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1958年、1963年正式開放的中國美術館,是中國美術最高殿堂。多年來,在中國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多方支持下,中國美術館如今已發展成為集展覽、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國際交流、藝術品修復、文創產業於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平台。2021年,在中國全面開啟新發展征程之際,中國美術館亦迎來建設世界一流美術館的新轉折。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吳為山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今日的中國當有一座與之相匹配的世界一流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建設世界一流美術館的目標是要在高原上立起高峰;中國美術館將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辦館的理念,不斷耕耘,一路向前,奮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新業績。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向世界一流美術館邁進
記者:中國美術館最近提出要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美術館。在您看來,目前中國美術館與世界一流美術館相比還存在哪些差距?如何縮小這些差距,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吳為山:不久前,我們召開了建設世界一流美術館的全館動員大會,並作了很好的部署,這是中國美術館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轉折。我們非常明確地提出“建設世界一流美術館”,但我們沒有提“爭創世界一流”,因為我們認為中國美術館就應該是世界一流的。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沿,在世界上有這麼重要的影響,應當有一座與之相匹配的世界性的一流美術館。
中國美術館
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從一個大國文化發展的角度,中國美術館是世界一流美術館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是與中國走向世界中心的步伐相匹配的。但是當我們認認真真觀察、考量中國美術館有沒有真正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時,發現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們要找到這個差距。世界一流美術館必須要有大量的世界一流的美術作品,然而中國美術館各類藏品中,還鮮有世界名作,特別是對中國繪畫的推廣力度還要加強。
人們講中國繪畫是寫意,感覺到了,這個畫就成了,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好像是在寫一首詩似的,仿佛中國繪畫不需要下那麼多的工夫。其實不是的,這是一種對中國畫較為普遍的誤讀。中國畫當中的妙、精、準、狠、神、意,都是世界文化中重要的、寶貴的財富。大家都知道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他是用鉛筆去素描,畫得不好可以用橡皮去擦。但中國的毛筆在宣紙上畫,一筆下去不可以改的,下筆既要有神,還要有韻,還要有藝術家對事物看法的價值觀,還要引領和創造一種新的審美導向,這太難了!好比齊白石畫的九只螃蟹,螃蟹腳上的毛都有暈染,渾然天成,不畫一千張螃蟹絕對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外國人很少看到中國的這些精品和原作,我想如果達.芬奇在世,他看到齊白石畫的螃蟹也會感動。
我最近還在研究如何利用抖音、快手等方式,把中國美術館的這些精品藏品推出去。中國美術館建設世界一流美術館的目標是要在高原上建立起高峰,把中國的名作變成世界的名作,把中國的美術變成世界的美術,把中國當代或者是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變成世界著名的藝術家,這樣才能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產生世界範圍的影響作出貢獻。
為人民畫像,才能點亮藝術殿堂
記者:2014年,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您恰好也是從當年起開始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自您就任館長以來,中國美術館在引領全國美術創作、策展辦展方面,是如何描繪和反映中國人民形象和時代生活的?
吳為山:我到中國美術館工作的時候,正好趕上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人民”是習主席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最多的詞,共有50多次。自座談會以來,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藝術創作理念已蔚然成風。
中國美術館於2015年1月底舉辦了一場“人民的形象”大型展覽。圖為展覽現場(圖:中新社)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中國美術館首先於2015年1月底舉辦了一場“人民的形象”大型展覽。這個展覽得到了全國美術家們的熱烈響應,展出了自20世紀50年代一直到今天各個時期我國人民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這些作品中,有人民當家作主的喜悅——《千年的土地翻了身》,有人民對糧食的珍愛——《粒粒皆辛苦》,有改革開放的春潮湧動——《春潮》等等;還有那些普通清潔工的形象,醫生的形象,礦工的形象,在大地上勞作的農民的形象,那些滿面、滿身都是汗水的鋼鐵工人的形象,那些臉上布滿皺紋的父親的形象……
這些作品用樸素的情感表現了樸素的情懷,表現了樸素、平凡而偉大的人民,所以展出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好評如潮。透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民積極向上、揚眉吐氣的精神面貌。這種精神面貌充滿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力量與豪情。
中國美術館還積極配合文化和旅遊部組織的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在這一過程中也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有一些表現生活、表現人民群眾、表現最基層耕耘者的作品,已經成為當今藝術創作的一股中流。
國家級美術館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引領,要讓我們的展覽引領一個時代的審美價值和創作觀。隨著這些作品的展出,我認為它對於新時代的藝術創作有很大的引領和激勵作用。所以,我們會隨著新時代藝術家們的不斷創作,在“人民的形象”續篇裡不斷地徵集新的展品,而且不斷地讓續篇未完待續。
為人民辦館,打造好公教平台
記者:中國美術館雖然是國家最高美術殿堂,但我們普通觀眾的感受卻是它非常接地氣,越來越成為老百姓常去、想去、樂去的“公共文化客廳”。為了真正做到讓美術為人民服務,中國美術館在打造公共文化教育服務平台方面有怎樣的創新和實踐?
吳為山:中國美術館的辦館理念,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辦館。具體如何體現呢?我們要通過公教活動來推動,通過組織創作活動來推動,通過展覽作品來推動。
吳為山
2017年,為慶祝中共十九大勝利召開,我們舉辦了“美在新時代”展覽。當時數九寒冬,來看展的觀眾一直排到了美術館後街的中醫院後面。後來在館外排到人行道上的人太多,我就把觀眾請到美術館的前廣場來排隊。2018年,為了積極響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我們舉辦了“美美與共”展覽。那次來看展的觀眾也是人山人海。
這對於我這個館長以及中國美術館所有工作人員來說都是一種欣慰,讓我們有一種自豪感、成就感。為什麼?因為廚師做的菜大家排隊來搶來買,這多有意思!如果菜放在那裡冷掉了也沒人吃,就是失敗。
中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活動有幾個品牌,一個是關心特殊兒童,我們會把自閉症兒童、智障兒童請到館裡來,我會跟他們一起畫畫,跟他們一起搞活動;一個是“同繪美的家園”,把農民工子女請進來看展、一起搞藝術創作,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一個是“大師講大美”,把楊振寧、余秋雨等各界大師請到中國美術館講課,讓他們跨界講科學、講美的故事。
不僅如此,中國美術館在公教活動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欄目——為新時代人物塑像。習近平主席曾要求“為時代畫像”,於是中國美術館緊扣主題,把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時代楷模請來,讓全國的青年雕塑家們為他們塑像。每年“五一”勞動節、“七一”中國共產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和教師節期間,中國美術館都會組織為那些奮鬥在一線的、為人民所傳頌的勞動者們塑像,迄今為止已經為30多位英雄勞模塑過像,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應。
我還提議讓中國美術館人講美術館藏品並向社會廣泛傳播,因此有了60集《中國美術館藏經典作品》,後獲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金獎,閱讀量突破千萬人次。
總之,中國美術館不僅是美術家的美術館,還是人民的美術館。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國家美術館的主人。
記者: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能夠到中國美術館實地觀展,去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卻讓全國乃至更多的海外觀眾開始在線接觸和享用中國美術館的珍貴資源。對於雲上美術館建設,您有什麼看法?中國美術館在這方面取得了哪些效果?
吳為山:我覺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常態化對於美術展覽,包括公共藝術教育等方面最重要的影響,就是能讓美術館資源得到很好的傳播,雲上展覽、雲上課堂這些線上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2020年,中國美術館的展覽活動並沒有被疫情阻斷。我們在防疫抗疫初期推出了一個表現醫務工作者的展覽,後來又推出了“大美勞動者”“美術中的兒童形象”“崇高的信仰”等展覽。這些展覽每一推出,第一時間就有幾十萬人在線觀看,有的甚至是幾百萬人看。因為中國美術館場地並不大,所以過去我們的一個線下展覽最多有110萬人看,而現在我們線上的展覽能有近400萬人甚至將來能達到上千萬人觀看。我們曾請余秋雨先生、楊振寧先生到中國美術館講課,現場最多也就容納150人到200人,可是我們推出雲課堂之後,300萬人次是最基本的點擊量。這不僅僅是由防疫促成的,更是未來美術館建設和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方式。
當然,不能把線下的展覽原封不動地搬到線上去,線上展覽有線上展覽的特點。舉個例子,線下展覽觀眾可以零距離接觸原作,可以看到作者的筆墨、用筆,甚至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斧劈刀砍的節奏。但是線上觀看只是評論的、圖像的,如果要達到線下的觀看效果,可以用解說、配音樂,結合作品進行解讀。所以線上展覽和線下展覽既有一樣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要抓住線上的特點,更好地利用,進行更為有效的傳播。
打開國際窗口,講好中國故事
記者: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在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對外展現中國人民形象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怎樣通過藝術作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吳為山:中國美術館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藝術和價值的最好的窗口。在習近平主席文藝座談會講話後,我們大力推動國際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作為。我們的“走出去”工作,主要是把一些中國精神的、具有中國藝術特色的“中國寫意”作品經過整合性研究、梳理後,送到國際上去展覽。我們到法國、希臘、新加坡、墨西哥、德國、白俄羅斯、韓國等國家舉辦了幾十次展覽,每到一處,都受到當地的熱烈歡迎。
在墨西哥,我們館的展出作品與該國最偉大的壁畫大師迭戈.里維拉的作品一起展出,這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對話”。我們還培訓了150名墨西哥志願者,請他們用西班牙語向觀眾講述中國美術的故事。我記得開幕式那天來了2,000多人,這在國外是天方夜譚的數字!墨西哥及南美的許多專家、學者和政要都來看展,通過這些作品,他們看到了中國美術新的氣象,感受到中國社會前進的步伐。所以,美術也能講好中國故事。
在中國和新加坡建交25周年的時候,我們在新加坡舉辦了“夢筆新境”展覽。習近平主席去看了,他看後對這個展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這個展覽非常切題,“夢筆新境”裡有中國夢、新加坡夢和世界人民的美好的夢。當然,這個展覽也受到了新加坡政要和藝術界的高度評價。這些展覽不僅為我國領導人的國事訪問營造了很好的氛圍,也為文化外交作出了貢獻。文化交流可以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增強世界各國對當代中國藝術的認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愈加頻繁地走向世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強調中國的主流價值觀、更要強調中國精神,而不是被西方當代主義的流行風潮左右。
1月12日,中國美術館在北京舉行發布會,介紹中國美術館2021新年大展“美在耕耘”的相關情況。展覽以牛的形象為主體,展出中國美術館收藏的膾炙人口的名作(圖:中新社)
我想,中國文化藝術中的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具有人類共同審美理想的作品,一定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認可。比如2020年1月17日,為紀念中意建交五十周年,我向意大利捐贈的雕塑作品《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立在了達.芬奇家鄉意大利芬奇市博物館門口。達.芬奇是世界人民家喻戶曉的,可齊白石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我們通過達.芬奇和齊白石在那裡的“對話”,來增加中國文化的影響。而且這不是我自己要捐贈的,是人家邀請我創作作品並捐贈。最為感人的是,在揭幕儀式上奏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說明今天中國藝術家的創作給世界帶來了思考,也帶來了他們所需要的價值。
國際交流除了“走出去”,我們還“請進來”,讓外國藝術家走進中國,讓外國的藝術機構了解中國。為此,我們成立了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和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我們邀請這兩個聯盟的代表到敦煌開研討會,還為這些聯盟國家的藝術家們舉辦展覽。法蘭西藝術院院士被稱作“不朽的人”,我們為他們舉辦了3次展覽。最後,他們把170多件參展作品全部捐贈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以實際行動促進中法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先後給許多國家的藝術機構致信160餘封,讓他們了解中國人民在抗疫過程中的責任與擔當,他們都給出了熱情的回信。法蘭西藝術院主席讓.安哥拉在來信中提出:“我們所有人都寄居在一葉扁舟上,因此中法兩國要團結一致,加強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我們在做用文化交流消除隔閡的工作。”
我認為,文化傳播有三個“一”:一張臉,一顆心、一個魂。一張臉,是指民族、國家的文化特徵;一顆心,是彼此坦誠、真摯、溫厚之心;一個魂,是共同珍愛、維護世界和平之魂。只要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心連心,就能情相依、脈相連,在人類共同命運的海洋裡,相互依存,扶助前行!
館長與雕塑家雙重身份的平衡兼顧
記者:在中國美術館館長與世界知名雕塑家這兩種身份與責任之間,您是怎樣做到平衡、兼顧的呢?
吳為山:中國美術館館長雖然是管理崗位,但它有一定的特殊性,這個崗位要求管理者要不斷地對當下藝術的發展有所關注、對當今藝術的創新有所了解。特別是我自己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不能疏於創作,因為在創作過程中,你會感受到這個時代藝術發展的脈絡,感受到這個世界精神血液的湧動。有時候,館長還需要與一些國內外藝術家進行深層次的藝術情感對話,這就要求你自身的藝術水平達到相當的高度,所以我一刻不敢松懈自己的藝術創作和研究。
我一般早晨7點多鐘就起床了,然後坐車1個小時到館裡上班。如果有重要會議,我6點鐘就起來,早點去。白天工作完,下午5點鐘之後,我就到工作室去創作。有時候也可能在館裡工作到七八點鐘,但是之後還是會到工作室去,直到深夜再回到家,因為在工作室我可以“放飛自我”,沉浸在創作中。其實,我在上下班這條路上基本上是在車裡睡覺的。為什麼?補覺,為了保證白天有精力在館裡工作。美術館各種學術、行政會議和社會活動比較多,我還在學習“彈鋼琴”的工作方法。
作為中國美術館館長,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了解新的動向,包括在藝術技法上,還要把自己在藝術創作中獲得的一些經驗融匯到規範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去,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把館長工作做好。所以,近年來我也創作了不少作品,如立於德國的《馬克思》塑像,立於法國的《百年豐碑》大型雕塑,立於烏克蘭基輔市中心的《靈魂之門——舍甫琴科與杜甫的對話》等等。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3月號
編輯:趙珊
校對:邸倩
監製:高峰、連振海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