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緬甸,多數人覺得它只是個位於中印大國之間的國土面積小、人口數量少的宗教國家。除了盛產罌粟,並以地貌獨特、林木茂盛、充滿神秘色彩的金三角蜚聲天下外,其給人的最深印象莫過於長期以來的民族衝突和派系爭鬥。特殊歷史背景和複雜社會結構令緬甸政治制度和政府機制很大程度上屈從於東西方夾擊下的適從,緬甸人缺乏存在感,甚至被戲稱大國競爭及地緣政治的「夾心餅」。
2021年2月1日,緬甸總統溫敏、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及多個民盟高官被軍方控制。3月27日,緬軍紀念建軍76週年,44個城市同步抗議遊行,政治風暴迅速制動了緬甸發展進程。鬥爭烽火延燒周邊鄰國,近萬難民湧入印度及泰國求生。泰國示威者前往巴育總理住宅及聯合國駐泰辦公室聲援緬甸,表示民主訴求。緬甸儼然已被視為與索馬里、盧旺達齊名的混亂國家。
緬甸政局動蕩兩個月來,暴力衝突引致五百多人喪生。緬軍主張對少數民族強制同化觀點,否定民盟懷柔政策,激化多個族群矛盾,克倫和緬軍衝突升級,內戰烽火隨即引爆。印度金達爾國際事務學院東南亞研究中心副教授內金保-吉普根(Nehginpao Kipgen)認為,若緬甸少數民族抱團反抗,極可能形成「強大力量」,最大少數民族組織佤聯軍已配備防空系統(MANPADS)導彈以伺戰爭。
緬甸有135個民族,緬族作為主體民族佔總人口2/3 ,1948年反抗英殖民鬥爭取得勝利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少數民族權利平等,高度獨立,自治割據,形成國中國,民族地區武裝衝突不停。緬甸多次經歷政治經濟轉型,理想和現實衝突引致社會起伏跌宕,民不聊生。
緬甸從上世紀60年代「優主政治」到後期「民主政治」,實現了歐美國家民主價值初衷。2016年,以昂山素季為主席的民盟政府獲得西方全面支持,然而由於「羅興亞人」爭端深化,緬甸試圖尋找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並加強與亞洲國家往來和全面深化與中國交往。截止2019年9月中國對緬甸投資額高達210億美元,涉及電力能源、油氣管道、資源勘探及紡織制衣加工。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員詹姆斯-克拉布特里(James Crabtree)認為,緬甸軍政再次奪權,似乎折射出亞洲民主的衰退。從緬甸到泰國、從菲律賓到印度,到處瀰漫著反自由主義氣息。經濟學人智庫年度報告顯示,亞洲國家民主指數跌至近10年來新低,但部分原因被專家歸咎於疫情措施限制了公民相對自由外,亞洲國家在疫情期間全面治理的良好表現卻有目共睹。
西式開放民主及軍方保守治理始終未能成功剜除長期盤根錯節的緬甸頑疾。政治紛爭反反復復和經濟發展潮起潮落給學界提供了思考空間。有學者提出順勢而為培育第三股政治勢力,多數政治主流建議鑒於與東盟各國千絲萬縷的利益瓜葛,冀望聯手各經濟體和利益集團通過建設性對話實現和解,令後疫情新一輪健康和穩定發展得以保障。
緬甸中文網報道,新任緬甸外長2月底首訪泰國,與泰國總理及印尼外長就緬甸國內局勢深入交流並尋求東盟成員國幫助。泰外長社交媒體公佈會議總結,印尼外長則呼籲成員國尊重東盟憲法給予緬甸示威者人道主義權利。印尼外長雷特諾-馬蘇迪還表示,先前已與民盟政黨及聯邦議會代表委員會(CRPH)線上溝通。為化解緬甸緊張局勢,鄰國致力於召集東盟特別會議通過多方對話化解矛盾。
緬甸政治生態惡化,東盟高層密集磋商和斡旋調停,但能否有效平衡各種勢力根本性解決問題尚待觀察。緬軍自認為嘔心瀝血數十載對外禦敵對內治理,難以輕言拱手讓出國家機器;支持民盟的境內外力量逐日壯大,倔強又執著的緬甸人民如何收場也是難題;東盟諸國宗教文化迥異,彼此平等互不干涉,局勢恐難駕馭。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一貫而終,譴責緬軍暴行並呼籲國際社會聯合起來採取統一行動。
針對稍前緬軍空襲造成重大傷亡,英首相指「超越底線」,美總統稱「駭人聽聞」。西方國家抱薪救火,多次警告將祭出制裁措施。美新任貿易代表戴琪宣佈終止與緬甸一切貿易往來,支持緬甸恢復民選政府。3月30日,美國務院又頒布命令,敦促非關鍵僱員及家屬離境。國際社會解讀多股少數民族武裝蓄勢待發,擔憂西方國家會否趁火打劫。如此這般,緬甸會否步伊拉克及敘利亞後塵甚至淪落科索沃命運甚為關注。
拜登誓言重建民主聯盟制衡中國在亞洲影響,然其民主議程在亞洲並不受歡迎,即便日韓盟友也未必樂意對緬甸指手畫腳,因為他們明白亞洲擁有比歐美更多元化的政治制度。新加坡前外交官許通美在社交媒體上指出,制裁可能讓你道德上感覺良好,但結果會適得其反。詹姆斯-克拉布特里說,若亞洲民主鴻溝繼續加深,美國可能很快就需要放棄更多民主主張。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說,美國總統拜登3月26日公開表示,對中國經濟和政治在亞洲影響力深度擔憂,英美兩國應制定一個大規模基礎設施計劃以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專家指出,美近年來刻意抹黑一帶一路,大唱「中國威脅」,如今又試圖拉攏東盟針對性建設「山寨版」一帶一路,其目的就是要堵截中國發展,窒息其亞洲影響力。
美國《財富》雜誌網站刊載艾克-弗雷曼文章認為,中國提供了一套美國所沒有的政治經濟和技術方案,還包括看不見但意義重大的努力,讓夥伴們相信中國力量並在危機時刻會施以援手。有學者坦言,歐美制約亞洲發展鞭長莫及,干擾緬甸事務是強弩之末。西方民主種子雖已生根發芽,但開花結果卻難上加難。
年初中國外長出訪東南亞,近日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尼外長又訪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東南亞與中國路海相連是友好鄰邦,作為一帶一路合作夥伴,東南亞是外交優先方向。適逢中國-東盟對話30週年,中方期待同東盟就當前地區和國際形勢加強溝通,通過彰顯「危機驅動」,構建更緊密雙邊命運共同體。作為中國通往印度洋戰略通道,全長不足800公里的「中緬經濟走廊」就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
緬甸政治紛爭核心在於內部權力和利益失衡,一股力量過於絕對就必然導致內訌。然而,更複雜更深刻矛盾則是由其外部環境在全球大背景影響下催化和衍生。借機制裁會把國家推入萬劫深淵,重創地區和平穩定,依照憲法處置是根本,但事態在發展,呼籲東盟觀點和大國影響的聲音從未歇息。中國-東盟外長密集互動,「東盟方式」料在大國影響下终将令緬甸局勢得以企穩。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中國社會經濟決策(安徽)中心及希臘國家行政中心亞洲事務顧問、英國劍橋智庫創辦人
編輯:潘麗麗