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罡:細菌、病毒和自然免疫
文/艾罡(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科學養生分會 專家組成員)
我們人體擁有大量的共生菌,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這些數目龐大的細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菌群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通過個體的適應和自然選擇,不同種類之間,菌群與宿主與環境之間,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中,形成一個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的系統,因此,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菌群結構相對穩定,對宿主表現為不致病。腸道菌代謝產生的小分子物質能夠作用於宿主的各器官,如脂肪、肝臓、大腦和心血管系統。目前已知腸道菌群紊亂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但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都是非關聯性的,缺乏因果鏈接、共生共存、優生劣弱、換位取勢、選擇扶植等關係的建立。
如何利用益生菌來控制有害菌和中性菌,達到互相依存,相互制約,並且共同為人體合成出所需營養,就是關鍵。益生菌競爭性排斥病原菌的機制,主要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就是“搶地盤”,競爭宿主腸黏膜結構位點,在空間產生競爭優勢。腸道細胞有雙向滲透的作用,營養物質可以穿透,有害物質必須隔在外面,這都是靠機體主動調節,是依靠緊密連接蛋白來控制的。沒有吸收,就沒有附著。病原菌沒有粘附就不會產生互作,也不會致病,如果不讓它粘附,有害微生物即使在腸道中存在那也是安全的。
緊接著是競爭微生物所需的養分。比如由食物中含有的膽堿、兒茶酚胺類物質、皂甙、生物堿酸化劑、植物提取物(揮發油、生物堿等等),主要機制就是破壞病菌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細胞內環境,導致生化代謝異常,或者DNA複製轉錄異常,結構性和功能性物質合成受阻,病原菌無法增殖直至死亡。
如果某種病毒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勢必會在血液中出現。但通過人體口腔和皮膚有可能會偵測不到病毒的存在。因為淋巴系統的過濾,所有可以接觸到外部空氣的人體部位,都有大量的淋巴來過濾血液和體液。當淋巴功能消失後,即便檢測出病毒,也為時已晚。因為此時的人體抵抗組織已經失效。但是,通過腸道菌群和糞便,就能馬上偵測到病毒的存在。在人體空腸內,會產生出大量的堿性腸液來稀釋胃酸。腸液的結構可以視為脫去細胞、雜質的血液,當病毒隨腸液進入腸道,此時的菌群會發生根本性變化,能夠和病毒共生的細菌,依然存在,不適應病毒毒素的細菌會大量消亡。此時小規模的菌群中,如果有能夠對抗病毒的細菌,勢必在沒有大菌群打壓的情況下大量繁殖。此時此菌群分泌的酶就會大量進入到血液中,幫助人體免疫細胞清除病毒以及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應避免使用激素使人體達到亢奮狀態,原因是免疫細胞會攻擊被病毒感染的功能細胞,如果血液中大量充斥此細菌的酶,即已經達到了自然免疫的結果,稍待時日人體即可自行痊癒。此過程中,只要正常提供給細菌食物即可,萬不可用抗生素類藥物殺滅腸道細菌。我們在對待病毒性流感的方法中,運用此方法,基本達到了完美免疫病毒的效果。
第二種是微生物產生代謝產物,如有機酸、細菌素、抗菌肽,這些代謝產物會對其他的菌產生抑制作用。從益生菌的使用情況來看,通過這三種模式都可以構建益生優勢菌群。例如寡糖,尤其是其中的高甘露糖型,並不能被人體的胃酸破壞,也無法被消化酶分解。但它可以被腸中的細菌發酵利用,轉換成短鏈脂肪酸以及乳酸。隨著結腸內發酵方式與吸收狀態的不同,這些無法直接吸收,卻能發酵的碳水化合物,為腸道內菌群提供了豐富的增殖營養。而這些食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例如蜂蜜和水果。
發酵乳杆菌,會附帶產生出產氣莢膜梭菌,從而引發腸炎等症狀。但它使腸壁的細胞連接蛋白提高了緊密性,從而還原了腸道上皮的通透性。通透性太大,一些毒素、有害物質會穿過腸黏膜進入血液,繼而產生血質惡化性的病變。而通過給有益菌提供食物,來改變緊密連接蛋白的數量和質量,就無形中為人體獲取營養的途徑中加裝了一道強力的過濾。
讓人體所需營養進入血液,恢復血液的質地和純淨,才是使亞健康甚至病症患者尋因治本的有效方法。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