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香港物流業的發展深受全球和區域政治經濟環境影響,資訊科技發展更將引起包括生產和物流活動在內的供應鏈產生範式性轉變。本文提出香港物流業應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空間框架和科技發展的雙重機遇,從營運模式上作出調整,為香港物流業發揮新功能和新角色,從生產網絡視角提出支持物流業產業升級、建立管治網絡,及加強與城市和區域耦合發展三大方向。然而,考慮到目前香港物流業的優勢和弱點,發展過程中將無可避免面對自然、制度和科技三方面的距離。建議通過制定宏觀戰略,並從土地與交通、商貿和科技三個政策領域提出措施,務求減少自然、制度和科技的距離,更好支持香港物流業長遠發展。
紀緯紋 I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沈建法 I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
香港應該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主動與整個區域耦合,促進香港物流業長遠發展。圖為葵青貨櫃碼頭(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一、香港物流業的發展背景與現況
貿易與物流作為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對香港的經濟和就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部分行業如航空和海運取得優異成績並具有世界領先地位。然而,過去一段時間,部分物流行業的表現下滑,如海運中的貨櫃吞吐量便由高峰期的超過每年2,400萬標準箱下跌到2019年的1,830萬標準箱,國際排名亦由過去的世界第一下降至目前的第八。加上內在不利條件,如物流用地供應不足,對物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從現代商業環境理解,物流就是貨物從起點到終點的空間轉移。由於生產全球化,貨物從零部件、半成品、製成品到最終銷售,可說是在世界各地流動。從生產角度(生產鏈)的每個環節,或從商品整個周期角度(供應鏈)的每個環節看,物流服務或許不算突出,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前追求效率的時代,物流過程的速度和即時反應成為關鍵。因為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便足以影響整個生產或銷售過程。香港物流業,正因著香港自由港的角色,並抓住中國內地在過去40年發展成為世界工廠的機遇,參與到不同的全球生產鏈,提供運輸、各類增值服務和代理等物流業務。
如此全球化和漫長的生產鏈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如中美貿易衝突和去全球化等政治經濟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災情等負面因素影響,打斷了不少生產鏈和供應鏈,破壞了當中原有的物流活動。當然亦有正面因素為香港物流企業帶來機會,如亞洲經濟崛起和內地消費市場的興起便創造了新的生產鏈和供應鏈,並增加了對物流活動的需求。
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正在顛覆生產、消費方式和相關的生產鏈和供應鏈。大數據、雲端計算、人工智能和電子商務將徹底改變客戶對物流服務的需求,例如即時物流訊息已成為基本要求。這將驅使對現時的物流服務進行優化,推動業界進入物流4.0和供應鏈4.0新時代,物流供應者將無法置之不理和置身事外。
簡而言之,香港物流業目前所面對的,一方面是物流企業需要降低和避免原有業務和原有市場的衰落以及內部各類問題對營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更好地把握新時代和新機遇。同時,從生產鏈角度看,物流作為一個產業,它需要考慮如何改善服務,以提升整條供應鏈的韌性,平衡效率與保障。並提升適應新市場和營運範式的能力。
二、香港物流業發展環境分析
在選擇發展方向的同時,也必須了解香港物流業的能力。本文從生產網絡和距離兩個視角,應用SWOT分析法,從香港物流業的強項和弱點、當前面對的機會和危機四個方面,對香港物流業的發展環境進行分析(見圖1)。
圖 1:香港物流業的強弱危機
物流業能在香港成功發展,一是自由貿易的制度特色創造了一個有利大量國際貿易的優良環境,推動物流投資和業務的發展。二是地理優勢成為物流業在香港高速發展的催化劑。隨著內地改革開放,香港成為中國與世界貿易的重要窗口,而近年來落成啟用的多項跨境基建如港珠澳大橋、深圳灣口岸和蓮塘/香園圍口岸等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地理優勢。三是歷史因素與1997年以來的特別行政區地位,為香港帶來獨立的金融貨幣、法律體制,以及世界級的專業服務,為世界各地客戶所信賴,更樂意於香港開展物流業務或進行物流業投資。在這個優良商業環境下的香港物流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擁有了龐大的全球業務網絡、廣闊的國際視野、靈活可靠的商業文化和辦事方式,不但能為客戶的生產鏈提供高度可靠的服務,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也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然而,作為一個需要支持物流業健康發展的環境,香港有其根本性弱點。一是土地供應在量與質方面均有所不足,未能更好支持現代物流業所需。二是「香港製造」貨物出口量非常少,無法穩定地為香港物流業提供充足貨源;香港物流業主要發揮中轉的功能,必須依靠中國內地和外國貨物穩定的供應,亦即外部市場任何變化都會對香港物流業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若要提供各類運輸以外的增值服務,有機會受到雙邊或多邊的自由貿易協議和當中或產生的關稅影響。香港物流企業本身的弱點也值得關注。據統計,2018年香港有超過25,000家物流企業,當中98%以上是中小企,約30%為陸路貨運企業。規模細、業務單一、客源窄、外在認知度低是物流中小企的主要問題。從生產鏈角度理解物流企業與客戶的關係,個別物流企業(如第二方物流)的單項服務環節嵌入客戶生產鏈的程度並不高,相反物流活動協調者(如第四方物流)則更有能力把整套物流或供應鏈解決方案嵌入到客戶的生產鏈。
香港物流業的持續發展,除了需要解決上述弱點,亦必須更好把握機遇。一是亞洲和中國內地市場的持續興起,加上出現一帶一路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等區域經貿合作新機制,香港物流企業應積極爭取,以補傳統市場衰落對原有服務生產鏈的影響。二是科技的發展使生產、物流和消費形成新生態,香港物流企業不單要在技術上升級、創新和強化服務、甚至重新定位,更可藉此調整一向的以生產要素為導向的發展方式,逐步改為以創新為導向。而重中之重的機遇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框架,香港物流業更應乘近距離之便,大力加強與珠三角的物流同業合作,發揮兩地企業優勢,以及「一國兩制三關」的獨有優勢,以提供完整供應鏈管理服務為目標,更好嵌入客戶的生產鏈。
若香港未能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主動與整個區域耦合發展,隨著珠三角物流企業發展規模日益增大、體系日益完整、基建配套更加完善,以及國際網絡和開放程度不斷擴大,珠三角物流業必定成為香港物流業極大的挑戰。但目前香港物流業面對的更大挑戰是外部環境的不斷惡化,如去全球化和中美貿易衝突對香港有份參與的全球生產鏈造成不少負面影響,而已持續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沉重打擊香港的商業環境。同時,國際上對安保和環保等更嚴謹的要求,不僅給物流企業帶來額外人力、金錢和時間成本,也對當前經營模式提出更大的挑戰;香港用地不足的弱點,也對維持香港理想的物流營運環境提出進一步挑戰。
那麼,在目前強弱危機環境下,香港物流業如何通過借助外力和優化自身條件,來增強其韌性,提升其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從問卷調查結果、深入訪談和商會交流可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香港物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得到不少認同。香港物流業對珠三角並不陌生,也有一定的投資,未來的路該如何走?本文提出了三個原則,分別是創新、加強協調和融合中見差異。在此基礎上,本研究認為有產業升級Upgrading、建立管治網絡Governance network和與城市及區域耦合發展Coupling(UGC)三個支持香港物流業發展的方向,但預期過程中會遇到自然Physical、制度Institution和科技Technology(PIT)三方面的距離(見圖2)。
圖 2:研究概念
產業升級包括產業結構提升和企業更加廣泛應用先進科技提升營運效益兩方面。目的為提升企業的業務增值能力,從而增強企業和整個物流業的競爭力。建立管治網絡一方面是深化物流企業在客戶生產鏈中的角色、產生更大的影響力,當中需要供應鏈內企業緊密合作,以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是深化物流業與政府的網絡關係,將對產業與城市和區域的耦合發展產生重要作用。產業與城市和區域耦合發展指兩者的戰略性結合,借積極政策和基建推動產業的發展。耦合的程度受到管治網絡影響,但亦影響產業升級的進度。
香港物流業面對的最大自然距離,是目前香港的情況未能滿足物流業務對土地質和量需求的與日俱增,反映出與城市的耦合程度不高,更影響產業升級。制度距離,可以視為是政府和企業雙方的問題。一方面未見香港政府有支持物流戰略發展的全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香港物流同業對香港和整個大灣區的政策,以及可以如何支持到本身發展的認識并不深入,這對產業升級造成障礙,亦不利於整個產業與城市和區域的耦合發展。科技方面,雖然香港物流業有不俗的科研,但普及應用的程度在不同物流行業之間有明顯差距,不利於產業的整體升級,與珠三角系統的耦合也有一定距離。
三、香港物流業發展建議
本文提出制定宏觀戰略是支持香港物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新空間框架下發展的重要一步。並從科技Technology、商貿Commerce & trade和土地及交通Land & transport(TCL)三個政策領域提出建議,力爭縮減PIT三方面的距離,推動UGC三個發展方向的實現。
(一)制定香港物流業發展宏觀戰略
研究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基礎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一個市場。雖然香港和珠三角之間在制度、經濟發展理念和行政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將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長期存在,但通過加強香港和珠三角的交通和科技等基建連接、「跨境」措施和商業制度等方面的創新和協調來減少PIT距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一個市場仍是可行的。並且利用融合中所保持的差異,如不同的海關制度和貨幣制度,也即香港和珠三角各自的優勢,強化粵港澳大灣區在全球獨有的商業環境,吸引包括國際物流企業在內的不同需求和考量的投資者與客戶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
在這個大環境下香港應該儘快訂定創新的、宏觀的和清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方向,並配合現有工作,如香港2030+和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以及國家和廣東省相關的規劃,推動香港物流業持份者共同制定物流業長遠發展戰略和綜合發展目標。更為重要的是以戰略方式,明確態度並及時地執行政策措施。工作過程中,政府亦可審視現行相關政策和措施,作出必要的更新和修改;並完善本地和區域層面發展機制,以支撐現代物流和供應鏈業務的創新和發展。
(二)推動科技創新與普及應用
科技創新與普及應用對香港物流業的結構升級和業務創新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一是建議加強本地和區域的智慧城市發展與物流業升級和創新的耦合,在區域層面支持香港的物流科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雙方系統彼此兼容。二是建議通過加強政策措施鼓勵「破壞性」物流科技硬件和軟件的研發和應用,以更低應用成本和更高效益吸引更多物流企業採用,藉此加快傳統運作模式向現代高科技模式轉變,以科技引導物流業進行範式改變。三是建議善用區塊鏈等物流金融科技,建立公眾物流和供應鏈信息平台,加強香港與內地企業的信息交流,提升彼此的可信度與可靠度。藉此強化物流企業的能力並推動更多的貿易、物流和供應鏈活動。
(三)準確把握商貿發展新趨勢
商貿是物流業務的前提和來源。一方面,建議推動更深入地認識市場和及早匹配措施。在貿發局等現有各機構的市場研究工作基礎上,加強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以至RCEP和一帶一路市場的生產及貿易的特點和物流需求。同時深化主動支援物流企業的計劃,通過及早匹配生產業務和物流業務,推動物流企業在客戶規劃生產之初便以完整解決方案支持客戶生產鏈運作,以至推動生產鏈重組和優化來適應工業4.0新時代。該工作亦需要鼓勵不同業務的物流企業加強合作,商會和其他機構在其中可以發揮更大的橋樑作用。另一方面,建議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一般和電子商務貿易。除優化相關跨境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準則和規定來促進區內的無縫交易外,亦可以B2C貿易為試點設立適用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負面清單,以促進更大量和更可預計的物流活動的進行。同時加強中國內地、香港特區和第三國的經貿協商,解決自貿協議差異下在香港處理的增值物流活動可能出現的關稅問題,RCEP是一個理想的平台。香港亦要把握出口電子商務貿易新趨勢,發揮香港物流企業獨特功能優勢。
(四)加強土地及交通方面統籌規劃建設
在土地及交通方面,本文建議:一是優先以香港西部為中心建立智慧物流生態系統(見圖3),從自然上及數字上連結生態系統內不同交通基建及物流用地。連結的作用在於促進各方的頻繁訊息交流和實時協調,創造以數據支持精準和具效益的物流業務環境。作為生態系統,它具有靈活性和可擴展能力以滿足未來物流發展所需,及具有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內其它物流設施和生態系統的能力,如珠海的機場和物流園。可借鑒國際上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的經驗,優化區內各系統如機場的協調運作機制,並協調和精簡控制「跨界」流動的措施。二是建議更快和更精準地滿足用地需要,包括發展足夠及地塊面積較大的物流用地、考慮修改土地用途來理順現時較散亂的棕地上的物流用地、鼓勵重建舊工業大廈發展成為現代物流設施,並需要在政府層面進行優化土地分配機制和發展過程、壓縮發展時間的工作,以滿足新物流產業結構的用地需求。三是建議推動本地智慧交通網絡的發展,促進交通基建與使用者實時交流訊息,幫助使用者規劃和實時調整物流流程,以及推出鼓勵轉用智能、自動和綠色的交通工具和建造智慧基建的措施和計劃。
圖 3:智慧物流生態系統(圖片來源:Google Map)
結 語
本文肯定了物流業對香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值得以戰略發展方式為香港物流業制定長遠發展方案。無論在本地還是區域層面的發展中,香港物流業面對的是範式性的改變要求,也面對PIT距離以及其它方面的不足。唯有在不同政策領域推動縮減距離的措施,才可全方位地支持香港物流業在粵港澳大灣區框架下的持續發展。
本文是《香港物流業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新空間框架下的發展戰略》研究成果之一,該研究項目(編號2019.A4.058.19B)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管理的公共政策研究計劃資助,發表於《紫荊論壇》2021年3-4月號第80-85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