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征,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這裡是我們黨的根脈。”
這裡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是中國共產黨的“產床”
見證歷史的一台打字機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廳裡,常年陳設著一架黑色的“CORONA”牌英文打字機,在悠悠的冷光燈下,閃耀著歷經滄桑的光澤。別小看這架老式打字機,在曾經的歷史歲月中,它先後為兩位偉人——孫中山和李大釗——服役立功,牽繋著同盟會革命黨人和共產黨人前赴後繼的革命事業。
這台打字機原是吳弱男在英國購買。吳弱男為著名愛國人士章士釗的夫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為同盟會早期會員,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孫中山創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後,英語嫻熟的吳弱男擔任了他的英文秘書。二次革命期間,孫中山發表的鏗鏘有力、義正嚴辭的討袁檄文,不少是吳弱男用這架打字機打印出來的。1913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召集同盟會會員大會,發表演說,痛斥袁世凱。會後,孫中山請吳弱男將所發表的演說用這架打字機打印成英文電報稿,並囑以吳弱男的名義發表在倫敦《泰晤士報》上,以正視聽。打字機雖小,但它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
後來,這架打字機又與李大釗結下了不解之緣。1925年秋,為了和蘇聯大使館聯繫工作,李大釗向吳弱男借用這台打字機長達一個月,打印了不少黨的秘密文件,並與共產國際代表和蘇聯駐華代辦保持密切聯繫。李大釗就義後,為了懷念李大釗,吳弱男一直精心保存著李大釗送給她的簽名照、書信等,當然也包括這台先為孫中山服役、後被李大釗借用過的打字機。1964年7月,上海市政協向吳弱男征集到這台打字機,現為館藏國家一級文物。
飄蕩在青紗帳裡的旋律
紀念館還陳列著一張陳舊泛黃的紙片,暈開的水漬流露出歲月的滄桑,在鏽跡斑斑的騎馬釘兩側,布滿了小蝌蚪般的音符和潦草的鋼筆字。這張不起眼的紙片正是由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創作的《游擊隊歌》原曲稿。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賀綠汀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隊第一隊,赴南京、武漢等地演出,最後到達山西臨汾八路軍辦事處。在那裡,指戰員們指著一門門大炮興奮地告訴他說,“咱們過去沒有一門大炮,這些大炮都是繳獲日本鬼子的”。賀綠汀受八路軍巧妙運用游擊戰術所啟發,被八路軍沉重打擊日軍的事跡而打動。一時間,神槍手凝神的氣息,飛行軍跋山涉水的步伐,宿營地裡危機四伏的靜謐,與仇敵拼殺的驚天怒吼,這些畫面在他的腦海裡翻騰,一種前所未有的節奏和旋律噴湧而出。几天后,賀綠汀在防空洞內完成了《游擊隊歌》的詞曲創作。
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誕生在日寇鐵蹄蹂躪、哀鴻遍野的腥風血雨中,吟唱在敵後的青紗帳、地道裡,響徹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呈現出“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酣暢淋漓的場景,唱響了“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蕩氣回腸的旋律。1938年春,歌曲在八路軍總司令部舉行的晚會上首演,得到朱德、劉伯承、賀龍、任弼時等領導同志的讚揚。此後迅即在各部隊中傳開,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激勵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61年8月,賀綠汀在上海《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回憶文章《游擊隊歌創作經過》,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專程上門拜訪,從賀綠汀家中征集到了這份無比珍貴的手稿。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920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被稱為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鎮館之寶”。“五四”前後,一些進步期刊對《共產黨宣言》進行過零星片斷式地摘譯,但欠缺通篇譯文,將《共產黨宣言》全本譯成中文非常迫切。經邵力子引薦,陳獨秀向陳望道發出邀請,請他翻譯《共產黨宣言》中文版。陳望道欣然應邀,立即起身回到故鄉浙江義烏分水塘村,潛心翻譯。
為了躲避敵人搜捕、避開親友鄰居,陳望道躲在老家一間僻靜的柴屋里,端來兩條長板凳,上面橫放著一塊鋪板當做書桌,在泥地上鋪上幾捆稻草當做凳子。入夜後,他點上一盞油燈,借著昏暗的燈光,埋頭翻譯。當時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柴屋因年久失修破陋不堪。尤其到了晚上,春寒料峭,刺骨的寒風透過四壁漏牆向他襲來,常常使他凍得手足發麻。但他只是憑借柴屋裡簡單的用具,以及老母親給他送來的每日三餐菜飯,夜以繼日,孜孜不倦。陳母見他連日埋頭工作,身軀漸見消瘦,心疼極了,特地包了幾個粽子,外加一碟紅糖,讓他補一補身子。為了不打擾兒子,陳母放下粽子便轉身離去,片刻後在屋外問他是否還需添些紅糖時,他連連回答,“夠甜夠甜了”。但當陳母進屋收拾碗碟,只見他嘴唇周圍烏黑一片,吃了滿嘴墨汁,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原來陳望道只顧全神貫注地譯作,竟錯把墨汁當紅糖蘸粽子吃。就這樣,陳望道“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終於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了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說味道很甜”的故事。信仰也是有味道的,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無數的革命先烈才情願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
黨領導下的第一份理論刊物
1920年11月7日,《共產黨》月刊誕生,這是中國共產黨籌建時期的理論機關刊物。該刊在全國秘密發行,以各種方式分發到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李達任主編,陳獨秀、李達、施存統、沈雁冰等為主要撰稿人,最高發行量達5,000份。創刊日的選擇頗具匠心與歷史意義,這一天恰逢俄國十月革命三周年紀念日,選擇俄國勞工農民推倒資本家和軍閥成功日為創刊日,就是希望中國革命走上俄國的社會主義道路。
《共產黨》月刊創辦初期,不僅經費十分緊張,共產黨人還要冒著被反動勢力監控和迫害的危險,採用化名的辦法來保護作者和刊物的安全。但是,運營經費短缺、工作環境艱苦、辦刊處境危險,這些困難絲毫沒有動搖《共產黨》月刊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決心。在軍閥政府反動統治的年代,《共產黨》月刊旗幟鮮明地打出了共產黨的旗號,對中國共產黨的籌建工作起到了宣傳、組織和推動作用。由於該刊是適應建黨需要的產物,所以它一出刊,就受到了早期共產主義者的熱烈歡迎,當時曾被各地黨的早期組織列為必讀材料,在大批革命者中間廣為流傳。李大釗領導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一則《通告》中向會員和進步學生推薦這個刊物。毛澤東在長沙組織共產主義者學習《共產黨》月刊時,還把其中的《俄國共產黨的歷史》《列寧的歷史》等文章推薦到長沙《大公報》發表。1921年,毛澤東給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寫信談到建黨問題時,曾熱情讚揚“上海的《共產黨》雜誌,頗不愧‘旗幟鮮明’四字”。
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無數中國共產黨人曾在這𥚃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歷史足跡,奠定了這座城市的紅色底色,滋養著這座城市的蓬勃發展。2019年8月31日,新的中共一大紀念館開工建設,項目選址緊鄰中共一大會址,計劃於2021年7月前建成並對外開放。建成後的紀念館將以中共一大會址、宣誓大廳、新紀念館為主要展示空間,展陳設計以初心使命貫穿全篇,全面講好建黨故事,深入闡述建黨精神。建成之後,新展館將有更敞亮的空間,更豐富的展品,更現代的設施,更完備的功能,更加全面系統地展示建黨歷程,用實際行動建設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以良好面貌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作者係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
編輯:邸倩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征,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這裡是我們黨的根脈。”
這裡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是中國共產黨的“產床”
見證歷史的一台打字機
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展廳裡,常年陳設著一架黑色的“CORONA”牌英文打字機,在悠悠的冷光燈下,閃耀著歷經滄桑的光澤。別小看這架老式打字機,在曾經的歷史歲月中,它先後為兩位偉人——孫中山和李大釗——服役立功,牽繋著同盟會革命黨人和共產黨人前赴後繼的革命事業。
這台打字機原是吳弱男在英國購買。吳弱男為著名愛國人士章士釗的夫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為同盟會早期會員,深得孫中山的信任。孫中山創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後,英語嫻熟的吳弱男擔任了他的英文秘書。二次革命期間,孫中山發表的鏗鏘有力、義正嚴辭的討袁檄文,不少是吳弱男用這架打字機打印出來的。1913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召集同盟會會員大會,發表演說,痛斥袁世凱。會後,孫中山請吳弱男將所發表的演說用這架打字機打印成英文電報稿,並囑以吳弱男的名義發表在倫敦《泰晤士報》上,以正視聽。打字機雖小,但它是孫中山先生革命活動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
後來,這架打字機又與李大釗結下了不解之緣。1925年秋,為了和蘇聯大使館聯繫工作,李大釗向吳弱男借用這台打字機長達一個月,打印了不少黨的秘密文件,並與共產國際代表和蘇聯駐華代辦保持密切聯繫。李大釗就義後,為了懷念李大釗,吳弱男一直精心保存著李大釗送給她的簽名照、書信等,當然也包括這台先為孫中山服役、後被李大釗借用過的打字機。1964年7月,上海市政協向吳弱男征集到這台打字機,現為館藏國家一級文物。
飄蕩在青紗帳裡的旋律
紀念館還陳列著一張陳舊泛黃的紙片,暈開的水漬流露出歲月的滄桑,在鏽跡斑斑的騎馬釘兩側,布滿了小蝌蚪般的音符和潦草的鋼筆字。這張不起眼的紙片正是由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創作的《游擊隊歌》原曲稿。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賀綠汀參加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隊第一隊,赴南京、武漢等地演出,最後到達山西臨汾八路軍辦事處。在那裡,指戰員們指著一門門大炮興奮地告訴他說,“咱們過去沒有一門大炮,這些大炮都是繳獲日本鬼子的”。賀綠汀受八路軍巧妙運用游擊戰術所啟發,被八路軍沉重打擊日軍的事跡而打動。一時間,神槍手凝神的氣息,飛行軍跋山涉水的步伐,宿營地裡危機四伏的靜謐,與仇敵拼殺的驚天怒吼,這些畫面在他的腦海裡翻騰,一種前所未有的節奏和旋律噴湧而出。几天后,賀綠汀在防空洞內完成了《游擊隊歌》的詞曲創作。
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誕生在日寇鐵蹄蹂躪、哀鴻遍野的腥風血雨中,吟唱在敵後的青紗帳、地道裡,響徹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呈現出“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酣暢淋漓的場景,唱響了“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的蕩氣回腸的旋律。1938年春,歌曲在八路軍總司令部舉行的晚會上首演,得到朱德、劉伯承、賀龍、任弼時等領導同志的讚揚。此後迅即在各部隊中傳開,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激勵中國人民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61年8月,賀綠汀在上海《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回憶文章《游擊隊歌創作經過》,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專程上門拜訪,從賀綠汀家中征集到了這份無比珍貴的手稿。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920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被稱為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鎮館之寶”。“五四”前後,一些進步期刊對《共產黨宣言》進行過零星片斷式地摘譯,但欠缺通篇譯文,將《共產黨宣言》全本譯成中文非常迫切。經邵力子引薦,陳獨秀向陳望道發出邀請,請他翻譯《共產黨宣言》中文版。陳望道欣然應邀,立即起身回到故鄉浙江義烏分水塘村,潛心翻譯。
為了躲避敵人搜捕、避開親友鄰居,陳望道躲在老家一間僻靜的柴屋里,端來兩條長板凳,上面橫放著一塊鋪板當做書桌,在泥地上鋪上幾捆稻草當做凳子。入夜後,他點上一盞油燈,借著昏暗的燈光,埋頭翻譯。當時的工作條件十分艱苦,柴屋因年久失修破陋不堪。尤其到了晚上,春寒料峭,刺骨的寒風透過四壁漏牆向他襲來,常常使他凍得手足發麻。但他只是憑借柴屋裡簡單的用具,以及老母親給他送來的每日三餐菜飯,夜以繼日,孜孜不倦。陳母見他連日埋頭工作,身軀漸見消瘦,心疼極了,特地包了幾個粽子,外加一碟紅糖,讓他補一補身子。為了不打擾兒子,陳母放下粽子便轉身離去,片刻後在屋外問他是否還需添些紅糖時,他連連回答,“夠甜夠甜了”。但當陳母進屋收拾碗碟,只見他嘴唇周圍烏黑一片,吃了滿嘴墨汁,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原來陳望道只顧全神貫注地譯作,竟錯把墨汁當紅糖蘸粽子吃。就這樣,陳望道“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終於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述了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說味道很甜”的故事。信仰也是有味道的,正因為這種無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無數的革命先烈才情願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難。
黨領導下的第一份理論刊物
1920年11月7日,《共產黨》月刊誕生,這是中國共產黨籌建時期的理論機關刊物。該刊在全國秘密發行,以各種方式分發到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李達任主編,陳獨秀、李達、施存統、沈雁冰等為主要撰稿人,最高發行量達5,000份。創刊日的選擇頗具匠心與歷史意義,這一天恰逢俄國十月革命三周年紀念日,選擇俄國勞工農民推倒資本家和軍閥成功日為創刊日,就是希望中國革命走上俄國的社會主義道路。
《共產黨》月刊創辦初期,不僅經費十分緊張,共產黨人還要冒著被反動勢力監控和迫害的危險,採用化名的辦法來保護作者和刊物的安全。但是,運營經費短缺、工作環境艱苦、辦刊處境危險,這些困難絲毫沒有動搖《共產黨》月刊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決心。在軍閥政府反動統治的年代,《共產黨》月刊旗幟鮮明地打出了共產黨的旗號,對中國共產黨的籌建工作起到了宣傳、組織和推動作用。由於該刊是適應建黨需要的產物,所以它一出刊,就受到了早期共產主義者的熱烈歡迎,當時曾被各地黨的早期組織列為必讀材料,在大批革命者中間廣為流傳。李大釗領導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在一則《通告》中向會員和進步學生推薦這個刊物。毛澤東在長沙組織共產主義者學習《共產黨》月刊時,還把其中的《俄國共產黨的歷史》《列寧的歷史》等文章推薦到長沙《大公報》發表。1921年,毛澤東給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寫信談到建黨問題時,曾熱情讚揚“上海的《共產黨》雜誌,頗不愧‘旗幟鮮明’四字”。
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無數中國共產黨人曾在這𥚃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歷史足跡,奠定了這座城市的紅色底色,滋養著這座城市的蓬勃發展。2019年8月31日,新的中共一大紀念館開工建設,項目選址緊鄰中共一大會址,計劃於2021年7月前建成並對外開放。建成後的紀念館將以中共一大會址、宣誓大廳、新紀念館為主要展示空間,展陳設計以初心使命貫穿全篇,全面講好建黨故事,深入闡述建黨精神。建成之後,新展館將有更敞亮的空間,更豐富的展品,更現代的設施,更完備的功能,更加全面系統地展示建黨歷程,用實際行動建設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以良好面貌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作者係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館長)
編輯: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