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大灣區綱要、雙循環發展格局及國家「十四五」規劃等戰略,皆為香港在新時期走出低谷、再上一層樓繪就了藍圖,理清了道路。既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堅持創新協調和開放共享發展,又強化特區治理、重構社會結構和轉型傳統產業,在矛盾化解、角色定位和發展方向上提供指引。世界在變、國家在變、香港也在變,惟排除干擾、因循必然、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可在特別時期及特殊背景下造福香港,無愧時代,成全歷史之選擇。
邢雲超 I 香港社會學學者、智庫專家
廣州,2021 年 3 月 3 日,粵港澳大灣區時速 160 公里地鐵開始熱滑試驗(圖:新華社)
一、國家做後盾香港仍堅韌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受內地發展穩健和經濟擴張外圍環境改善影響,香港第三季度GDP較第二季度上升3%,結束連續5個季度的技術性衰退,經濟氣氛在季度後期趨穩好轉,金融市場亦相對活躍。林鄭特首2021年1月18日出席亞洲金融論壇時表示,疫情挑戰下香港金融體系展示其強韌度,聯繫匯率制度有序運作,港元匯率持續強勢。特區金管局總裁余偉文2020年11月2日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雖然香港面臨全球疫情影響,地緣政治衝擊及超低息環境下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脫節之現實,但是聯匯制度背後有4,500億美元作支撐,香港經濟體系可抵禦任何衝擊」。香港資本市場發展健康,去年港交所集資額全球第二。信銀國際最新經濟前景分析:今年內地GDP料增長達8.7%,而香港由負轉正至3.8%,呈報復性復蘇。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亦認為,維持香港長期發行人信用評級「AA+」,評級展望「穩定」。學界認為香港在做好疫情防控條件下積極開拓市場空間,復蘇經濟是必然之舉也是歷史的選擇。
全球疫情反復,西方制裁加碼,港人舉步維艱,內地已是靠山。2020年11月初,特首北上進京,率隊與國家衛健委、發改委及證監會商討「惠港」措施。香港近年來疫情影響重災區是佔GDP比重不高但嚴重波及就業及社會穩定和以中低端為主的服務行業。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稱,近4成失業家庭陷入貧困且影響範圍擴大,節後料有更大失業潮出現。與服務業密切關聯的諸如零售、酒店、旅遊及關聯經濟復蘇和拉動經濟增長中高端的金融、貿易和保險則與國家經濟內循環框架有機構建和全面對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明確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表示,凡有利於香港繁榮穩定,增進民生福祉及有利於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中央政府都會全力支持。特區律政司司長鄭若驊2021年1月初發表文章《發揮香港獨特優勢以支持和配合國家發展》,強調「十四五」規劃不只是國家未來五年社會經濟發展藍圖,同時也是為香港未來指明方向。
二、放大科研優勢突出金融亮點
相形「十三五」,新的國內外形勢下特區國際優勢和科研競爭能力更被看重。支持特區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及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助於香港更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2021年1月8日「一帶一路」高層圓桌會議上,特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認為,在國家雙循環格局下,內部制度改革、戰略性重組及專業化整合協同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項目質量以期從內而外增加競爭力將成為重心。互聯互通的政策和跨境理財通的落實均是雙循環的具體實踐,也是科技創新之多贏方案。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統籌「官產學研」結合,推動與世界頂尖科研機構合作,壯大香港科創人才庫,進一步放大特區科研優勢。
早在2018年,國家科技部、財政部下發《關於鼓勵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組織實施的若干規定(試行)》,聯手推動香港與內地科技領域密切合作和多維融合,以深圳為首的大灣區城市群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實現了香港國際化市場化平台功能。依據規定,港澳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所可競爭擇優承接「中央財政科技計劃」項目並獲經費資助,為香港科技界注入「強心針」。香港科研增加了動能,學術成果亦不難找到下家;與此同時,香港社會近年來受制於急功近利商業文化浸淫,企業追求「搵快錢」致使少有學子進入收效慢周期長的科技圈,甚至有學者承認科技發展依然乏善可陳。如今,港人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善用中央惠港新政,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打造國際級別創新科技中心。
同國家經濟「雙循環」戰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相呼應的另一主基調則是「十四五」規劃更加側重金融創新和人民幣數字化。內地與香港近年來金融監管機構加強協作,促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鞏固和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全球各國近期加速印鈔,釋放量化寬松政策,資金充足股票高漲,外圍流動性的增加助推了金融機構快速正增長。因此,配合國家戰略參與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人民幣可兌換,實現以人民幣自由利用為基礎的協作互利正當其時。金融業是香港的支柱,又是全球的亮點,其功能性及操作性未必全面深度受限於疫情及外部環境牽制。所以,因地制宜、如何強化金融亮點成為金融業新時期考驗。
2021年2月,內地、香港及澳門簽署「跨境理財通」試點諒解備忘錄,為跨境理財通提供更加清晰發展方向。中國約2/3內外直接投資和大部分金融投資均通過香港操作運行。憑藉強大資金池和多個跨境資金流通渠道,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內地經濟學家王學宗認為,香港可以依據其在東南亞的貿易往來,大力發展以數字人民幣結算的跨境貿易和服務貿易,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及配套基建。需要正視的是,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框架下尚需進一步創新机制,深化改革,降低本港業界灣區金融市場門檻,利用香港國際金融網絡之背景深度參與內地金融市場的發展活動,作為內循環的參與者及外循環的推動者,雙重角色統籌兼顧。
三、創新改革加速社會穩定居先
創新驅動是「十四五」規劃重點部署。經濟學家稱金融和創新在大灣區未來50年及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堪稱「中國版硅谷」關鍵環節。在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中,創新處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中國在人才創新、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領域空間依然很大。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和深海科技等領域尚有諸多前沿項目待開發。科技創新在「十四五」規劃建議文件中數十次提及並著重「自主」關鍵詞,凸顯企業主體地位,如若要為香港賦能,需要更多科技公司和創新動能的入駐和驅動,更需要在灣區範圍內與內地有效對接,從而解決科研成果的落地生根。香港雖為國際金融中心,其內涵則主要涉及股票中心、銀行中心和債券市場。相比紐約和倫敦,香港金融中心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依然存在較大距離。市場創新、產品創新及技術創新仍舊相對乏力,金融增長點難以凸顯。國內全面改革開放及國內企業走向國際為香港金融業從內涵到外延的豐富和完善提供了可能,亦為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製造了黃金通道。
香港處在東西文明匯聚要衝,既海納百川人傑地靈,又開放進取走在時代前列。一代代港人從中華文化寶庫中汲取營養,然後在香港這片土地上,經過歷史的蕩滌形成了具有獨特中國文化的獅子山精神。不過,亦不乏有識人士並不認同香港發展布局和國家整體規劃高度一致性,既缺乏強烈節奏感又無足夠和諧度。特區政府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說,香港過去也曾主動提出參與國家兩個「五年規劃」並請求中央予以支持,但與國家總體發展的關係並不清晰。究其原因是香港缺少一套全面和長遠的發展戰略,而且所涉及項目通常欠缺落實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也有政治分析人士認為,香港不能再像過去參與國家「五年規劃」那樣,只顧及自身利益而忽視國家發展戰略及國內外形勢變化,眼睛外視因循守舊,漠視現實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而是要勇於破除靜態思維範式擺脫傳統桎梏,積極借助近水樓台投身社會經濟改革。
長期以來,部分港人最大心病是始終擔心和內地合作會影響「民主、自由和獨立管治」。更有少數親西方人士受益甚至受制於反華勢力而試圖開歷史倒車。香港要發展「一國兩制」新實踐,解除政治迷思是條件,遵守國家憲法是前提,維護社會安定局面則是居先原則和關鍵所在。香港與內地關係決定兩地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對香港發展的質量與速度起決定性作用。兩年來的事實證明,丟掉民族尊嚴,無視發展機遇是不理智、反社會,又是逆歷史的。《人民日報》2020年10月27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目光長遠,務實求進的香港人士都在聚焦「十四五」規劃。期待香港目光向內,搭上國家發展快車。充分發揮傳統優勢,全面布局新興產業,在中國新發展格局中找到新的發展定位,在特別的歷史階段既不能被規劃,更不能被邊緣化,未來五年可望實現華麗轉身。
四、中國穩定發展港事尚需遠謀
2020年在全球跨國投資大幅度下降環境下,中國全年實際使用外資逆勢增長,非金融領域高達1,443.7億美元,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8,570家,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實現了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20年擴大10倍,佔世界經濟比重約17%。截至2021年1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報32,107億美元,連續兩個月穩定在3.2萬億關口上方。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均預測中國經濟2021年增長7.9%。全面提高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十四五」定調、中歐協定及RECP協定的最終簽署乃至於中日韓協定之預期均為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經濟強化戰略定力。國家的進步和對香港一以貫之的政策迫切要求香港順應時代發展作出姿態和角色調整,積極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把兩地合作向縱深推進,邁入加速發展新階段。
2021年1月24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亦公布,同期海外企業對美國新投資下降約49%,萎縮至1,340億美元。美國勞工部統計,去年春季以來,美國疫情引發經濟衰退致使服務業數百萬人失業,其中40%的人半年沒工作,屬長期失業。《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參議院以51票贊成50票反對通過了美國候任總統拜登於1月14日公布的1.9萬億美元刺激和救助預算計劃,1月25日拜登就任總統後又簽署命令,承諾聯邦政府購買美國製造產品,白宮聲稱堵塞允許公司把生產和就業崗位轉往海外之漏洞。美國長期是海外企業投資之首選,如今中國取而代之,直接說明國際社會對中國成功防控疫情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認可,間接折射中国「雙循環」經濟政策並非單一封閉與世隔絕的內循環,同時更是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逆全球化和以意識形態為托詞試圖與中國經濟脫鈎的有力回應。有觀察家認為,美國目前自身難保,恢復就業或需10年。全球經濟盼恢復,與中國合作乃大勢。跪求美國援之以手,似乎只是一廂情願。
香港是一個高度開放但又極度依賴外力的小型經濟體。任何風吹草動均有可能產生放大效應,甚至持續衍生次生災害。1997年中國GDP是英國的60%,2016年經濟規模猛增到英國的4.7倍。香港經濟緊跟國家發展步伐由1997年的1,770億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3,200億美元。20年增長了80%。疫情發生以來,香港金融系統雖運行正常,資金流入尚可觀,但沒有國家經濟作後盾,仍舊風雨飄搖前途未卜。2003年「沙士」來襲,維港一片蕭條,香港社會充滿悲觀。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協定,中央政府啟動香港自由行,香港經濟立竿見影,民生民情迅速翻轉。2019年下半年以來,疊加中美貿易爭端和「修例風波」擠壓,香港成為夾心餅,經濟跌幅遠超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的2.5%和1998年亞洲經濟危機的5.9%。如今歷史重演,香港再次直面挑戰,港人惟高瞻遠矚,深謀遠慮,調整方向,靈活取捨,方可浴火重生,避免香港淪為孤島。
歷史上,香港歷經過多次轉型。除上世紀承接歐美製造業而成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外,便是40年前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政策,近水樓台乘勢而上,將製造業和服務業順利轉移至內地,從而成就了珠江三角洲,也奠定了香港在國際上的金貿及航運地位。如今,大灣區綱要、雙循環思維及國家「十四五」規劃等戰略,皆為香港在新時期走出低谷、再上一層樓繪就了藍圖,理清了道路。既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堅持創新協調和開放共享發展,又強化特區治理、重構社會結構和轉型傳統產業,在矛盾化解、角色定位和發展方向上提供指引。世界在變、國家在變、香港也在變,時與勢都在我們這一邊,這是我們定力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中聯辦主任駱惠寧2021年2月5日在新春「雲酒會」上的致辭尤須值得斟酌思考。惟排除干擾、因循必然、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可在特別時期及特殊背景下造福香港,無愧時代,成全歷史之選擇。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1年3-4月號第86-90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