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健 元
中英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于1983年正式开启,这是新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标志性節點。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審視這一歷史節點。
一、从政治角度看,开启中英谈判时机已经成熟。1983年是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战略的第5年,改革开放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日增。中国已经有了按计划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实力与底气,因此,从政治角度而言,此时开启中英谈判,时机已经成熟,主动权在我國,并可断然否决英方提出的「以治权换主权」等无理要求。邓小平于1984年6月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中「爱国者治港」的核心要义。即: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就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中国已不是过去那个任列強宰割的羸弱的旧封建國家。
二、从经济角度看,1983年香港实施金融管理改革,确立了港币与美元直接挂钩,并锁定窄幅波动区间1:7.75—1:7.85的「联系汇率」制度,此举意义重大。第一,进一步降低了港元随外围经济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而对本港经济造成的冲击风险。第二,通过港元直接挂钩美元,而人民币挂钩港元间接挂钩美元,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东部沿海经济特区的国际资本通道,促使源源不绝的海外资本引入中国改革开放的价值洼地。招商引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东部沿海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中国金融与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也促进了香港的顺利按期回归祖国怀抱,并为「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的顺利贯彻落实,及「爱国者治港」力量的积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沃德國際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香江智匯副會長
編輯: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