的核心還是在於保留傳統的服務方式和場景,主要包括在疫情防控、交通出行、看病就醫、消費支付、遊園健身、辦事認證等一些日常生活涉及到的高頻事項場景中,保留傳統的紙質憑證、人工服務或專設老年人服務通道等等。這種“兜底”方式能夠保障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落下每一個人,為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習慣的人特別是老年人預留出充分的時間,幫助他們從容無憂地逐步適應整個社會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此外,“兜底”的同時要做到“兼容”。一方面是傳統服務方式的智能化發展要逐步優化,反向做到適應老年人。另一方面,新的技術創新要求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特點的硬件產品和軟件應用,要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智能化產品。在此基礎上,《實施方案》分階段提出了近三年的工作目標。到2020年底抓緊解決一批最迫切問題,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今年底是要推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更加普遍,傳統服務方式更加完善。到明年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基本建立解決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辯證看待老齡化與數字化的關係
僅在《實施方案》頒布後的短短一個多月內,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基層,上下聯動齊出力,老年人早先面臨的一系列智能技術棘手難題開始逐步得到妥善解決。根據《實施方案》的指導精神,商務部、國家衛健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遊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交通運輸部、中國人民銀行等國家部委在各自主管領域相繼出台針對性、差異化的解決辦法。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陝西省等各省市地區又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快速制定出具體的施行舉措。在機場、車站等客運樞紐,一些專門為不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設立的無健康碼綠色通道紛紛開啟;在門診和醫院,現場掛號、繳費、打印檢驗檢查結果等業務部門承諾保留人工服務窗口;社保、民政、金融、電信、郵政、生活繳費等辦事大廳,繼續保留線下辦理渠道和傳統現金支付方式,有的還設立老年人專席或現場配備引導人員,方便老年人面對面諮詢和辦理業務;需要提前預約的公園、體育健身場館、旅遊景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為老年人保留一定數量的線下免預約進入或購票名額;許多老年大學和社區服務中心把為老年人新設智能技術輔導課提上了議程,不少開班項目受到老年朋友的踴躍報名和積極反響。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的一個社區採取“老年人點單,志願者送課”的方式,邀請志願者為有需要的老人開展智能手機使用培訓,普及智能手機知識和常用功能,深受歡迎。圖為 1月12日的課上,老人們學習使用智能手機自拍(圖:新華社)
一些相關的網站、手機設備、App軟件等也加緊開展適老化改造,新增“老年模式”版本。比如華為、VIVO、OPPO等手機廠商紛紛行動,針對老年人常用功能提供大字版、語音版、少數民族文字版的服務模塊;百度、阿里、滴滴等互聯網公司也在App中增設相應功能,使老年人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和服務。這些行動和舉措對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現實問題,確實能夠形成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要徹底消弭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還需要由表及裡、長遠辯證地看待老齡化與數字化發展的內在邏輯。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而在數字化方面,中國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並且正在以加速度潮湧前進。但這是否就意味著老齡化會成為數字化的“絆腳石”?或者說老齡化與數字化就一定是牴牾的?作為社會發展的兩股不可逆轉的趨勢,不應將此二者割裂看待,更不要認為它們是此消彼長的關係。第一,雖然大多數老年人對於新技術有著天然的保守心理,但也要根據他們的收入情況、健康狀況以及文化程度來區分認識。比如最近,曾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插雷管的90歲高齡的老科學家葉鈞道老人為了給妻子買遙控燈而專門學網購的新聞就上了熱搜。在網友們對老人愛情故事的一片豔羨聲中,其實更應該看到,當有了智能設備、情感動力和社會數字化反哺教育後,老年人要跨越“數字鴻溝”並不難。第二,中老年群體是我國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撐,“銀髮經濟”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內循環拉動力。《2020年中國銀髮經濟市場分析》顯示,2015至2019年,中國“銀髮經濟”市場規模從2.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4.3萬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4年將升至8.6萬億元人民幣。老年人是數字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若“銀髮經濟”能夠與“數字經濟”實現融合共生,將會迸發出相當巨大的經濟新動能。所謂“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千百年來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一直猶如一灣清泉,流淌在我國悠久的文明長河之中。科技創新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所以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忘記也沒有忘記那些在數字化浪潮中悵然觀望、舉步維艱的老人們。相信終有一天,科技以人為本的溫暖理念將賦能每一個人。數字時代已臨,“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