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雲超
明暗交界線是西方繪畫專業術語。它是物體亮面與暗面交界之處,是從一邊到另一邊較窄狹之深色條,通常是整個畫面色調最重的地方,也是物體固有色的最確切體現。依如物體的兩大受光基本面,中美兩國作為地球東西兩個大國,其歷史關係演繹過程必然經歷暗面和亮面彼此交接。正在舉行的中美元首除夕通話後的雙邊主管高配2+2首度直面對話,被路透社描述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正在努力處理彼此在特朗普任期內跌至「冰點」的關係。中美要破冰或要融冰,都離不開溫暖和諧的氛圍。然而,事實上,18日雙方首輪論劍剛剛開啓,美方棒打中國,超時強調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的關切。中方據理力爭並嚴正回應,提出美國無理指責,挑起事端,沒有待客之道和外交禮儀,沒有資格居高臨下。驟然緊張的會談氣氛,用CNN記者的話說,是從來沒有遇見過的驚心動魄。
對於3月11日美國將在阿拉斯加和中方戰略對話信息的確認,國際社會審慎樂觀。美方接著拋出對中國24 位官員金融制裁,「報復」中方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雙邊會談在即,對方游走日韓,對中國內政「大放厥詞」。新華社評論稱,如若美國試圖搞「麥克風」外交,拉幫結派向中方施加壓力,妄圖在阿拉斯加會晤中佔便宜是痴心妄想。華盛頓智庫有專家認為高層行前疾風暴雨是迎合國內鷹派期待,美國未必熱衷冷戰和熱戰。美國彭博社又稱,拜登政府上任之初對中國發出複雜信息,因此,此次會晤不僅闡述新政府優先事項,而且為未來四年中美關係調音定調。
中美高層會晤選址阿拉斯加安克雷奇,有媒體認為美方刻意遠離華盛頓和紐約等政治經濟中心,有意淡化美國元素,但也有者予以更深層面詮釋,因為阿拉斯加一度是美國制約和抗衡前蘇聯之戰略重心。不管從技術層面還是政治考量,專家總體肯定中美各進一步,抵達新的里程碑。中美雖存在分歧但畢竟有意坦率對話,因此冀望雙方從此出發,共同推動全球各領域健康發展。也有觀察家認為,中美有望協商達成新機制,建立互信合作模式。希望姑且把價值觀差異擱置一邊,不妨從共同關心的區域問題入手,比如核擴散、網絡安全、跨國犯罪、公共衛生及自然災害諸方面都會成為良好切入點和共識所及範圍。美方甚至還可以重開休斯敦領館,放開留學生簽證,中方隨後跟進,撤回相關反制,雙方各退一步,成就來日元首會談。
美國務卿布林肯在陳述中(opening statements)就新疆和港台問題,指中國做法威脅人權、國際秩序和全球穩定,不屬於內政或內部問題。然而,有資料表明,2001年以來,美國在全球逾80個國家以反恐行動為由,導致包括33.5萬平民在內的80萬人死於戰爭,數千萬人流離失所。美國「制止仇恨亞太裔美國人組織」16日報告顯示,去年3月至今年2月,共收到3795起針對亞裔種族歧視報告,其中華裔被攻擊最多。外交部發言人日前表示,美國應該反思印第安人種族滅絕原因,看一看國際社會對美國人權雙重標準的批評,美國「人權燈塔」只照別人不照自己,不必自封「人權判官」。
中美從暗流湧動到針鋒相對,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不摧。美國要求中國「改邪歸正」,中國訴求美方「撥亂反正」。美方窮追不捨,中方不屈不饒。美國制裁不止,中方反制不息。美國從高層到民間、從歐洲到亞洲烽火四起,強化統一戰線,大有星火燎原之勢;中國加強內功,迂迴前進,團結一切有生力量。中美關係似乎在此惡性循環中不斷推波助瀾。外界期待「坦率而艱難」的對話已成各說各話,唇槍舌戰。美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Douglas Paal)認為最不負責任的方式就是選擇不溝通。他日前表示拜登會有實事求是政策,而中國也有能力抓住機遇期。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亦認為,拜登對中國「非對稱競爭」,在科技與經貿領域「選擇性脫鈎」,並在人權問題上走強硬路線,但統籌兼顧國內國際事務既精力分散又資金制約,因此政策衝突,取捨艱難,競和矛盾。專家認為新政府對中國幾乎「黔驢技窮」,未來缺乏有力工具,惟反復探底,開展對話,尋求突破,實現百日經濟成長以交代國民乃為拜登的焦慮重點和新迫切選項。美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一個充滿自信的國家,既能認真審視自身不足,又會不斷加以改善,這就是美國的秘訣」。相對中國內政外交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美國憲法制度決定了總統外交事務上的壓倒性權威。拜登政府相對上屆更加熟悉中國,也更具定力和戰略眼光,有理由相信,對中國無計可施背景下,或將適時後拓空間,政治操刀仍游刃有餘。
有消息人士稍前認為,雙方刻意表明降低政治預期,一方面出於目前僵化關係考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確立各自優先事項,把握彼此脈動,摸索對方潛力和探底對方紅線,未必「一定要在本次對話中取得成果」,從而避免結構性衝突。美國優先事項在於尋找美國及其印太盟友利益,繼續縱深推行其價值觀,而中國則優先防禦性,獨立性及核心價值。美國利益全球佈局錯綜複雜,中國利益則如日中天,處於快速增長階段。在雙方不能融合又無法「降服」對手情況下,新機制需要嘗試,重大關切難以漠視。因之,在某種意義上,各方事後如何評估和結論,能否突破交界線,目前仍待時日觀察。不過,可以判定的是主動權依然掌握在美方。
美國「外交政策」稱,美中官員均承認雙邊關係存在可合作領域,誰會邁出第一步,邁出多大一步,很大程度取決於華盛頓和北京的內部政治。中美政治分歧也許永遠沒有媾和基礎,但經濟利益和全球責任卻不能漠視和卸載。求同存異、避免誤判、強化協調與合作共存是時代發展主旋律。安克雷奇料將成為中美歷史節點,而中美關係或正處於明暗分界線。正在階段性快速融化的阿拉斯加冰川正默默提醒,現在是時候妥協了。」務實的人在安克雷奇對話中可以把最重要問題擺放桌面上,以喚起另一方溫和反應」。世紀罕有的」泡面外交「會否能夠實現從幽暗走向明朗,從對抗走向和解,為國際社會帶來新的生機與希望因此亦格外引人關注和令人憂慮。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中國社會經濟決策(安徽)中心及希臘國家行政中心亞洲事務顧問、英國劍橋智庫創辦人
本文原載3月2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